时间:2024-04-24
傅文仁 马雪健
2014年7月27日,武汉万达公馆业主因不满物业公司不作为,采取了“车载大字报”的维权形式。在之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武汉复地东湖国际、华侨城、新世界等多个楼盘的业主纷纷效仿,通过这种简单、直接、合法、全自动化、无需报批、线上线下结合、难以控制的维权形式,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攻势,倒逼涉事房地产企业及相关部门正面回应、满足诉求。盘点近年来舆情事件,类似“游车”的特色维权事件屡见不鲜,在舆论的强压之下,虽然能够引起涉事单位的重视,但在情理与法理之间却产生了争议,所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不容小觑,在社会管理上,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特色维权的舆论兴奋点
1.独辟蹊径,剑走偏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规定:“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本法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而在现实生活中,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而获得许可的麻烦性和可能性,大家都清楚,因此在采取堵路、静坐、游行等传统的示威方式之前,并不会去相关部门报备。当活动受到相关部门制止、清场时,民众便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是官商勾结共同打压。因此,他们只能寻求更具针对性、冲击力的方式来吸引舆论的关注,既可表达诉求,又不至于踩到法律红线。在武汉“车载大字报”特色维权事件中,业主改游行为“游车”,通过在私家车上悬挂横幅进行游街,避开警方清场,实现诉求表达。
2.视觉冲击,夺人眼球。
网民对新、奇、特事件的热衷,是特色维权的传播基础。今年4月21日,网络上曝出在广东工业大学门前,几位女生竟在众目睽睽之下脱下上衣,高举“放下有色眼镜”、“重视女性价值”、“我们需要一个平等的工作机会”等标语牌,引起路人围观拍照。该消息在微博上一经推出,便引发网民的争相评论。而在网民的评论中,更多的是带有娱乐性的调侃,对诉求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这种常见于国外的“裸体示威”式维权,虽然在视觉上给网民以冲击,但并不是明智之举。随着对网民新奇感的迎合,可以预见,类似的行为将成为常态。
3.舆论倒逼,效果明显。
在“车载大字报”维权事件中,武汉万达公馆相关负责人被集团追责,其中武汉万达广场一位副总经理及工程部两位负责人被解职,更多人被通报批评扣年度奖金。无疑,此次维权行为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众多特色维权的案例中,农民工“特色讨薪”舆情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摆地摊卖别墅讨薪、跳骑马舞讨薪、开新闻发布会讨薪、爬楼讨薪等,虽然能够形成舆论的关注,给相关部门形成压力,也被网民戏称为“讨薪秀”。与此同时,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客观上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使维权行为走向更为偏激的表达方式。
4.社会议题,易生共鸣。
在特色维权舆情中,集中体现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民众聚焦的原因。其中,环境保护、动物保护、食品安全、生活保障等话题,往往会使网民产生认同感。如在哈尔滨街头,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用“快闪”示威抗议高房价,表达现在年轻人买房的困境,这一举动在网上激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广州某数码广场前,多名女性志愿者以吃猪蹄的表演方式表达“消灭职场咸猪手的行为”,以此呼吁女同胞反抗性骚扰,建议进一步改善《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此举引发了广大女性网友的热议。
二、特色维权演化的社会动因
1.社会环境:矛盾激化后的情绪化表达。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实生活中多领域的多种矛盾凸显——官民之间沟通不畅、地方政府强力维稳、贫富差距日益明显、民生领域舆情不断等,再加上某些部门“踢皮球”式的态度,让民众的抵触心理日益增强,并形成了官员不作为、商人唯利是图等“刻板印象”。
伴随矛盾而来的社会戾气,使部分人群的诉求表达较为极端。当民众利益受到侵害又维权无路时,便会采取较为特别的方式进行表达。特色维权现象的形成正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及面,最终使同质化矛盾、小众化矛盾产生聚合性爆发,并形成了维权行动一呼百应的局面。
2.心理环境:心理共震下的舆情爆棚。
总结近年来诱发网络舆情的心理因素,仇官、仇富等社会心理日趋严重,非理性、极端化的情绪表达渐成风气。同时,网络“多棱镜效应”使得现实诉求在网络上被夸大,进而产生网民认知上的偏差。久而久之,不信任、报复、质疑等心态泛滥。在网络上,表现为网民对负面信息有着特殊的喜好,负面新闻总能吸引网民争相转发及点评,形成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的局面。特色维权事件中,由负面情绪所营造的心理环境,为网民情绪发泄、猎奇观暴、补偿与认可等心态的滋长提供了“温床”,助推事件影响力的迅速扩大。
3.交往环境:群体诉求中的舆情“下线”。
特色维权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小群体的诉求表达,如讨薪。一种是社会公共议题,如争取平等就业机会。两者都是由诉求产生共识,进而实现不同人群的临时聚集。再从舆情的演化规律看,随着网络与现实的融合,网上发动、网下行动的舆情“下线”状况已经成为常态。在涉及维权舆情中,原始的对抗和表达方式表现为静坐、游行、拦路、上诉等,但由于地方维稳的需要,使得上述行为稍有苗头便被控制。因此,参与者大多通过线上造势,实现线上线下聚合、广播、发动、攻击等行为,使维权行为产生轰动效应。
4.舆论环境:矫枉过正后的舆论“后遗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形成了由自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形成的矩阵化传播格局,舆论环境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当上网人群不断下沉,网络舆论场与现实舆论场的融合度愈来愈大,借助网络表达诉求、争取关注的行为极为普遍。但随着官方禁谣行动、清网行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某些地区用力过猛、矫枉过正,亦或借此行动之名封堵网络民意,官方删帖、恐吓等现象频频,造成当地网民的恐慌,在此氛围下,民众只能寻求线下的表达方式。
三、特色维权的负面社会效应
1.加速负面情绪表达的极端化。endprint
特色维权,是参与者通过非常规手段实现社会关注,激发民众的同情与支持,从而达到诉求的解决。而这种策划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化表达。首先,策划者的目的正是要激起民众的愤怒情绪,从而形成舆论声讨,给涉事单位施压;其次,在策划过程中,维权手段使得舆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形成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加剧了舆情情感上的倾向性,增加了舆情处置难度;再次,特色维权多为舆情高发的领域,容易形成舆论的聚合,产生社会负面情绪的“流瀑效应”。因此,在网民对特色维权事件的评论中,谩骂、声讨、嘲讽等极端表达充斥其中。
2.助推舆情落地后的次生效应。
从舆情角度看,特色维权事件总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高烈度舆情,如果涉事单位舆情处置能力薄弱或未能及时处理,那么以维权为核心的舆情便会形成连锁反应,围绕核心问题,网民通过人肉、爆料等进行全方位起底,与之相关的问题、相关部门、相关人被逐一罗列出来,甚至会出现非常规的造谣、诽谤等手段进行造势,不断为涉事单位施压。不仅如此,特色式舆情在达到既定目标后,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造成同类舆情的泛化,演化的最终结果是将矛头指向政府,增加政府社会管理的成本,不断损耗着政府公信力。
3.透支社会诚信阻碍法治建设。
特色维权大多数是有着共同诉求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并未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许可,因此,按照法律规定,此类现象多为扰乱社会治安的非法集会。但由于此类维权形式是通过小范围进行组织,参与者并未认识到该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且类似游车、快闪等特色维权行为的突发性、过程短等特点,使相关部门的监控及管理出现漏洞。不可否认,某些特色维权不能排除作秀的嫌疑,久而久之,当网民对此类维权现象见怪不怪后,就会产生视觉疲劳,认为一切都是炒作,造成社会诚信危机,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产生巨大阻碍。
4.增加影响社会稳定的负因子。
对于未经批准的游行等维权行为,警方可采取清场,偶有警民冲突,便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借题发挥、移花接木,对过程进行过度渲染、造谣,使得事件的影响扩大化。如在今年3月30日晚,茂名反PX游行过后,网上开始出现“锁城遏示威茂名15死300伤 ”、“坦克车进城”等传言。但实际情况是警方清场过程中,仅有两人受伤,“坦克进城”的照片也是某些网民张冠李戴。伴随特色维权事件而来的,不仅是对社会治安的威胁,同时对涉事主体的经营活动、正常工作都产生了直接影响,更大范围波及到所涉单位部门的口碑形象、商业信誉及社会公信。
四、如何避免特色维权舆情发生
1.加大对该类舆情的监测及研判力度。
在实际舆情处置工作中,特色维权的突发性、高烈度等特点,常常令涉事单位及相关部门苦不堪言。除了看到其弊端外,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该类舆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与组织,做好舆情信息的搜集与监测、及时发现舆情苗头是前提。同时,该类舆情的核心诉求明显,涉事单位只要针对诉求,给出有效的解决方式,便可在短时间内平息舆情。
2.引导民众通过正确渠道表达诉求。
现实中,维权碰壁是部分人群选择特色维权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特色维权虽偶尔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其非正常化、极端化的表达,大大增加了维权成本及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因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信访制度,使信访工作与依法治国这一总的治国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媒体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科学解读特色维权的“双刃剑”效果,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纾缓社会的负面情绪,引导民众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表达诉求。
3.防患未然,预防特色维权引发大众化事件。
与传统维权的诉求表达方式迥异的是,“游车”类特色维权,借助网络组织发动与传播,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其人群同质性强,组织聚合迅速,目标表达明确,传播方式清晰,利害关系预判到位,不仅如此,该类活动集策划组织、发动实施、传播评估等于一体,掌握着全程的主动权。该类活动示范效应明显,一旦向大众化事件转移和借鉴,易酿成大型社会事件。因此,对此类舆情现象加强研究与控制,有着特别的意义。
(荆楚网)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