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别前鸿
8月8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开挖的第一条人工运河(引江济汉运河)提前通水。引江济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补偿工程,运河从荆州市荆州区李埠镇长江龙洲垸河段引水到潜江市高石碑镇汉江兴隆段,地跨荆州、荆门(沙洋)和潜江,引水干渠全长67.23公里。因此,作为见证这一历史性事件的省内报纸,大多在次日显著位置图文报道,对引江济汉工程的基本概况、提前通水情形、工程产生的意义、提前通水的原因均作出了详细的记录。
既然是提前应急通水,那么,为什么提前、提前多长时间、工程提前通水有无科学依据等这些问题应该是新闻要交代的要素。然而,对于提前多久应急通水,省内媒体的报道竟然出现三种说法。
8月7日,湖北日报在预告新闻的标题中指出“引江济汉工程明日通水 为抗旱实施应急调水 比原定时间提前五十一天 七市区六百多万亩农田受益”;但是,两天后,湖北日报在8月9日见报的《长江首次反哺汉江 大旱之年先立一功》报道中,将预告新闻标题里的“提前五十一天”,改成了“工程建设历时4年多,原定9月底通水。提前50多天通水”。
武汉晚报8月9日见报的《缓解汉江下游旱情 “引江济汉”工程昨天通水 清澈长江水提前51天流进汉江》报道,也将提前的时间“定格”为51天。
不过,荆门、荆州、潜江等地方报纸均表述为提前49天。荆门日报《引江济汉工程昨提前通水抗旱 二十四小时后汉江迎“娶”长江水 比原定时间提前四十九天》,导语“昨日上午7时59分,在荆州市李埠镇引江济汉工程龙洲垸节制闸上,随着副省长梁惠玲启动按钮,龙洲垸节制闸三号水闸缓缓升起,滚滚长江水喷涌而出,中国现代最大人工运河——引江济汉工程提前通水,比原定通水时间提前了49天。”
一个提前时间,为何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声音?究竟谁的说法准确?
媒体公信力、权威性的树立靠的是报道的真实性,而新闻的真实又建立在新闻要素的准确上,对新闻要素的求真求实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在报道中没有核实提到这一细节的信息源,那么责任就在媒体了。
其实发生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引江济汉工程原定通水时间,却只有潜江日报在报道中有提到原定时间。该报8月11日头版《引江济汉工程应急调水抗旱滚滚长江水首次反哺汉江》:“据介绍,引江济汉工程原定于9月26日正式通水。提前49天启用工程、应急调水,是我省应对汉江中下游严重旱情的一项重大决策。遗憾的是文中没能交代信息来源,据“谁”介绍的不清楚。地方媒体常用的偷懒办法就是这样的。引语出处图简单,就会出现诸如“有关人士”、某工作人员介绍的字样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荆门晚报在报道中,直接引用了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郭志高的讲话,“开闸放水后,长江水通过引江济汉运河渠道途经我市,到达汉江潜江兴隆段,全程约需24小时——这意味着,万里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9日上午将迎来长江水,汉江下游645万亩耕地将被滋养,889万人民将饮上长江水。正如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郭志高现场所言: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基础上,全体建设者加班加点,提前49天实现了引江济汉运河通水。”——从这段讲话中,“拎”出了工程的提前时间为“49天”,这是直接引用权威人士的讲话,使得信息准确性最有保证。
从几家报纸的报道对比来看,可以肯定提前的时间应该为49天。那么为什么在此问题上各家媒体出现“打架”,从而引发混乱呢?从荆门日报现场采访记者的手记中可见一斑。荆门日报副总编辑王杰记录:“本报信源来源当时的主持人讲话。日报晚报记者都在现场,副省长梁惠玲讲话我和记者都录音了,武汉的省媒都是前两天采的访。”在新闻的接近性和准确性方面,地方小报做得更好,更近地气,而有些中央和省级媒体靠通稿写消息,有时在细节上容易出现差错。
由此可见,多方求证,核实新闻“五个W”的重要性。采访过程中,记者要与核心信息源核实新闻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名、地名、场合、时间、过程等等。重要的事实、政策和数据要向权威部门求证。同时,要保留采访录音等证据材料,记录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准确性;第三,新闻报道中的引语要说明来源,要表明受访者的身份、职业信息,尽量多采用直接引语,少采用间接引语。从某种角度来说,新闻中缺少直接引语,往往是通稿“惹的祸”。
( 荆门日报)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