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故宫以北那一溜记忆中的三座门

时间:2024-05-17

李哲

《日下旧闻考》里,乾隆君臣曾不无得意地感慨:皇城之内,前明悉为禁地,民间不得出入。我朝建极宅中,四聪悉达,东安、西安、地安三门以内,紫禁城以外,牵车列阓,集止齐民。意思是说我大清朝比明朝可亲民多了,皇帝家门口都让老百姓过日子、做买卖。

这是康乾盛世时皇城内市井繁荣的景象,“稽之古昔,前朝后市,规制允符”,讲究的是垂裳而治,与民同乐,也就没有死乞白赖驱赶清理。也正是这一时期,皇宫大内的核心防卫范围缩小,尤其东部,从东皇城墙一带收缩到紫禁城东。明代即有的景山之东的内皇城墙,向南延伸,同紫禁城外围防线衔接,在景山和东华门一带形成禁区,依然延续了明代的内皇城防卫体系。若要进入景山、大高殿乃至西苑三海一带,就需要经过一道道门禁,要过各种“三座门”。三座门是并排三个门楼组成的一道门禁,常用于宫禁的防卫,北京皇城有好几处三座门,东西长安街三座门,东安里门三座门,而景山、三海一带,这京城最美大街上最美的一段,就曾有不下九道三座门。除了北上门两侧的三座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还有北海金鳌玉蝀桥两端的东西五道三座门,以及老北京更为耳熟能详的大高殿的三座门,甚至如今的景山门曾经也是三座门形制。而进了皇城想往景山近处走,首先要过的,是一道更为神秘的三座门。

景山之东沙滩以西曾有神秘三座门

史料里少有这门的记载,地图里一般不标,老照片里基本见不着,但它的确就在那里,且比一般的三座门都要早些,大清朝一结束,它很快退出了历史,随着见过它的老一辈人,永远地消失在昔日时光里。幸运的是,还真寻到了那么两三幅老照片、一两张老地图。照片画面模糊,地图也没标名字,您凑合着看。

最珍贵的一张是庚子年联军进北京后所拍,应是在景山东部向东南方俯拍,被朝廷弃于联军之手的残破的京师,一派肃杀之气。故宫东北角楼、景山东侧的内皇城墙拐角,北池子北口风神庙、长长的东皇城墙,以及再往东的市井人家,尽收眼底。就在筒子河沿线向北与景山前驰道相交之地,有一道三座门,两侧红墙延展,形成围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但细看,也已是门户洞开。此门相当关键,可就是不知道它的名字、来历、沿革,也不知具体何时拆除消失,真是来无影去无踪啊!

庚子年时,法军坐着热气球也拍到过它,那算是北京最早的航拍。从北海向东,极远处依稀可见这道神秘门户,那还是因为有了上面那张旧照的提示,不然根本注意不到。另有一张同时期的,从内往外拍摄,仅开了北边侧门,车夫衣着臃肿,车马无声,萧条冷落。

分别绘于1861年、1875年、1901年、1908年的几幅清末地图上倒是标得清楚,一幅道光朝地图上甚至标出了名字,首字似乎是“天”,第二字始终看不清,其实原图就在国图深藏,不是你我凡夫俗子能观摩的。这道三座门就在筒子河北端正上方的路口,您站在景山前街11号门前,往筒子河望,那消失的三座门位置就在眼前。此门上连景山东侧向东延伸的内皇城墙,下接筒子河外側的所谓“河墙”,考其功用,应是明代内皇城墙的延续。这是紫禁城外的防线,神秘三座门便是这道防线在景山东边的一个咽喉节点。筒子河内侧也有河墙,在乾隆时营建紫禁城外侧围房时,充作了后檐墙,如今故宫东北、西北角楼下的折角敞轩就是围房的巧妙改建。神武门两侧还分别恢复了21间围房,那里如今是网红打卡地,有角楼餐厅、故宫文创街。您要是去逛逛,注意那房子的隔断墙,最厚的地方,有两间房子那么厚,而且是承重墙,主要用来防火,这要是购房可亏大了,公摊太要命。

至于文字记载,在《京师坊巷志稿》中仅有一句:“西沙滩迤西为三座门,又西北为景山东门。”这沙滩的地名至今犹在,西沙滩迤西,正是这门的位置。1933年的《北平地名典》中有“三座门”地名,“内六东安内,东通沙滩,西通南筒子河”。

在《寻觅旧京》一书中,看到一张标注为“景山东三座门”的1909年旧照,正是这神秘三座门近影。一位杂役打扮的中年人,推着运料独轮车,正在从这三座门的南侧门洞出来,右侧就是中间门楼的南侧墙,透过门洞,可见景山及万春诸亭,以及景山东墙,还有担筐的,应是在修路一类。时在宣统元年,慈禧光绪宾天,袁世凯开缺回籍,清政府预备立宪,宫禁也将随着风气渐开而有所变化,这座神秘三座门,在不久以后的岁月里,随着大清朝一并消失了。如今,唯有在图文的碎片里,寻觅旧踪了。

北上门已消失其朝向亦成谜

很多人不知道,在如今的故宫神武门和景山门之间,还曾有座体量和规制都很可观的大门,体量大到可以把现在的景山门套进去,规制堪比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准确位置,就在景山门前靠近神武门的大马路上。而且两端也有门:北上东门和西门,且都是三座门形制,与长安街东西三座门类似。北上西门前还曾有一座鸳鸯桥,桥面是半砖半石,可谓独树一帜。石头桥面其实是专门走车用,砖面则专门走人。桥下水从太液池北来,沿景山西墙,过鸳鸯桥入故宫筒子河,入紫禁城,自神武门西而下,则为内金水河。民国二十一年,工务局还因“鸳鸯桥多已损坏,危险堪虞”,计划“将该桥桥身改修铁筋混凝土,并将原有砖砌栏墙改安葫芦式石栏”,桥的风貌全然改变,1953年被拆,现如今,这桥已是在景山前街丁字路口便道之下了。站在这桥的位置,往南望是紫禁城森严的城墙,再往东看是玲珑的角楼,往北则是景山东街。一边是景山长长的黄瓦红墙,一边是鳞次栉比的店铺和老屋,在它们后面,隐着明代的内皇城墙,那才是当年街衢应有的宽度。再往北去,斜对景山东门,是沙滩后街,以前叫马神庙街,进去便是京师大学堂旧址所在了。半个胡同路北,都是其地界儿,原是和嘉公主府,再东边就是马神庙,明代这一带是御马监,前些年还挖出了古碑。打西口一进沙滩后街,先能看到路北被截断的内皇城墙茬口,衰草在黄琉璃瓦的缝隙里生长了百年,这墙已成为京师大学堂的西墙。靠墙这个“福”字影壁的广亮大门可不容易混进去,有大爷大妈把门,不套套磁是看不到内里乾坤的,这是大学堂的西路,主要是师生居所。就如我混进去之后遭遇的红袖箍大爷那句硬梆梆地提醒:“要看景您去隔壁”。隔壁是中路,如今是居民小区,小区比大杂院好进,越大摇大摆越好,里面还有公主府建筑遗存,中路后殿和附属殿堂多少都还在。蔡元培先生的办公地,如今是宿舍院,古貌犹存,今不胜昔了。西边是几座洋楼,文科楼的遗存还有其旧貌,如今是宾馆了。部分府墙还有留存,无声守护着这段革故鼎新的历史。

结束这自助深入探访,往景山前返,便是走在北上门的院落中了。在北上门两侧,曾是一溜各五十楹官房(亦有总共一百零八间的说法),察其后墙,很像内皇城墙的形制。在康熙二十一年的皇城衙署图里,两侧官房西侧只有十二间,东侧二十四间,其余尚是墙垣。参照故宫筒子河内的连房和三大殿两侧廊庑做法,应是先有墙,后陆续依墙搭房,隔段建通体山墙承载屋顶,并起隔火墙作用,形成连房。

顺连房到东西两端,便是北上东门和西门,北上门两端其实不止这两道门,在北上东门和西门靠南,连房背后,接连筒子河处,还分别开有两道小门,称为东砖门和西砖门。您可别小瞧了这两道小门儿,光绪大婚图中,隆裕皇后乘八人孔雀顶轿出神武门回桂公府,就是走的东砖门,又过的地安门。为什么没走北上门呢?因为那时北上门是进景山的第一道门,而非进出紫禁城的门。但直到康熙朝早期,北上门都是紫禁城的北门,这也和北上门的名称相符。尤其明代,北上门是内皇城墙上重要的一道门户,若要进神武门,先得从北上东门或西门进来,再过北上门,才能到神武门前。崇祯帝游幸景山,从东华门出,由景山左里门进景山,由景山南门万岁门出,进北上门,再入神武门回宫,这是规矩。如今正好反过来,逛完故宫出神武门,进景山门,过马路时,您其实就穿过了北上门。另外,在景山的北墙外,还有一道北中门,这是过地安门后的一道门户,是与北上门的配套。其实作为紫禁城门户,同神武门一样,在东华门和西华门外,也有类似配套,比如出西华门就有西上门,两端是西上北门和南门,对过是西中门。这层层的门户,才让深宫大内的皇帝多少可以安心。

而到了清代,因为精简皇城衙署,收缩禁卫范围至紫禁城一线,皇城内多为内务府各衙署(七司三院各库),及内务府三旗住居,又有守卫皇城的上三旗进驻,大部分内皇城墙便失去了防卫作用,逐渐废置拆改,在其围合中的功能单一的驰道,也变为繁华街道,有了市井店铺。大部分内皇城的门户则逐步废弛,只有北边的门户因为处于景山禁苑和紫禁城之间,而依然保留,但也多少失去了防卫宫廷的本来作用,逐渐改为它用。康熙二十四年,在北上门两侧官房设官学堂,主要为内务府三旗子弟读书之所,称为景山官学,并选满汉教习教授满汉文字,三年期满,老师学生都有叙用录用的机会。北上门以北成了景山官学的校园,绮望楼则供奉孔子牌位,为景山官学堂祭拜先师孔子之处。应当就在此时,北上门不再是进入紫禁城的门户,反而成了景山的南大门。

就这样到了1924年,冯玉祥将逊位的宣统小皇帝赶出紫禁城,一切才真正开始改变。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1928年景山成为公园,归属故宫博物院管理。到了1931年拓宽道路,拆除北上东门、西门,北上门与景山门之间有了景山前街,两侧官房的北面临街加建了垣墙,门前布置了路灯,北上门从景山彻底分离出来,变成了故宫博物院的北门。北上门和神武门之间形成一个小广场,民国时一度是停车场。建国后,北上门两侧的连房成了博物院职工宿舍,孩子们还经常抓着北上门的门钉往上爬,比赛谁爬得高,门内甚至还有了一个小卖部。每月故宫都给家属放电影,每逢放映,北上门就关上了,专人把门,凭证进入。

1956年5月底至6月上旬,景山前街再次拓宽,这一次,历经了明、清、民国的古老的北上门,终于转身走入了历史的深处。

大高殿和著名的三座门

过了景山往西,就是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的大高殿,北京人记忆中的三座门,其实指的就是大高殿南墙上的三座琉璃随墙门。大高殿也称大高玄殿,因为避康熙帝名讳,改叫大高殿。它是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明清皇家道观,墙如其名,比景山红墙高出近一半。庚子年沦为法军军营,损失严重,辛亥革命后仍归皇室所有,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后归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所有。1950年被有关单位借用,直到2010年才归还故宫,2013年完成腾退移交,如今正在修缮。不久的将来,您就可以在这巍峨宏大的皇家道观里漫步探访了。

大高殿前原有牌楼三座,形成牌楼院,如今雍正八年初建的南牌楼又被恢复,那曾被当做石桌面的匾额又安回原位,可惜夹杆石上的石兽恢复错了。两侧应当是狮子,中间俩是麒麟,如今清一色麒麟,去的时候可以仔细瞧瞧。明代初建的東西牌楼拆除后的残件则拼为一座,移建于中央党校院内。牌楼是四柱九楼不出头式样,楠木立柱粗大,没有戗柱,所以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大高殿的牌楼——无依无靠。牌楼的匾额也很可观,南牌楼南面匾额为“乾元资始”,北面为“大德曰生”。西牌楼东面匾额为“太极仙林”,西面匾额为“弘佑天民”,因避讳乾隆名字,“弘”少一点,庚子年重修后这一点又恢复了。东牌楼西面匾额为“先天明境”,东为“孔绥皇祚”,东西牌楼匾额相传为严嵩所题。牌楼东西侧靠南还立有“王以下官民人等至此下车马”的下马碑,典型的清代用语。明代的原刻则是“宫眷人等至此俱下车马”,也说明在那时此处是只有宫里人来往的禁地,类似的下马碑,嘉靖帝在中海万善殿也立有一座,明人由此对嘉靖帝的评价是“世宗尊崇玄教敬恪如此”,而且巧合的是,明世宗嘉靖和清世宗雍正都喜好道教,所以这三座牌楼也都是二位世宗皇帝所立。

大高殿門前两侧各有习礼亭一座,构造繁复,为元代宫殿角楼遗构,亦堪称故宫角楼蓝本。可惜的是,1955年,东西牌楼被拆除,1956年拓宽景山前街时,南牌楼与两座习礼亭均被拆除,只剩大高殿三座门还守着无声的过往。

尚余两道残墙的北海东三座门

上文说道,三座门在北京有多处,系并排三座门楼,或三个门洞,因大多没有命名,门楣无匾额,所以俗称三座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北平市内外城分区地图上,便称东三座门到大高殿这段路为“三座门大街”,得名便是这北海东三座门。

北海东三座门其实有两道,靠东一道为外,靠西为内,这是前清时为屏卫三海所用,门内俱为禁区。其实也没那么森严,前清时只要没有御驾出行,平时戴顶官帽也能穿行。这两道门之间相距约20米,形成一个小空间,北面是北海的桑园门,南面是中南海的蕉园门,靠外(靠东)一道其实明代是有名号的。据《明宫史》载叫“乾明门”,原就有并排三座门楼,与东西长安街的三座门形制近似,与神秘三座门几乎是双胞胎,与北海西三座门最外(最西)一道对称,那一道门明代叫“灵星门”。

而靠近团城的那一道门是和北海西三座门的最里(最东)一道门是对称的琉璃门,不过这是三座门楼,西边那琉璃门是一座门楼。庚子后法国人在热气球上拍下照片,可以看到靠南侧的小门楼。同时期日本人小川一真拍下的照片里,则可以完全看到三座。

《北平市政府工务局民国二十年二十一年份工务合刊》载有系列工程图片,一是北海东三座门起石板道、开辟门口、改修沥青路、修理洋灰道牙工程,一是北海西三座门北平图书馆前公路栽立洋灰道牙、修理便道及添建便道旁门工程。这是北平在抗战爆发前较为平静的时期,在动工时,还会讨论是否造成前代遗迹破坏,是否有美术上的价值。

《工务合刊》上登载的东三座门图片颇为珍贵,是1931至1932年间此处再次修缮改造的生动记录,改的是靠近团城这道门,又在中间琉璃门楼的两侧墙上各开一个门洞,形成仨门楼五门洞规制,同时石板路改为沥青道。东三座门于1955年1月2日至6日被拆除,现北侧尚遗留北海桑园门和东西两侧两小段红墙,分别标示着东三座门两道门的原位置,如今已是地下通道上方的大马路和停车场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