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长河。
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行动指南》把大运河的特点归结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流与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
人们常说,长城一撇,运河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从时间上,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到现在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从空间上讲,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近1794公里,北连海河,南接钱塘,经过京、津、冀、鲁、苏、浙6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从文化上讲,大运河跨越了燕趙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从影响力上讲,在古代中国,尤其是隋代以后,对维护国家的稳定统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等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交通是大运河之因,交流则为大运河之果。纵观中国版图,在这条中华民族唯一的南北贯通的水系两岸,我们看到的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与文明的交流史:诞生于北京的元曲沿运河南下,形成了响彻江南的南昆;而诞生于“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四大徽班,溯运河北上形成了国粹京剧;细数中华文化之华章,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全部诞生于京杭大运河流域,诗仙李白的千古绝唱《行路难》《将进酒》,白居易的《长相思》,皆作于运河两岸……大运河堪称中华文明展现魅力的舞台,以大运河为纽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中华文明史中蔚为大观的辉煌一页。
“漕艇贾舶如云集,万国鹈航满潞川”“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并非虚言诩语,其将古代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京杭大运河是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等用途的生命线,可见其重要性,大运河是朝廷的命脉,也是首都稳定的根基。在元代,京杭大运河形成时,通州是大运河的北端,漕粮通过大运河运至通州,再由外白河(当时白河自今通州城东分为内外两支,两支在今西集镇和合站村重合。外白河在通州城东也吸纳了温榆河、金闸河、小中河3条河流,也称“泗河”。内、外白河都称“泗河”,就分别称为“内二泗河”“外二泗河”,《元史》有记载。)运至通州城外,经温榆河、坝河驳运至大都光熙门外。而后通惠河开成后,由内白河运至张家湾,再经通惠河驳运至大都城内积水潭。元末,坝河、通惠河相继淤塞,不能行船,元代朝廷又开凿了金口新河,河口在张家湾。元代,在通州设置13座大中型中转粮仓,表明了通州成为元朝重要的漕运通济之地。到了明清两代,更加重视京杭大运河,为保证大运河通航与加强漕运管理,专门设置河道总兵、漕运总督与仓场侍郎,掌管治河与漕运及仓场,避开黄河之险,使得大运河畅行无阻;重修了通惠河,创修了京通石道,使京通间水陆运输快捷。朝廷在大运河沿线设置了宫廷、驿站、商业区、漕运和客运码头,分工明确,等级森严,长约5公里,以确保验收转运要务和南北方货物交易。同时,在通州设置大型漕粮终储仓,工部、户部、兵部、都察院都分别在通州设有直属衙署,管理和保护漕运。因此,大运河北京段在历史上对北京的稳定繁荣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若京杭大运河有血、有肉、有灵魂,那么大运河本体是个巨大的身躯,运河两岸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村镇则是它的骨肉。从昌平区的白浮泉到西城区的什刹海,从昆明湖到高梁河,再到通州燃灯塔、西海子公园、古运萧太后河码头遗址公园等,遗留至今的运河文化载体非常多。大运河、永济渠,及通惠河、萧太后运粮河(自南京东门至今张家湾)、坝河等多条古运河故道,北齐土长城遗址、通州城及张家湾镇,还有山东会馆、中仓墙、宝通银号、通运桥、石道碑以及龙灯、竹马、旱船、开漕节等众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这次我们就沿京杭大运河北京段走一走,看看这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