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旅融合中的人才困境和优化路径

时间:2024-05-17

黄细花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特别是在2018年,组建成立文化和旅游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作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必将开启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征程。“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促进文旅融合创新业态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面对全新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诉求,如何破解文旅融合中的人才困境,探索优化路径,成为了亟须解决的问题。

1 行业融合中的人才困境

(1)行业吸引力低,从业人员流失严重。从最近几年国家公布的各行业薪酬水平统计数据来看,文旅行业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较低,且增长速度缓慢,社会保障不足。不仅如此,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且社会形象不佳,让很多文旅从业人员看不到未来发展前景,荣誉感和认同感不强,职业忠诚度不高。同时,文旅业容易受外部突发事件影响,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文旅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多重原因的叠加,造成文旅业吸引力低,人才流动频繁、流失率高。有数据显示,50%的学生毕业后放弃旅游、酒店专业,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造成专业院校教育资源的浪费。传统的旅游、酒店专业难以招录优秀的学生,科班人才的输出已经不足。从旅控集团近年来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情况看,管理、综合类的学生居多,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的毕业生较少,真正能留下来的学生则更是凤毛麟角了,这直接阻碍了整个文旅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利于文旅融合背景下行业的健康发展。

(2)行业人才受教育程度不高,整体素质偏低。虽然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庞大,但存在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从业人员专业对口率低、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和能力素质偏低等问题,导致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本人了解,在文旅企业的新入职人员中经常出现“大浪淘沙”的情况,由于职业发展的不明确,具备较高学历的新员工往往在基层锻炼阶段已经被繁杂的基础工作磨掉了耐心,大学以上人员的流失率普遍较高,无法形成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人才队伍。

(3)行业人才供给不足,专业人才缺乏。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旅游业直接需要就业人数缺口达到487万,其中文旅行业的专业人才尤为缺乏。一是缺乏熟知文旅产业特征并懂得融合之道的管理人才。很多人员是半路出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无法适应文旅融合发展的需要。二是缺乏跨领域、跨专业、复合型、创新型的专业人才。文旅企业在经营诸如文创旅游产品开发、文旅小镇和景区规划、文化旅游场馆建设等业务时,专业人才不足往往成为发展的掣肘。三是缺乏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专业人才。目前,在文旅产业的运营中,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前沿技术正被广泛应用,数字化生态力量正在各行各业的迭代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旅融合的快速发展亟须大量具有互联网思维、熟悉视频直播、现代媒体营销与传播的文旅人才。

(4)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于市场发展要求,院校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现有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对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消费需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旅游市场上也是如此,人们更希望可以把人文的气质和“山水”的颜值融合在一起,获得更多品质化、情感化的体验,原有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旅游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同时,大部分院校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经济类和管理类模块融合而成,文化类和创意类课程内容缺位或不足;仍然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训经验不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导致人才知识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文旅融合前景可期,亟须建立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行业发展持续提供熟悉业态融合、新业态发展、项目规划、景区建设、智慧旅游的新型旅游人才。

2 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的思考

文旅行业的人才培养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内涵的不断演变与发展对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困境,可从三个路径予以破局:

(1)人才培养的理念要更新。要解决文旅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首先要从着重于传统型、技能型、单一型的人才培养,转变为复合型、创新型、跨界型的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中融入科技理念,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新型文旅人才的孵化;其次是要做好员工职业规划,让员工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制定特殊薪酬福利政策、提供职业绿色通道,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要注重在人才培养中植入企业文化和扎根基层的观念,增强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2)院校教育的学科设置要优化。院校教育是文旅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院校的学科设置必须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文旅融合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在注重旅游外语、旅行社、酒店、旅游理论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旅游集团化、定制旅游、目的地综合提升、景区开发,以及民宿、研学、文旅融合等新的行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专业设置要紧跟行业发展的需求,在不减少现有课程数量的基础上,增加旅游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旅游、文旅策划与设计、旅游创意开发、旅游网站运营、在线产品设计、景区文化场景挖掘、智慧旅游、虚拟现实、声光电主题秀设计等专业课程,其中旅游文化课程既要涉及国际文化内容,又要包含本国传统文化以及地方特色文化内容等;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增强互联网思维的培育,帮助学生提高视频直播、现代媒体营销与传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文旅融合大趋势中对数字化和智能化人才的需求。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培养一批懂得文化和旅游产业经营管理、熟悉文化和旅游独特规律、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互联网思维以及文化素养的创新型经营管理人才。

(3)人才培养的方式要多元。一是完善产学研一体化联动体系。文旅产业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都很强。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开放办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旅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把产学研教育培训平台做实、做大、做优,从而推动文旅行业的良性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二是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发掘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培训者、领导者,进行文化、理念、制度、流程的归纳、总结、提升,以培训课程的方式将企业的管理模式、文化、经验固化下来,再通过高层向低层的授课方式,达到加速人才成长、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目的。三是在线上培训的基础上,强化“云培训”。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让“云+”变得无处不在。文旅行业从业人员时间不固定,“云培训”不仅保障了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可以灵活掌握自身时间,对比线下学校时间、地点的固定性有很大优势。要加大“云培训”的投入,让“云课堂”更丰富,“云学习”更高效。

3 旅控集团人才方略的实践探索

21世纪,面对文旅融合的浪潮,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广东旅控集团持续推进人力资源生态体系建设,营造重才、育才、用才和爱才的良好环境,聚焦企业人才的差异化培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打造“人才孵化器”。集团在白天鹅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白天鹅培训学校建设,以企业内部优秀讲师为主,外聘讲师、行业专家客座教授为辅,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分层分类定制开发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符合文旅融合前景、融入互联网思维、促进新媒体技术应用的课程体系,建立培养具备旅控特色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跨界创新人才的培训平台。

(2)搭建线上培训平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集团线上培训平台建设开启快进模式。集团倾力推动“优旅云学院”培训平台的搭建,组织专业导师团队、课程管理团队开展覆盖全集团的线上培训工作。2020年,集团上线了1 800多门课程,平台注册学员5 000多人,组织了153 场“强基优选”直播课,员工参与在线学习达2.3万人次,挖掘培育了一批“明星内训师”,促进集团培训升级为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双引擎驱动模式。

(3)拓宽校企合作空间。探索结合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设立企业定制班,在学科设计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前融入企业文化,为企业定向输送优秀的专业毕业生。集团下属白天鹅宾馆大胆探索并采用了定制大专班的培养模式,不仅提前圈定优秀文旅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更将白天鹅企业文化的内核、白天鹅优质服务的精髓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业教育中,在潜移默化中烙上优秀企业的文化印记。从近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取得了校企双赢的良好效果。

(4)做实、做大、做优旅控教育培训平台。立足集团内部,借助行业专家、高校学者等外部力量,发挥白天鹅品牌的先进管理服务经验和平台优势,组织专业力量教学相长,把旅控教育培训平台做实、做大、做优。我们不仅要打造一座集团干部职工的“加油站”“充电桩”,还要以打造一流国企党员干部培训教育阵地、一流品牌研发机构、一流文旅企业人才培养学校为目标,为广东旅游产业发展赋能,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构建中贡献旅控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