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赵雪璎
人们对旅游和文化的需求,从古就有,从未停止过。《穆天子传》是我国文字记载中的最早的旅行活动。2020年,我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愈加凸显、不断升级,强烈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消费潜力将驱动文旅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文旅行业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应该如何跟上行业的发展? 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2000—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从7.44亿人次增加至60.10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长11.62%;旅游收入从0.32 万亿元增加至5.7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6.44%。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0%以上,是毫无争议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从产业经济结构来看,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是世界上主要国家重点发展的“绿色产业”,文化旅游是重点应用场景,具有工业资源投入少、外部污染排放少、资源重复利用、品牌价值持续提升等优点,对国民经济的升级和结构转型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带来人均GDP的提升,文化旅游消费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方式正在被摒弃,品质游、休闲游、深度游成为旅游的新趋势。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这对文化旅游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旅游市场粗放型的发展直接导致旅游基层从业人员总体受教育水平偏低,数据显示,在现有2 000余万直接从业人员中,80%为初、高中毕业。而旅游业需要的精准对口人才存在很大缺口,如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综合管理人才等。文旅融合,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更为缺乏。
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宋城演艺,股票代码:300144),是中国演艺第一股、全球主题公园集团十强企业,连续十一届获得“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称号,创造了世界演艺市场的五个“第一”:剧院数第一、座位数第一、年演出场次第一、年观众人次第一、年演出利润第一,以“演艺”为核心竞争力,独创“主题公园+文化演艺”经营模式,依托“宋城”和“千古情”两大品牌,产业链覆盖现场演艺和旅游休闲,是世界大型的线上和线下演艺企业。宋城演艺旗下拥有74个各类型剧院、175 000个座位数,超过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伦敦西区和美国百老汇全部座位数总和。目前宋城演艺正以“演艺宋城、旅游宋城、国际宋城、科技宋城、IP 宋城、网红宋城”为战略指引,已建成和在建杭州、西安、上海、三亚、丽江、九寨、桂林、张家界、珠海、佛山、西塘等数十个旅游区和演艺公园、上百台千古情及演艺秀。
1996年,宋城演艺旗下第一个景区——宋城景区开业,公司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为指导,一直保持对文化的虔诚之心,潜心挖掘宋文化,在历史中提炼核心表演和主题活动的元素、公园营造的软硬件、符合文化背景的商业等,并且常改常新。2010 年上市以后,宋城演艺的“主题公园+文化演艺”主营业务开启了异地复制扩张步伐。2013年,首个异地项目三亚千古情景区开业,2014年丽江千古情景区和九寨千古情景区相继开业,首轮异地项目开拓均大获成功。2019 年年底,宋城演艺王国的推出,是公司对20余年“主题公园+文化演艺”经营模式的升华,从“一个景区,一台演出,一种门票”到“一个集群,多台演出,多种票型”的转型,引领国内文化旅游演艺行业新业态的发展方向。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资源包括很多,但真正的资源只有一项,就是人力资源。人才是企业的根本,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宋城演艺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深深体会到人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
公司旗下第一个项目——宋城景区伴随着中国文旅行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二十五年,坚持创新、勇立潮头的精神让宋城景区近二十年来营收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均超过20%,创造了中国文化主题公园无数的奇迹,也为公司持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人才、经营等优势。在第一轮异地扩张的三亚、丽江、九寨项目上,公司以总部和宋城景区为核心力量,阶段性调度全公司资源聚焦新景区开业,创造了景区从动工到开业的“宋城速度”,同时公司以宋城景区外派核心管理人员、骨干员工和本土化招聘相结合的方式,锻炼了一批能打硬仗和胜仗的核心队伍。这批带有深刻“宋城文化”印记的队伍,成功将宋城管理模式在异地复制;此外,公司也培育出了第二轮宁乡、宜春等地的轻资产复制和管理模式。
但随着异地项目的不断开业,王牌宋城景区的核心骨干陆续外派,公司内的人才优势逐渐被稀释,主要凸显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优质人才的稀缺,尤其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方面,如设计人员、编创人员、艺术创作人员、景区运营综合管理者等;二是一线人员流动性较大。
文旅行业是个发展速度极快、知识技能更新频繁的行业,需要与时俱进的人才。目前文旅行业人才不仅存在数量缺口,还存在一定质量提升的空间,尤其文旅行业融合后,对人才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全面性的要求会更高。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来看,在高校文旅人才培养中,希望能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学习和培养:
第一,提倡“勤”。用“勤”的品质,在一线锻炼并成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里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论证和体现价值。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成长起来的员工,才会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从事服务行业需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一线员工要“眼、手、口”勤,才能做好对客服务。而管理人员则是用“脚”在管理,只有走在景区的角角落落,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如今“00后”的一代人,有些缺少“勤”的品质,有的同学刚从学校毕业就想从事“管理”工作。稻盛和夫说过:“眼睛可以眺望高空,双脚却必须踏在地上。梦想、愿望再大,现实却是每天必须做好单纯、甚至枯燥的工作。”从事文旅行业亦是如此。
第二,加强“文”。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宋城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和成绩,得益于从宋城景区开业的第一天起,就将文化和旅游深深结合在一起。文旅的从业者们,正是要带有文化基因,投入到文旅事业中来。据了解,在高校的教育中,从专业名称到课程内容,大多数是与旅游相关,文化内容涉及较少。比如大多数院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重点在于旅游服务内容,缺少文化内容的设置。因此在课程上可增加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相关内容的学习。
第三,追求“美”。马克思曾说:“美是一切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本质特征,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无论从景区规划设计、氛围包装、内容编创、园区设施、服务礼仪、仪容仪表等等,无一不关乎美学。学生在校期间,应尽可能多地接受美学相关的教育,包括基础的色彩搭配、审美心理学等。
第四,开拓“智”。科技赋予文旅新的活力,5G+AI的前沿技术对文旅行业的影响很大,近乎一次后疫情时代的涅槃。当“Y 时代”和“Z时代”成为文旅消费的主力军之后,旅游项目的种类也正从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景区向新型的旅游度假娱乐目的地转变,高科技的应用无疑成为多元化发展的催化剂。在数字化时代,学生可以更多地参与相关的学科研究,多进行社会实践和项目考察,感受前沿科技带给文旅创造的新活力。
今天,“文旅+”的模式释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演艺、娱乐、科技、康养、游戏、乡村等无一不在“文旅+”的平台上彰显出更大的活力。同样,文旅也被推向了更广阔且复杂的市场环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高校对旅游学科的设置,一定要具备前瞻的眼光,并充分运用好企业的资源和平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