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李磊
交道口南大街是北京内城风貌保护最完好的区域之一,街两侧保护院落、名人故居、文物保护单位比比皆是。在它西侧的南锣鼓巷更是以丰厚的胡同底蕴成为了北京市的文化地标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北京的发展,在这两条街的周围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以老北京文化为背景的餐厅、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设施,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但如果说那些旅游设施中历史最早、北京文化最悠久的,还要算是连通那两条街的板厂胡同中的侣松园宾馆。这座宾馆就沉浸在这老北京文化的海洋之中,长在老北京的记忆里。
身居胡同情未了
侣松园这块地方有着说不完的老北京记忆。它的东边有明清两朝顺天府学(现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西边是700多年前元大都时期的道路南锣鼓巷,南边有北京最早的综合性国立中医类综合医院北京市中医院,北边中央戏剧学院前身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曾走出过姜文、陈道明、巩俐、章子怡等知名影星。
侣松园所在的板厂胡同,街道不宽,且并不笔直,也可能就因为这个形状吧,在乾隆年间的北京地图上这里叫做“板肠胡同”,宣统时期才改为“板厂胡同”。要说起这条胡同的知名人士,瞧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观众一定会清晰地记下那解气的一幕:一位将军为了大清国的尊严,在议和大会上暴打英国公使,那位将军就是显赫一时的僧王僧格林沁,侣松园就是在他府邸的一部分上改建而来的。想当年僧王爷在八里桥痛击英法联军,虽最后以失利收场,但当时战场之惨烈让当年的侵略者胆寒,一名法军在他的日记上写到:“如同潮水一样穿着黄马褂的八旗兵,倒下一批就又上来—批…”可惜的是僧王爷没有倒在侵略者的枪炮之下,却殒命于当年剿灭太平天国的成名之地山东,被另一支名不见经传的农民起义军捻军所杀。同治皇帝还亲自来到这里为僧王致祭,并设显忠祠(僧格林沁祠)。可借的是民国之后,僧王后人在蒙古的封地收不上来地租,又有大量族人需要赡养,无奈,只得于1920年把王府分割卖掉。
僧王府的一部分还曾卖给了我国著名的文物专家、清史专家、戏曲研究家朱家溍先生的父辈。朱先生从1934年住到这里,到2003年辞世一直都在这里居住,他还饶有兴趣地在院内选了“八景”,即:太平双瑞(上房阶前两棵太平花)、玉芝呈祥(花下多白菌,即俗称狗尿苔)、壶中天地(葫芦棚)、香雪春风(两棵老丁香)、紫云绕径(甬路两侧植紫色牵牛花)、映日金轮(葵花)、槐窗月色、红杏朝晖。
僧王府的第一部分则在解放之后被政府买下,改作机关宿舍。1980年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大潮,侣松园宾馆正式成立了。它是北京市当时最早的涉外宾馆之一。宾馆得名于宾馆内两株形同伴侣的松树,现在虽松树由于1990年宾馆的改造也不复存在,但“侣松园”这个响亮的名字已成为北京宾馆界响当当的一面招牌。改造后的侣松园建筑风格与文化意境仍保持原有底蕴,现在的侣松园平房与二层楼相间,58间客房,是北京四合院风格宾馆中客房数量最多的一家。
宾馆处处雅趣多
从人流如潮的南锣鼓巷,步入板厂胡同的西口,好像进了另一个天地,人少了、音息了,胡同里少了游客,多了居住的身影,耳边的除了让人听起有些含混的老北京话之外,时而还有传来老式28自行车清脆的铃声,你会觉得比起喧闹的锣鼓巷,这里才是真正的老北京。一进胡同口右手边你就可以看见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僧王府的牌子,可惜这里现在条件所限,无法进里面参观。僧王府斜对面的19号院,那里曾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个朝鲜大使馆的所在地。继续往前走过多半个胡同就到了侣松园宾馆,可见当年僧王府的规模。
侣松园大门的格局为广亮大门,虽不如王府大门排场,但也足以显示出宾馆的气派。大门两侧的八字影壁,像大雁的翅膀,聚拢着来自四方的宾朋。一进大门,迎宾的吴师傅就会亲切地过来跟您打招呼。吴师傅是老北京,家一直就住在交道口地区,对周围的环境了如指掌,对老北京的故事如数家珍。虽然吴师傅的英语不够精通,但住店的老外即便是找大堂服务员做翻译也喜欢跟他聊聊。
进入大堂,头顶上的五爪金龙灯池,让这里看上去无比的华丽,每一位客人走到这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板,有如步入了皇家的宮殿。大堂左侧总服务台也与众不同,四四方方一间中式的小屋,像老北京铺面之中的账房一样。这也是老北京的讲究,这样的格局聚财不散财,最适合收纳财物。总服务台后面墙上木刻四扇屏正中侣松园金字匾额为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题,在灯光的照射下烁烁发光。匾额下面是硕大的“招财进宝”铜钱,铜钱的合义是谁都懂得。
河南洛阳的牡丹、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昆明的山茶、福建漳州的水仙被称作中国四大名花,这些名花都被镌刻在了侣松园大堂与中厅之中的屏风之上,这面屏风既彰显了这里的文化氛围,又将宾馆的内部与街道彻底地隔离开来,使宾馆之中格外安静。中厅是整个宾馆的枢纽,从这里往前可以到达客房,往左可以进入书斋,往右是宾馆中最大的院落。中厅灯池中富丽堂皇的六棱官灯,让这里分外明亮。明亮的大厅中央地面上中式蓝花的地毯,六把分宾主摆放的圈椅让宾客有如来到了王府的会客厅。
中厅左手边是一方书斋,在这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安排如此大片的读书空间,看得出宾馆的人文情怀。书斋内没有惯常的椅、凳、案、桌,清一色的罗汉床。可能有人会问了坐在床上是否有些不雅?其实它在中式古典卧具中学问很多,罗汉床与榻是用来小憩的,是可以用来待客的。这样一来侣松园的客人就可以在更为轻松、舒展的状态下进行阅读了,也可以约上朋友一起在床中间的小桌上摆上棋盘对弈一局。
中厅右手边的院子约有百余平方米,那里是侣松园中最大的一个院子。这个大院子对于侣松园非同小可,平日里那儿经常会给客人们提供欣赏京剧的机会,由于面积所限表演的一般多为文戏,虽然外国游客们对于里面的唱词一窍不通,而那华丽的行头,唯美的身段,和那他们从未听闻过的发声方式,还是把他们深深的吸引了。除了文艺表演之外,那里还是举行婚礼的好地方。采访时正巧上一周那里才举行过一对外国年轻人的婚礼,院子里到处都是剪好的喜字,透着一股喜气。据介绍婚礼也非常奇特,小伙子是用人力三轮车自己从胡同口把新娘子接到婚礼现场的,而且婚礼也都是按中式婚礼的仪式进行的,让那两个外国人也圆上了自己婚礼的中国梦。
间间客房有乾坤
如果从中厅一直再往前就进入了客房区了,那里是大大的有乾坤呀!步入客房区的走廊,顶上的宫灯把天花板上的彩绘照得分外鲜艳,一条条路径出现在眼前。由于客房众多,如果是第一次来又没有服务人员引路,那错综繁杂的通道很可能会让你迷路。穿行于迷宫一样的通道之内,走不远你的眼前就会一亮,一个雅致的小院可能就出现在你的面前。石桌、石凳、花卉、翠竹,仿佛是从天而降的一座花园。这样的小院,在侣松园中有三四个之多,客人们在宾馆有了更多的休憩空间,使客人们不觉自己是生活在喧囂的大都市之中。
走进客房之中,你会发现什么叫老北京文化体验式的住宿设施。一进门见老式的衣帽架就一惊,那件衣帽架在我的记忆中已经随着西装与礼帽的出现绝迹了很久了。长方形的木架,上边两个角,有云头、龙头、凤头之分,那是用来放置帽子的;而云头之间的一根横梁,则是用来放服装的,当年多宽大的衣服,直接往横梁上一搭即可。侣松园中的衣帽架为了适应现代版的着装,还特意在横梁上安排了前后两排挂钩,乌黑的衣帽架让人觉着古朴又不落伍。衣帽架上还有用于装饰的栏板,栏板之上镂空雕刻着花开富贵、龙凤呈祥等吉祥纹样,煞是好看。
其实这衣帽架就只是客房内最不值—提的小物件,其它的摆设就更是具有老北京的气息了。屋中的衣柜都是传统的角柜,不光柜子全为实木传统工艺,就连柜锁、合页等零件也都是一色的老黄铜。客房中的桌子也是老北京的八仙桌子,桌子的两边各有一回圈椅,桌上的茶杯都是写有“万寿无疆”字样的传统陶瓷盖碗,就连电热水瓶上也是青花瓷的花纹,坐在圈椅之上,手中捧着盖碗,边吹边品着,这时脑海中突然蹦出了一句台词: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
床当然是客房中最大的家具了。侣松园的床很多都是架子床,有的还在架子床的前面设置了暖阁,一股宫廷的气息。这应合着中国传统文化。古人的居室—般都比较小,而且有的居室中还设有暖阁,暖阁内还是床具,用于夜间睡眠的床具也是可以形成封闭空间的,如架子床和拨步床。架子床四周有围栏,顶部有盖,四周还有幔帐垂下,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聚气、养神,还有极强的私密性,是最好的睡眠用具。
床前的床头柜都是乌黑的金漆矮柜,上面或是描金或是镶嵌,让人不由得想去摩挲一下。转身来到卫生间,那里一样有老北京的元素。侣松园卫生间中的面盆竟然是一个青花瓷的大海碗,碗内的图案有的是百子闹春,有的是年年有余(鱼),让宾客整个起居都融入到老北京的生活氛围之中。
侣松园的客房很多都有两个房门,一个与通道相通,另一个则开在那别致的小院之中。让宾客推开不同的门进入到不同的空间,看见不同的旅伴。
餐厅中的北京味
餐厅是侣松园又一个让大家体验老北京风味的地方。侣松园餐厅的大门就在宾馆大门的西侧,进入大门发现里面还有一道门,外面的大门只是起到一个避风阁的作用,这也是老北京很多餐厅都使用的,这样即便是外面北风呼啸,新进来的客人也不会影响屋里温度的变化。避风阁内还有一个跟客房内一样的古式衣帽架,这样即便是你从大雨中进来也可以把雨具放在衣帽架上,不会破坏了餐厅内的环境。
进到餐厅的内部,一阵阵老北京文化之风扑面而来。餐厅的四壁上都是京剧的水彩画,画风简洁,动作传神,把戏内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为了方便不了解剧情的食客,在画作的旁边还用简练的文字对画作所表达的内容进行了介绍。餐厅内的家具都是中式的风格,四方的餐桌上蓝底白花的桌布让人不禁想到了沙家浜中阿庆嫂穿着的围裙,圆角的吧台后面挂着的一块块小木牌让人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家。餐厅也为外国游客提供了他们习惯的餐具,如这咖啡机和不锈钢的刀叉,却—点也没有影响到餐厅的内风格,与墙上那大大的福字也显得十分和谐。进入雅间的老北京有的可能会流下眼泪,新北京人都觉得无比的新奇。雅间的四壁上也被老北京的黑白照片占满:可以行驶马车的长安街、走街穿巷的剃头匠、空无—人的银锭桥…这些北京过去的记忆,把你拉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
当你还陶醉在时空穿梭之中时,老北京风味的炸酱面就已经端上来了。炸酱面可以说是真正土生土长的北京面食,虽说它看起来简单,但如果真正按老北京的作法还是要一番功夫的。首先是酱。在过去每个副食店都有零打的黄酱,这酱虽说是稀黄酱,可也是非常的稠,居民们买回家去先要泻酱,第一可以让酱充分分解,第二可以把酱中的沙子滤出。泻好的酱要用放入大量葱姜的油进行炸制,不管是肉炸酱还是素的,只要什么时候酱油泛出,那才算是炸好。而吃面的面码也就更加的讲究了。一般吃炸酱面要有8种面码,面码的种类主要有生熟两类,生的有黄瓜丝、胡萝卜丝、水萝卜丝等;熟的则有白菜丝、芹菜丝、豆芽菜、青豆、黄豆等;当然生蒜是必不可少的。侣松园的炸酱面虽为了适应现代的饮食文化进行了一些改进,但足可以满足那些追求老北京文化人的胃口。
走出餐厅的后门就直接进入了宾馆中厅右侧的大院,这也方便客人们享受早餐。侣松园就是这样,客房、餐厅、书斋、大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同在一个大户人家落座,也如同一副紧密的棋局。每一部分都有老北京的故事,每一部分都有浓浓的中华风情。侣松园就是这样建在中华文化之中,长在老北京的记忆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