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宫连虎,余青,2
(1.北京交通大学风景道与旅游规划研究所,北京 100044;2.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北京 100875)
随着世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连接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旅游交通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话题。然而,目前对旅游交通的定性相对比较单一,大多都简单地认为是“各种交通运输现象的总和”,体现出单一的交通运输功能,从而导致在理论研究上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正是由于这种局限性的存在,使得长时间、长距离的旅途成为很多目的地吸引远程客源市场的瓶颈。所以,如何解决旅游交通的瓶颈问题成为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对于旅游资源丰富而旅游交通却因为地理因素等原因导致极度欠发达的地区显得更为重要,譬如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旅游交通的制约。
对旅游交通问题,国内外在旅游学领域和交通运输工程学领域都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在对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国内外有关旅游交通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综合交通发展的大背景提出我国旅游交通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本文文献主要来源于学术论文、相关著作等。通过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外文 SDOSElsevier数据库,分别以“旅游交通”和“tourism traffic”为检索词进行搜索,然后经过阅读文献摘要的方式筛选,最终共获取有效文献39篇,其中中文文献 24篇,外文文献 15篇。除学术论文之外,笔者还查阅了 5本相关著作。关于旅游交通的研究,在所收集到的21篇中文文献中有10篇是以某一区域或城市为例进行旅游交通的研究,有 5篇探讨城市旅游交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3篇俱为评述性质,其他 6篇主要讨论了一些关于交通的理论研究方法等。明显地,旅游交通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基本上是同时进行。
关于“旅游交通”的外文文献主要发表在《航空交通管理》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交通地理》(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以及《旅游研究纪事》(Anna ls of Tourism Research)等刊物上,其中《航空交通管理》和《旅游管理》是国外研究旅游交通的主要学术阵地,两者发表文献约占所获取外文文献总量的70%。
表1 文献资料统计表
本文主要涉及一个概念,即“旅游交通”。1993年以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旅游交通的概念做出过界定,并且逐渐趋于完善。
早在 1993年杜学就将其定义为“一种为旅游者提供直接或间接交通运输服务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活动”[1]。傅云新则认为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在常住地与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目的地内部,提供所需要的空间移动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2]。还有学者分广义和狭义将其定义为:“广义的旅游交通是指以旅游观光为目的的人、物、思想及信息的空间移动,它探讨的对象包括人、物、思想及信息。狭义的旅游交通则将讨论对象限定在人和物,通常指为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在目的地内部进行游览,整个旅游活动过程所利用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总和,包括各种交通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切旅途服务。”[3]此外,吴刚、谢彦君等也提出了关于旅游交通的定义[4-5],吴刚还进一步阐述了旅游交通的两个特征:交叉性和共享性[4]。交叉性是指旅游和交通的融合与交叉;共享性是指进出景区的旅游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可以相互共享。
综合上述诸家论点我们可以发现“旅游交通”不外乎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因素:一是旅游交通是发生在旅游者所在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二是旅游者产生了空间移动;三是旅游交通发生所涉及的交通运输工具等其他设施。此外,对旅游交通的理解还可以缩小到在目的地不同景点间进行空间转移的旅游景区交通乃至专门为旅游者观赏游玩和实现空间移动而设计的旅游景观交通(如景区观光车、观光索道等)。
对旅游交通的研究综述包括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国外对于旅游交通的研究比较重视,涉及面广,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并且后期研究逐渐扩展到道路的美化功能、强化旅行体验等方面。国内旅游交通研究与国外相比较为滞后,但是国内研究具备自身的特点,并且在总结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短时间内获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研究涉及旅游交通的各个方面。
关于国外旅游交通的研究,黄柯、卢松等人曾做过简要综述[6-7]。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与分析,认为旅游交通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引起重视,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从事旅游交通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者出行行为、交通与旅游需求的相互影响、交通与旅游目的地相互关系以及旅游交通规划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航空逐渐成为旅游者出行时选择的重要交通方式,因此航空交通成为大多数学者进行案例研究时重点选择的对象。
1.旅游者出行行为研究
通常来说,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时空距离以及交通方式的便利程度会影响旅游者的出行决策,而决策内容主要包括出行方式以及目的地选择等。所以,在旅游者出行行为研究方面,对旅游者心理需求、动机和旅游交通与旅游者需求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研究较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也并非一成不变,从而交通方式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L.J.Crampon建立了引力模型,认为引力与旅游目的地资源吸引力大小以及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交通便利程度密切相关[6]。 Luis和Gillmor也分别以模型分析和案例研究的形式阐述了相似的观点,即连接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交通方式和距离影响着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进而影响旅游者的决策[8-9]。Crouch通过对旅游价格、收入、汇率等内容的分析,总结出旅途的长短往往产生不同旅游决策的结论[10]。
2.交通与旅游需求相互影响研究
交通与旅游需求之间的相互影响一直都是国外学者关于交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Richard、Anne经过研究发现,交通运输业为了适应旅游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Richard还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航空运输需求”的预测模型[11-12]。此外,David Warnock-Smith通过加勒比海的市场研究分析,发现交通政策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增加某些地区的旅游需求[13]。 Andreas、Klaus等分别以大不列颠的航空和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为例,论述旅游需求对航空价格和商业模式的影响[14-15]。
3.交通与旅游目的地相互关系研究
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旅游地交通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密切相关。作为旅游目的地开发系统中的重要角色,交通运输业与目的地的休闲活动和旅游活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16-18]。旅游需求的变化,导致目的地交通运输系统的调整,而交通运输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旅游地开发又产生积极的反作用[19]。此外,Palmer以西班牙的租车旅游为例,探讨旅游交通对提升旅游业内部收益的作用[20]。Gronau等还研究了公共交通、日常休闲游憩活动等与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关系[21]。
除了基本的异地连接功能之外,Bruce等还提出旅游交通系统逐渐开始扮演着旅游运营商的角色,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与管理[22]。
4.旅游交通规划研究
国外关于旅游交通规划的研究主要是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渐走向成熟的。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就开始在道路交通规划上融入了旅游交通规划的概念。1923年开通的位于纽约市外的布朗克丝河公园路(Bronx River Parkw ay)便是将道路置于自然空间当中,是发展旅游交通的一个典型例子。19到20世纪中后期,伴随着美国道路建设事业的大发展,一些重视道路美化和旅行体验的道路设计理念不断呈现,旅游交通规划在美国的交通规划中逐渐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由此衍生出“风景道 (Scenic Byway)”等概念 (克莱尔等)。
此外,在旅游交通规划、旅游交通预测、旅游道路设计以及旅游交通调查分析等方面,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也对旅游交通规划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取得许多有效成果。
国内学者对旅游交通的研究是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国内关于旅游交通的研究,已有赵中华、黄柯等学者做过较为详细的研究综述[6,23]。综合起来看,我国对旅游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综合理论研究、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管理研究、旅游交通信息化研究和旅游与交通关联研究等几大方面。
1.旅游交通的综合理论研究
在综合理论研究方面,万德梅界定了旅游交通的内涵,指出交通便捷是成为交通枢纽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并且影响到游客满意度的提高。卞显红等将Bruce Prideaux的理论引进来,对旅游交通的概念、旅游交通系统的构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构建了旅游目的地交通花费模式,阐释了旅游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旅游目的地以及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吴刚等从旅游交通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旅游交通发展的目标以及保障其顺利实现的措施。此外,保继刚和楚义芳从旅游交通所涉及的空间尺度和旅行过程将其分为 3个层次:外部交通、由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区的交通和内部交通。他们认为,高质量是现代旅游交通的特点,也是构成旅游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邱宜动和万德梅等认为,现代旅游业的大发展决定于交通现代化的实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与交通的技术进步、结构合理、规模扩大、组织完善、服务改进、运价降低等条件紧密相连[24-27]。
2.旅游交通的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
关于旅游交通规划,很早以前就已经有学者在对其进行研究,并针对具体案例提出了规划目标、方法和发展战略,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普遍使用的理论[28-35]。对旅游城市道路交通的研究,林哲提出了树立旅游城市道路交通发展一体化思想和系统思维,旅游交通道路规划设计必须从城市的自然、人文等环境条件出发,对道路进行精心规划与设计。对于城缘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交通,任杰认为应实行“头尾并重”的双向规划发展模式,即基于 TDM(交通需求管理)的旅游交通规划等。此外,关宏志等还根据旅游交通的特点(发生时间间歇性、发生地点广泛性、旅行轨迹漫游性、出游动机非确定性)构建了旅游交通规划的体系[36]。
3.旅游交通管理研究
对于旅游交通管理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一般从旅游交通企业的营运管理以及旅游交通安全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在运营管理上,学者们主要是把旅游交通的研究落实到了旅游交通企业进行,探讨企业内部的管理方法。赵瑜等还分析了铁路旅游交通营运组织以及旅游交通服务管理、质量管理[37]。在旅游交通安全管理方面,高玲等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旅游交通企业的安全成本与安全保证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安全资源、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等措施来提高旅游交通企业的安全效益[38]。全维华等借鉴南非和巴西等国家的实际经验,提出加强我国旅游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39]。
4.旅游与交通的关联性研究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以外,还有学者在对旅游与交通的关联性等方向进行研究。而在这类研究中,最重要的是旅游产业与交通之间的关系研究。王兆峰根据张家界 2000年到 2007年的交通和旅游数据,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旅游交通是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40]。此外,在旅游交通流量和旅游者出行方式的选择之间关系的研究方面,研究者认为区域旅游线路和旅游交通设施布局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目的地选择与出行方式选择。
5.其他研究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以及 GIS、GPS、ITS技术的成熟,我国对旅游交通信息化与地图研究也得到了发展,但目前国内在旅游交通信息化方面的实际应用却不是很多。此外,宋军令、黄琳等从实证的角度分别以河南、新疆为例对区域旅游交通进行了研究。郑捷等学者还对旅游交通抽样调查等进行研究[41]。另外,于行行等还补充总结出目前我国旅游交通面临旅游功能薄弱、规划不合理、系统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交通容量、安全与服务问题突出等问题,并指出了旅游交通今后的发展方向[42]。这些都是研究旅游交通的重要内容,作者认为应该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以更好地解决旅游交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总体来说,国内旅游交通研究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还存在着欠缺。在研究内容上,都局限于旅游交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规划研究上;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分析居多,即使偶尔运用量化分析方法,也大多是其他领域模型的生搬硬套,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旅游交通的研究。尤其研究交通与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目前尚处于空白,仅有陈晓等人以大连为例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在城市区域内定量研究了交通与旅游的协调发展状况[43]。针对这些问题,今后的研究方向一方面要完善研究内容、加强量化研究,同时还应该加强城市旅游交通、景区内旅游交通等的发展研究,将旅游交通产品的开发作为研究重点,创新性地开发具有一定附加值的旅游交通产品等。
总体来说,目前对旅游交通的研究相对薄弱,理念比较滞后,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研究领域狭窄、单一和浅显。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工具、旅游交通地图、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等比较浅的层面上。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并从旅游交通需求的角度进行研究,但为数甚少。对旅游交通内部系统中交通运输企业与旅游交通市场需求结构研究不足,对旅游交通运输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更缺乏足够认识,包括类似于风景道这种特殊的道路形式。也正是由于理论研究的不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综合交通的大背景下进行旅游交通研究。就目前国内外的交通发展趋势来看,综合交通的发展形势已经不可逆转。所谓“综合交通”,主要由内部交通系统和外部交通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是交通运输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交通运输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状态[44]。对旅游交通的研究,必须在综合交通的宏观视野下进行,研究其交通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包括交通对于旅游、生态、环境以及遗产保护等各方面的功能,才能对实践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2.从战略和顶层设计的高度重视旅游交通研究。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愈发收紧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旅游交通所遵循的生态原则、人本主义原则、景观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指导发展转型期的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以及促进道路、城市、旅游、生态、文化等多项事业的有机整合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必须从战略层面及顶层设计的高度来加强旅游交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3.“低碳”是旅游交通未来研究的必然趋势。因为全球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世界各国强烈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提法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产业领域,也包括旅游产业。具体到低碳旅游交通,指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交通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旅游交通领域的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关键在于新能源的探索、技术创新、旅游观念和旅游交通方式的转变等。低碳旅游交通是促进我国旅游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此外,旅游交通发展与区域旅游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旅游交通方式及其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建等都将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加强对旅游交通的研究。
[1] 杜学,蒋桂良.旅游交通教程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
[2] 傅云新.旅游学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周新年,林炎.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 [J].综合运输,2004,(11):49-52.
[4] 吴刚,陈兰芳,许岩石.旅游交通发展的目标研究 [J].综合运输,2003,(4):51-53.
[5]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6] 黄柯,祝建军等.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研究评述[J].人文地理,2007,(1):23-27.
[7] 卢松.旅游交通研究进展及启示[J].热带地理,2009,(4):394-399.
[8] José? ngel Herná ndez Luis.The role of inter-island air transport in the Canary Islands[J].Journa l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4,(3):235-244.
[9] Desmond A Gillm or.Evolving air-charter tourism patterns: Change in outbound traffic from the Republic of Ireland[J].Tourism Managem ent,1996,(17):9-16.
[10] Crouch.Demand Elasticities for Short-hau l Versus Long-hau l Tourism[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4,33(2):56-69.
[11] Richard C.Cline,Terry A.Ruh l,Geoffrey D.Gosling,David W.Gillen.Air transportation demand forecasts in em erging market economies:a case study of the Kyrgyz Republic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J].Journal of Air T ransportManagement,1998,(4):11-22.
[12] Anne Graham.Have the major forces driving leisure airline traffic changed[J].Journal of Air T ransportM anagement,2006,(1):14-20.
[13] David warnock-Smith,Peter Morrell.Air transport liberalisation and traffic grow th in tourism-dependent economies: A case- history of some US-Caribbean markets[J].Journalo f Air T ransportManagem ent,2008,(2):82-91.
[14] And reas Papatheodorou,Zheng Lei.Leisure travel in Europe and airline businessm odels:A study of regionalairportsin Great Britain[J].Journal of Air T ransportManagement,2006,(1):47-52.
[15] K laus Bratlie.Airline development from the business perspec tive[J].Tourism Managem ent,1989,(10):223-224.
[16] M ichel Morin.A sociopsychologica l approach to vacation and mobility in touristic sit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113-127.
[17] Thomas Bieger, And reas Wittm er. Air transport and tourism—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for destinations,airlines and governm ents[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6,(1):40-46.
[18] Martin,Witt.Subs titute Prices in Models of Tourism Deman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255-268.
[19] Byung-Wook Wie,Dex ter J.L.Choy.T raffic impactanalysis of tourism developm 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505-518.
[20] Teresa Palmer-Tous,etc.Taxing tourism: The case of rental cars in Mallorca[J].Tourism Management,2007,(1):271-279.
[21] werner Gronau,And reas Kagerm eier.Key factors for successfu l leisure and tourism public transport provision[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7,(2):127-135.
[22] Bruce Prideaux.The Role of the Transport System in Des tination Development[J].Tourism M anagement,2000,21(I):53-63.
[23] 赵中华,贾志宏,张蕾.国内旅游交通研究十年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61-64.
[24]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 (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5] 邱宜动.我国旅游交通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J].企业经济,1995,(2):15-17.
[26] 邱宜动.振兴我国旅游交通的对策探讨 [J].当代财经,1995,(10):51-54.
[27] 万德梅.试论武汉市城市旅游功能[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7,(3):109-112.
[28] 陈毕新,鞠风波.旅游交通规划“三步曲”的方法与实践 [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7,(2):37-44.
[29] 陈菲,刁承泰.论城市交通网对旅游交通的影响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6):94-97.
[30] 朱丽,刘人怀等.广州旅游交通现状分析研究 [J].社会科学家,2007,(6):124-127.
[31] 赵现红,方相林等.河南旅游交通发展战略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93-96.
[32] 宋军令.河南旅游交通的发展趋势初探 [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9-82.
[33] 王国华,王洪恩.通辽市旅游交通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6):26-27.
[34] 黄琳,金海龙.新疆旅游交通现状及发展研究 [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3):103-106.
[35] 敬艳君,陈峻.德清城市旅游交通网络规划 [J].现代城市研究,2006,(8):51-54.
[36] 关宏志,任军等.旅游交通规划的基础框架 [J].北京规划建设,2001,(6):32-35.
[37] 赵瑜,等.旅游交通[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8] 高玲,郑向敏.旅游交通企业的安全成本与安全效益分析 [J].商业时代,2009,(21):49-51.
[39] 全维华.就南非、巴西旅游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谈我区道路交通工作的一些对策 [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3,(3):22-24.
[40] 王兆峰.旅游交通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4):112-116.
[41] 郑捷,陆化普.旅游交通抽样调查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7,(2):180-185.
[42] 于行行.旅游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分析 [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5,(3):84-86.
[43] 陈晓,李悦铮.城市交通与旅游协调发展定量评价 [J].旅游学刊,2008,(2):60-64.
[44] 荣朝和.关于我国尽快实行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的思考 [J].中国软科学,2005,(2):10-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