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证券新闻采编的平民化思维

时间:2024-04-24

鲁仪诗 魏 曦

[摘要]大多数股民在证券投资方面的知识并不充足,他们需要及时、权威、客观的市场信息,却又难以接受生涩、专业术语化的新闻。尤其是对于都市报来说,只有从“平民化思维”出发,证券新闻这种专业性较强的版面才能吸引更多受众。

[关键词]证券新闻思维模式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的建立,证券类专业报刊应运而生。1993年1月1日,中国第一张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公开发行。1994年和1995年,《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相继诞生。随后,各类媒体竞相开辟证券专栏。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沪深证券交易所账户总数已超过1.2亿户。不少媒体看到了广阔的受众群体,纷纷大手笔增加了证券新闻版面或栏目,将其作为提高媒体影响力的竞争手段。如《南方都市报》最高峰时每天有8~10个证券新闻版,《新闻晨报》常规6-10个财经版,大部分也给了证券报道。《楚天都市报》在2008年将证券新闻增加到3个版。

然而。大多数股民在证券投资方面的知识并不充足。他们需要及时、权威、客观的市场信息,却又难以接受生涩、专业术语化的新闻。尤其是对于都市报来说。只有从“平民化思维”出发,证券新闻这种专业性较强的版面才能吸引更多受众。

缺乏平民化思维的体现

和专业证券类报纸不同,都市报的证券新闻往往因为内容不专、深度不够、阅读率不高,而排除在核心版面之外。

股民群体这么大,为何证券新闻吸引力不够?翻开武汉市几份都市报不难发现,没有从市民化角度出发是最大的问题。

第一,专业采编人员配备不够,版面多靠外来信息支撑,大部分报纸的证券版面几乎成了“文摘版”。没有自采稿件。

这些新闻报道中,有些是转载专业类报纸、有的转自专业证券机构,也有来自财经网站的。不同的新闻媒体经常将这些内容大致相同的新闻各拟标题。放置于不同类别的版面中,以不同的排版方式刊出。基本上属于“换汤不换药”。

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股民的“脸孔”和“想法”,久而久之,版面就失去活力,失去影响力,也会失去读者。

第二,缺乏股民真正需要的信息。

翻开本地几份都市报不难发现,证券新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昨日新闻”。在资本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昨日新闻即等于无用信息。

比如。有些报纸用较大篇幅来刊载头一天的大盘行情,甚至放置于头条。这就浪费了版面上的黄金位置。头一天的大盘行情,有谁会在第二天才去关心呢。股民想知道的是未来的行情和趋势。

再比如,有些股民缺乏炒股的基本知识,他们希望在报纸上学到一些实用性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长篇累牍的机构观点。

第三,没有体现和捍卫股民的利益。却无意中站在机构的立场摇旗呐喊。

某些媒体为了赢得读者,会开办一些机构荐股类的栏目,甚至引用一些不负责任的“黑嘴”。在财富效应的吸引下,很多股民会不假思索地追涨杀跌,亏损后大呼上当,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优秀证券报刊的民生导向

一、要想吸引市民读者。除了分析和预测市场行情,上市公司的消息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那么,在沪深两市上千家上市公司内关注哪一些呢?

1、关注众多读者持股、波及面最广、能影响市场的上市公司。

《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上市公司时,倾向于报道市值大或未来的行业领导者,“因为它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现在或将来的市场。”

美联社商业主编凯文·诺贝莱特说,“越多人持股的公司越是报道热点,因为它与很多人都有关联,这是从投资者角度来说的:从消费者方面来看,那些生产有意思的产品或者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司,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公司(如微软,很多人都购买并使用微软的产品),不管是高科技公司还是常规公司,只要与越多人产生关系,就越值得关注。”

2、关注热点公司、异动公司、本地公司。

有些小型上市公司可能因为某一题材原因,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异动,比如重组、注资,或是与国家相关政策炒作概念,成为热门话题。多数股民就会非常想知道消息是否真实,是否能兑现,这样的股票还能不能追,套利空间还有多大。这个时候,新闻报道就需要为股民释疑解惑,提示风险了。

二、打造吸引市民的精品证券栏目。

证券新闻要想吸引读者。还得包装一些精品栏目。国内都市报中证券新闻做得比较好的要数成都商报。

《成都商报》开辟的张道达专栏深受读者喜爱,不仅热点抓得及时,分析透彻,其准确性也是业内皆知。此外,他们还开辟了一个股票池,将每天的操盘动态公布于众,对股民有一定的借鉴性。

《成都商报》的证券版取得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其采编人员均是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并在证券工作室专门进行分析研究,他们对证券市场的预测和分析算得上专业水准。

三、贴近民生,做好互动。

脱离了柴米油盐,对于都市报的受众来说,证券新闻不咸不淡,只是一部分人的新闻。

改变这种现象和观念,证券新闻不妨也添加一些民生化的色彩。国内都市报在这方面做得好一点的有《青年时报》、《都市快报》、《新闻晨报》、《羊城晚报》、《新快报》等。这其中,杭州两份都市类报纸的证券新闻做得非常贴近民生。《青年时报》证券新闻版的口号是“贴身服务中小股民,做最实用的证券新闻”。《都市快报》的口号是“市场为本,散户至上”。

《都市快报》更喜欢把目光投向股票、基金这些热门话题周围的百姓故事。比如《七十三岁股民营业厅里心跳骤停》、《大妈的股票没有血压涨得快赚的钱不到手术费零头》等报道。在千篇一律的证券报道中,选择更为人性化的角度,揭示股民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而《新快报》,则是以服务性、互动性来做足民生。比如,该报的证券新闻版面上经常会刊登《巧用时间周期判定变盘》等实盘操作技巧,并且长期举行炒股大赛等活动来提升影响力。

再比如《成都商报》,除了准确的分析和预测,还经常和权威机构举办论坛、股票投资报告会等活动,邀请一些业内知名学者、专家以及分析师进川讲座,声势浩大。此外,该报还成立了证券投资顾问团。不定期地开展咨询活动,为股民答疑解惑,形成了一批忠实的读者群。

平民化思维如何专业化操作

一篇证券新闻可能引起市场的波动。可能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这在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上给记者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保持理性化。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细心甄别被访对象的观点与立场。

通常情况下,多数分析人士会看好后市。因为他们在股市中都有实际的利益。比如券商,佣金收入就是他们很大一块收入。股市上涨,交投活跃,他们佣金提成会水涨船高;如果股

市下跌,交易量萎缩,他们的收入无疑会大幅缩水。所以,记者引用这类观点的时候最好保持冷静。多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考虑,进行多方综合,给读者各方面信息的抉择权。

第二,保证专业化。平民化思维必须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证券战线记者和编辑应具备证券从业人员基本知识,并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有相当的了解。要做到用专业眼光看证券市场。深入浅出。如果采编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性不足,看不懂相关分析报表和经济数据,却草率下结论,报道不但贻笑于专业人士,更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如2008年9月11日,北京某报刊载题为《招行投资永隆浮亏百亿港元》的虚假消息。该报记者引用香港永隆银行股价时,误用一字之差的永亨银行股价,马虎地得出招商银行浮亏逾百亿港元的错误结论。该报道成为招商银行当日股价暴跌的诱因之一,当日招行A股流通市值损失127.5亿元。H股下跌5.16%。

第三,力争贴近化。要跳出证券市场,将证券新闻与市民生活相结合。

目前,一些证券报道可读性较差,大多直接引用学者、专家分析。导致证券报道与其他都市新闻相比,看起来显得生硬,使读者与报纸产生距离感。

笔者认为。与专业化证券报刊相区别,都市类报纸必须首先让受众“读得明白”。才能满足普通市民的证券新闻需求。做标题、用语不妨活泼俏皮些,如《反弹如期而至,个股“煤”飞“色”舞》、《全聚德上市:烤熟的鸭子也能飞》。一方面,要转变观念,革新报道方式;另一方面,记者编辑要加强把专业术语转化成通俗、浅显语言的能力。增加有贴近性的栏目。如有些报纸还开辟了股民谈市专栏。

第四,注重本地化。地方性媒体要关注本地上市公司的变化。本地上市公司不仅关系到众多投资者,还关系到企业的本地员工。关注其风吹草动,是地方媒体的责任。作为一家地方经济类报纸。要适应本地股民口味,最好是做有地方特色的证券新闻。

第五,倡导市场化。要向股民做好风险提示,提倡价值投资理念。

股票市场是高风险的行业,无论是出于健康发展证券市场的角度,还是从保护中小投资者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都市报的证券新闻都应该对读者进行充分的风险教育。都市报证券报道应从以技术分析为重点转变为以价值投资为重点。淡化投资者的投机心理,树立价值投资的理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