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邢雄志
[摘要]把“辩论”作为电视日常栏目来设立,体现出传统新闻媒体言论开放的进步和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而随着电视辩论节目的逐步发展和成熟,中国电视还需要更多的强势主持人。
[关键词]辩论节目主持人作用
电视辩论节目,既为主持人提供了一个可有更大发挥的空间,也是摆在主持人面前的挑战。因为在高素质的正反两方嘉宾的冲突中,在现场观众的直接参与下,如果主持人不具备强势的资格和能力,不对节目现场的各个元素进行有力的调控。其节目进行将可能由于冲突剧烈而失控,或由于议论松散、气氛冷清而失去看点,从而难以达到辩论节目应有的效果。
一、辩论类节目是具有强势特征的言论平台
特征1:说什么——引人关注的选题。
单纯的对政策的宣传、对事件的报道、或单一“论调”的新闻评论,从节目形态来说,已经不具有新意了,人们不满足于只是被动地听从与接受。希望更开放的社会、更开明的言论环境,能够宽容从不同人群的角度发出不同的观点,为渴望发声的人们提供机会和平台。
《一虎一席谈》“以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话题开启广阔的言论空间,萃取每周在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焦点或热门话题”为选题,如兽首何时回家?“五一”长假该不该恢复?马彩该不该开禁?高中文理分科该不该取消?降低事业单位养老金是不是公平?等等。每个话题背后都具有多元的价值判断标准,每一个话题都可能深度涉及不同的领域、行业或专业,每一次辩论,都从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等方面,给主持人提出必须面对的挑战。
特征2:怎么说——各抒己见的辩论形式。
从诸多选题中的“要不要”、“该不该”、“是不是”等疑问式标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辩论型节目所要的,不是对已确定的事物或问题进行叙述或单向的评论,而是要对那些还有分歧的、还存在多种理解的、还没有定论的事物与问题,进行真与伪、利与弊、优与劣的辩论。辩论节目选题所蕴藏的矛盾与冲突及不确定性,决定了辩论节目的进行自然会产生言辞的激烈、观点的交锋、甚至大幅的身体语言。而受众也因为节目中由冲突引发的跌宕起伏。获得娱乐与新知。因此也可以说,一档电视辩论节目质量的好坏与收视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冲突程度的强弱。
但电视节目中的辩论,不能放任冲突的发展,而是要有序调控节目气氛的紧张与活泼,既不能因为争辩过于激烈而引发人身攻击、肢体冲撞,也不能相互谦让导致一团和气、名不副实。如何让辩论节目不变成“访谈”,或如“切磋”、“商榷”一般,是对主持人的又一挑战。
特征3:谁来说——资深专业的双方嘉宾和现场观众。
辩论是由经过缜密挑选的嘉宾来完成的。参与辩论的嘉宾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对辩题所涉及事物有充分的了解(或是当事人、目击者),能够叙述所见所闻的状态、过程、原委或感受;二是辩题所涉及的事物与问题的专业人士;三是其他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对问题与事物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通常被称为评论家的人。
就以《一虎一席谈》2008年3月15日播出的两会特别节目“居者有其屋”来说,参与了现场录制的嘉宾方明理在博客中写到:“主持人胡一虎请来的如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严忠、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普华永道青岛主管合伙人张国俊、山东省政府参事郭松海、海南省农垦局长王一新、北京市政府参事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建国等近30人,节目现场我还巧遇‘师母台湾籍代表、林毅夫教授的夫人陈云英。”以上列及的都是身为两会代表、委员的嘉宾,他们同时还有政府官员或专家、学者的身份。嘉宾中还有专业人士——知名房地产开发商潘石屹,以及许多同样拥有发言权的现场观众。面对这样强大的嘉宾阵容,可以想象,一个稚嫩的、缺乏阅历的、知识浅薄、自信不足的主持人,如何能全面掌控、应对自如?
二、主持人“强势”的体现
1、事先提醒,铺垫节目氛围。
“居者有其屋”的嘉宾在即将进入演播室时,主持人做了一个有意味的提醒:“这里(候播休息室)是一团和气,进去以后大家就谁也不认得谁了。”这不仅是提醒嘉宾们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时也暗示:节目一开始,我主持人也只把你当节目嘉宾看待,不管你有什么样的身份,在节目现场你们得听我的。
2、步步紧逼,确定基本节奏。
主持人开场白后。立即进入到“减免政府税费是否能降低房价”的辩论中,提案人蔡继明阐明观点后,反方嘉宾潘石屹出场并与蔡继明握手。
主持人开始调动气氛:“不要以为你跟委员代表握了手。就代表他跟你在同一阵线上。”随即紧逼潘石屹回答:“他剐剐讲(房地产开发)有不可预知费,真的吗?”
潘石屹的回答针锋相对:“治理乱收费跟房价是两回事。”
主持人继续“挑拨”蔡继明:“蔡委员被他说服了吗?”
蔡继明:“完全不能说服我。政府收费收税多了,当然就是构成高房价的原因,这是稍微懂得一些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不会否认的。”
主持人问潘石屹:“你是不懂这个常识吗?”
潘石屹:“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市场上的价格和成本没关系。”
作为一档播出时间约五十分钟的辩论节目,这一轮短兵相接的辩论只用了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就在主持人的强势引导下,营造出了节目所需的基本氛围——紧张而不失轻快。也可以说是形成了一种适于辩论的“场”。
主持人采取逼问的方法,及时抓住一方嘉宾观点与针对性的措辞,快速地转换成自己的提问,在节奏上形成“逼”的态势,使另一方也不得不快速作出反应——脱口而答,如此反复,节目参与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场”中。
3、转换视线,丰富节目元素。
电视辩论是要给观众看的,观赏性大于实用性,如果画面长时间停留在少数辩论嘉宾身上,即使言辞激烈,也会审美疲劳,因此,主持人还需为丰富节目元素,适时转换观众视线。就在蔡继明、潘石屹辩论正酣时,主持人听到在场观众的呼吁,马上作出反应。
主持人:“我们热烈掌声,有没有愿意支援蔡委员的,你认为蔡委员提的是对的,可以亮牌。现在我看潘石屹先生有一点势单力薄,来请这一位,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并且时常提醒发言的现场观众:“请跟全球华人问声好。”在这样的热情引导下,现场观众始终踊跃举牌、上台发表看法。
现场参与节目的一位身为政协委员的年轻女演员,由于其对房地产开发、市场经济了解不足,主持人是这样问的:“你以前租房过吗?”“现代房价实在太高了,有没有这种声音?”“有没有一些人跟您讲,透过政协委员的声音,政府加大力度来进一步宏观调控,有这样的声音吗?你认同吗?”与
对待辩论嘉宾的“逼问”不同,主持人采用的是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其从老百姓的角度,说出自身的感受。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引导方式,这也是主持人“强势”能力的体现。
4、煽“风”点“火”,调控节目高潮。
电视辩论节目不同于“大专辩论赛”,节目录制需要情绪的高潮,在现场嘉宾和观众不能自发地进入高潮的时候,需要主持人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地介入,让嘉宾、现场观众更放松地宣泄情绪,营造出火药味更浓烈的辩论现场。
如:在听到现场观众(代表、委员)“完全不对”的议论声,主持人马上点其发言“这边已经PK起来了,请。”当台下不同观点观众也踊跃回应时,又鼓励其上台近距离PK:“等一下。你们两个太远了,到中间来。”当他们走上台,咄咄逼人地表述观点时。主持人又及时介入:“等一下。手指不要露出来,只要动嘴,不要动手哦,别人会误解。”其实,当时,嘉宾只是做出了习惯性的手势,而主持人抓住机会就开始煽动,嘉宾在主持人的几次提醒下,又改不掉手指对方的习惯,自己竟一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什么,也引得现场一阵笑声。
节目需要高潮,但又不能冲破社会法制伦理的底线。高潮要有限度。过度则失控,失控同样需要主持人的强势调控。一个明显的例子:2008年6月,也就是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个月,由地震产生的一个最具争议的人物——范美忠,成了《一虎一席谈》“先跑老师该不该受到指责”的辩论嘉宾。当对方嘉宾——时评人郭松民屡屡用“无耻”进行之指责的时候,范美忠忍不住也用“傻瓜”回敬,一时间,“傻瓜”、“无耻”、“懦夫”、“小人”等充斥现场。现场观众也卷入对攻,主持人立即提醒:“两位,克制一点。”随即走下主持台站在争执嘉宾的中间:“两位都是知识分子,这不是我们所要进行的。”主持人用嘉宾“知识分子”的身份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巧妙地化解了矛盾的继续激化,而后又迅速向现场观众提问,画面转换控制得当。从电视观众的角度来说,当他们刚意识到场面失控的时候,主持人已经站出来息事宁人,观众从中感受到的是既真实又好看。
三、主持人具备“强势”的基本要素
主持人之所以能够强势,是因为他有足够的自信,也就是说,强势来自主持人的自信。自信从何而来?——自信来自资格和能力。
能力是藏在自己身上而又可以随时表现出来的。是技能,也是智慧。这种技能与智慧,在于能够把自身的文化修养、人生阅历等运用到节目的主持中去。
技能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综合素质方面,包括语言的标准性、声音的感染力、口齿的清晰度等等。这里的智慧,特指通过多年专业实践所积累的丰富的现场主持经验,它使主持人对节目进行中所出现的各种状况能够作出机敏的反应,也可称为应变能力。因此,主持人在身后整个制作团队的支持下,面对辩题、节奏、气氛;嘉宾、现场观众等诸多节目元素。才能够随时判断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语气说什么样的话,或用逼问的方式加快节奏;或用幽默调解紧张气氛;或用“煽风点火”推动高潮等等,从而以一种强势的风格。掌控着节目的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一个电视辩论节目,在只有辩题而没有稿件;在有众多嘉宾、观众参与而又不做预先排演的情况下,同时要求节目紧张而又有序地进行并完成,可见其主持人的强势是多么需要。具备强势的主持人又是多么重要。凤凰卫视2003年3月开播《时事辩论会》、2006年4月开播的《一虎一席谈》;厦门电视台2008年3月开始每日播出的《TV透》;上海艺术人文频道2009年1月新推出的《大声说》等等,虽然其形态各有区别,但无不在向社会和观众推广: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把“辩论”作为电视日常栏目来设立,体现出传统新闻媒体言论开放的进步和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而随着电视辩论节目的逐步发展和成熟,中国电视还需要更多的强势主持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