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杨 敏 职战新
[摘要]一部好的电视作品,我们通常会说“故事很感人”,或者说“画面特别美”。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由大块的情节构成的,而情节又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画面也是一帧一帧的细节组合而成的。所以说,用好细节,可以增强电视专题片的表现力。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细节表现力
处理好画面的细节,能更好地提升画面的内涵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这使电视比其他媒体更有优势。画面的运用成为任何手段所无法取代的重要元素。人们观看节目的过程,应该是一种视觉享受的过程。处理好画面的细节,不仅会增强画面的美感,还能更好地提升画面的内涵。
1、拍摄时要注意环境美、协调美。
电视画面具有客观性,能抓住现实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各种具体的面貌。通过画面,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人物,还能看到故事和人物中的环境。如果我们只是很随意地将这些环境拍下来。哪怕是很忠实的记录,也可能在环境的取舍、构图等方面留下遗憾。
有一部电视片,采访的是一位派出所所长。背景半边是白墙、半边是一面窗户,窗外还有人在走动。当时他谈的是电动车被盗案,情节还是很吸引人的。但是,由于忽视了主人公周边的环境美,不仅分散了主题,画面也不美。
如果的确受环境限制,那么我们能不能多用心、不怕麻烦呢?比如说,在室外要注意周边的环境有没有破坏画面美感的东西抢镜头;室内能不能在有效的空间里就地取材。找到我们最需要的、既有美感又能对主题起到渲染作用的画面。
除了环境美,还要注意画面的协调美。
一是单纯的画面的美感。以襄樊电视台《中医与健康》栏目为例。节目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关注大众健康为主题。在节目的包装上,除了主持人着唐装外,栏目编导还精心挑选了一套与主持人出像背景配套的茶具,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看起来很协调。非常美。其中还有一个细节:那套茶具配有六个杯子,现场只用了两个。为什么?“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适度,是点缀、是增色;而太满,给人的感觉就会是很堵。把握好度,就会给人以美感。
二是画面与主题的协调。对电视而言,所有的画面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这就要涉及到画面与主题是否协调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在拍摄一个农家小院的时候。院子里的绳子上零零散散地挂着一些衣物。如果我们要表现的是勤劳致富的典型,一定要把这些衣物收起来,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应该是一个洁净的小院、干净的画面:如果我们表现的是一个比较苦难、落魄的家庭,那这些零散挂着的衣物、随意堆放的物品,就能更好地渲染主题。
所以说,摄像记者在拍摄现场,在构图、取景的时候,要尽量多考虑到环境因素,找到最适合表现主题的画面,拍出具有自然美、艺术美的节目。
2、特写镜头的合理运用。
解说词也好、画面也好,都担负着一个共同的任务: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恰当地使用特写镜头,会对强化和渲染主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比如说,拍摄一个人物坐在桌前看书,简单点,一个中景即可,但显然是很平淡的。如果将镜头推近点,给他一个低头凝视的特写,传达出的信息就是他的专注、认真。
如专题片《当家女人》有这样一个场景:女主人公走访村里的贫困老人。在与老人交谈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村干部嘴在说着话,手还拉着老人的手。我赶紧提示摄像给一个手部特写。在后期剪辑时,我对这个镜头非常满意:一只是纤细的女人的手,一只是饱经沧桑的老人的手,这样两只反差极大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心系百姓的村官形象。
运用恰当的音乐,可以强化电视专题片的表现力
1、同期声的运用。
电视片中声音成分相当复杂,它不仅仅有解说词,还包括: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音乐等。它们在作品中经常和画面相互配合、相互作用。
在电视片的声效中。同期声包括现场采访的人声(即人物同期声)、现场动物和背景自然音响。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那么,在使用同期声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呢?
一是声画的同步与错位。声画同步,可以获得真实的效果。但是,在编辑纪录片时,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声画错位:声音比画面早出现,就是前延声:还有一种后延声,就是画面已经转换而声音仍持续着。那么,在什么时候使用前延声和后延声呢?简单地说,既然是前延,其实就是一个提前介入的问题,提前给观众营造一个心理氛围。比如说,我们在黑场过渡后有一组大山的画面。如果在起黑场的同时、画面出现之前就有背景声的提前介入,如小鸟叽叽喳喳的鸣叫、一首粗犷的山歌等。这无疑增加了画面的感染力。而使用后延声则是情绪的延续:比如表现一个人很爽朗的笑声,我们可以让他的声音淡出,甚至可以叠加到下一个画面上。但就是不能让他的声音戛然而止。试想一下,如果大笑的时候声音突然收住,是不是件很恐怖的事呢?
二是人物同期声采访不能滥用。为了增强画面的真实性,使用人物同期声采访是很常见的。但是,有许多片子在重视人物同期声的时候过了头,人头接人头,采访接采访,老让被采访对象去说。人物同期声采访用得太长、太多,不仅影响主题的表达,而且画面也无法展现更多的美感。一部好的电视片,首先是要让画面传递信息。让画面自己“说话”。让真实镜头来表现。尽量抓拍现场镜头。画面拍不到怎么办?人物的精神世界无法表现怎么办?还需要让观点更具权威性怎么办?这时候就要考虑到人物同期声的采访,可以用人物同期声来弥补这些不足。但在使用上重在精练。
2、不可缺少的音乐。
电视片运用恰当的音乐,如同一个富有灵性的生命,又恰如一场知时节的好雨,可以强化电视片的表现力,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不是所有的专题片都需要音乐,也不是说没有音乐的节目就不是好作品。但是,有音乐的节目一定会是更美的。因为音乐是对节目的再度创作。画面中的场景、情节、人物和故事,通过恰到好处的音乐,可以更好地烘托环境、抒发情感、渲染气氛,使观众得到最大的美的享受。
我做过的一部专题片《蓝色的梦》。该片曾获“湖北五四新闻奖二等奖”。在讲述女主人公创业的艰辛时,这位漂亮的民营业主哭了,我把她擦眼泪的画面处理成慢镜头,整整半分钟,没有用解说词。而是用了一段荡气回肠的音乐,让观众的情绪跟随音乐起伏。
为什么这段画面没有解说词?中国画有一个创作技巧叫“留白”。留有一定余地,给观者一定的想象空间,犹抱琵琶半遮面,往往更加耐人寻味。
合理调整节奏,可以紧紧抓住观众“眼球”
电视专题片中各种元素的运动变化。通过视听觉给观众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时轻时重、时缓时急。这种感官信息传递到人的内心,会带来情绪上的起伏:或热烈活泼、或沉闷压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节奏。
这里我们撇开情节上的节奏处理不谈,仅谈谈剪辑中的节奏感。
1、镜头节奏。
拍摄的素材只有经过编辑加工才能制作完成,这个过程中,镜头剪辑是最重要的。镜头剪辑就等于是用长短镜头来造句、写文章,实际上也是镜头的切换与组接。镜头切换速度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片子的节奏。
一般而言,长镜头的节奏缓慢,短镜头、闪现镜头。往往营造的是快速的、活泼的、冲动的氛围。电视专题片的剪辑,就是长镜头慢节奏与短镜头快节奏的交织、切换。在讲述某个人物故事时,通常是娓娓道来,这样的片子要给观众的就不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是对人的心灵触动,给人以思考的空间。所以在镜头剪辑过程中。选择的是较慢的外部节奏,单位时间内镜头转换次数较少。
相反,用快切的手法,以闪现镜头快节奏则表现出强烈动感或扣人心弦的场面,渲染紧张危急的气氛。比如,在表达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时,可以用短镜头连续快速叠加,再配以音乐的震撼力,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促使观众情绪高涨,心理节奏加快,同时也传递了丰富的信息。
当然,不能孤立地对待长镜头或短镜头,只有两者的和谐共振。才能让电视节目叙事保持自然流畅。
2、用特技表现节奏。
“特技”,给人以不同寻常的感觉。恰当地使用特技,可以丰富和扩展电视画面的表现力,使画面的表达更细腻。比如快动作特技,常常表现出欢乐、紧张或幽默的情绪。反映农村红红火火过大年的节目。把杀年猪的镜头处理成快镜头,就把过年那欢乐的氛围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说静止画面。也就是静帧,是对画面主体的某一个细节能有更清楚的了解。如果我们在拍摄一个景物的时候,画面不小心出现了晃动,虽然是很小的细节,可看着不舒服,怎么办?那就选择一帧静帧再拉长,以使画面稳定,维护片子的整体美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