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 溥
[摘要]媒体以独特的身份和视角,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刻解剖,敏锐观察到湖北民营经济每个发展阶段的主要障碍和化解矛盾的抓手所在,不仅成为推动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且为研究媒体如何有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样本。
[关键词]民营经济媒体视角
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几经周折,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从全国范围内考察特别是与沿海省份相比,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仍显不足,成为湖北经济中的重要短板和制约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重要因素。
新时期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可从制度、政策、条件、环境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寻找原因。在这方面,媒体以独特的身份和视角,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刻解剖,敏锐观察到每个发展阶段的主要障碍和化解矛盾的抓手所在,不仅成为推动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独特力量,而且为研究媒体如何有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样本。
新时期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具有典型阶段性特征
民营经济既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新时期31年来,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不仅呈现为典型性渐进过程,而且表现出对政策的严重依赖。
按照发展的实际进展和效果,新时期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大阶段:
——1978年至1988年是重生阶段。民营经济在争议中起步,1979年武汉市政府在汉正街搞试点,在全国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湖北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由于政策上对私营经济一直给予严格限制,民营主要以个体经济为主。1983年后。中央对民营经济持“不提倡、不宣传、不抵制”的“三不政策”,同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私营企业戴“红帽子”的现象时有发生,湖北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城市特别是武汉市。发展模式的差别,为湖北与浙江等沿海省份的差距开始埋下伏笔。
——1989年至1992年为徘徊阶段,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护。但由于国家进入为期三年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时期,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趋于紧张,发展势头受到遏制。1991年湖北私营企业数量与1989年基本一致。这一阶段,湖北民营经济与一些先行地区的差距开始拉开。
——1992年到1999年,湖北民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湖北省委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1998年首次明确提出“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拉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序幕。
2000年至今,是全面发展阶段。民营经济不仅在经济形态上得到承认,其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说法。在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不动摇的前提下,湖北从2003年开始对县进行放权松绑试点,2005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个体私营企业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和地税收入最重要的增长点,民营经济在工业领域中的地位逐步上升。2008年,湖北省和武汉市不约而同地将全民创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24次提及创业一词。再次吹响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集结号。
上述演变过程。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计划和市场双规并存、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大体吻合。但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与江浙等沿海省份的内生型发展模式相比,更多具有外生性和依附性特征。
媒体是推动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和如何有效发展,是媒体观照的重要对象。在具有转折性的历史关口,媒体通过发掘和解剖典型案例,推动思想解放,推促政策出台,充分展现了社会守望者的良知和担当。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体人对湖北民营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完全可以用不可磨灭来评价。
新闻是记录历史的,历史也会牢记如下新闻:
1、一个国有商业代替不了的市场——武汉市汉正街日用小商品市场
1979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推出城市恢复、发展个体经济政策,同时批准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并以减免税收、不收或少收管理费等政策措施鼓励个体户到汉正街经营。当年冬天,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在汉正街从事经营的个体经营户达到103人。由于部分个体户存在偷税漏税的现象,社会上的议论沸沸扬扬,有领导要求“关掉汉正街”。1981年上半年。关于汉正街何去何从的争论持续高涨。这时,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黄家仿耗时10天,对有关汉正街的调查材料进行了实地核实后,于当年7月6日,将一篇带有较强倾向性的调查清样《一个国有商业代替不了的市场——武汉市汉正街日用小商品市场》上报给中央。7月22日,国家工商局黄洪年、页青纯和商业部的两位干部专程来到武汉,对汉正街进行调查核实。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广泛座谈和交换看法后,于8月21日向中央作了汇报,不仅肯定了武汉的做法。还建议在全国推广汉正街经验。8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特别敏感的时期,媒体的介入、记者的选向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市场、一批人物和一个区域的发展命运,是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利用自身的特殊平台。为风雨中的汉正街正了名、壮了胆。汉正街由此名闻天下,以“天下第一街”的姿态成为中国开放搞活的风向标。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也由此迎来了春天。
2、劲牌风波系列报道
1998年6月28日。湖北劲牌酒厂举行了一项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公决仪式。结果,89.5%的职工同意将工厂卖给原厂长兼党委书记吴少勋。然而,围绕这一改制却争论不休。
当争论如火如荼的时候,湖北日报记者熊家余来到了劲牌公司。凭借强烈的新闻敏感度和丰厚的知识、经验积累,熊家余当即看到了事件背后的真正意义:这场“姓社姓资”的争论风波,关乎的并不只是一家酒厂的命运,而是湖北民营经济整个板块何去何从。困扰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在哪里。于是。劲牌风波系列报道成为全省上下清理思想僵化认识、探讨民营经济发展不够的生动教材,一场全省性大讨论由此拉开,积极推动和呼应了“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新战略的出台。
今天再看,劲牌风波系列报道更显历史价值:1992年,中央就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在时隔6年后,我们还在为一个企业的改制纠缠。这组报道产生的效果。甚至超越了当年探讨的问题本身。
3、媒体通过一篇篇报道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在随后的两年里,围绕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层制约原因。媒体始终保持着足够的热情。并将思想桎梏作为笔下聚焦的主线。从仙桃I+X到武汉有机改制。媒体一次又一次毫不留情地清除思想陈渣,呼唤和推动着思想大解放。
当全社会不再对民营经济戴有色眼镜的时候,2008年,楚天都市报从光
谷星罗棋布的激光企业一家也做不太大的现象中。率先提出了全新的命题:湖北民营经济快速壮大的路径何在。湖北激光企业为何长不大的背后。涉及到民营经济壮大中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文化支持等深层次课题。
盘点30年来媒体在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的贡献,可以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红线:率先对其身份予以肯定、率先对其最大约束力进行解析、率先对其发展壮大展开探究。这条一贯到底的主线,印证着一个基本事实:媒体是推动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社会发展要求媒体发挥更大务实作用
媒体在新时期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的突出表现,在新闻业务建设、媒体功能发挥等方面,都给我们带来启示。
启示一:我们应该记录什么
众所周知。新闻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记录或者说什么样的新闻才有长久生命力呢?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媒体视角启示我们。除了题材本身的显要性之外,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必须尽可能揭示矛盾、分析矛盾、化解矛盾。越接近矛盾就会越接近事情的本质和本源,矛盾越激烈新闻价值越大。因为矛盾意味着新闻点、意味着文章的深度和厚度、意味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记述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新闻作品数不胜数,最终被人记住的就那么几篇。原因就在于此。避开矛盾,即便语言再华丽、规模再庞大,也多是隔靴搔痒。
启示二:我们应该如何记录
文章做到可读,是新闻人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同样一起新闻事件,不同的表述所起到的效果大相径庭。故事记录法,是近年来大家取得的共识。但是,未必所有的故事都能引人入胜。媒体在新时期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的成功实践表明,讲故事最根本的是要讲典型故事、解剖典型案例。所谓典型故事就是有悬念、有矛盾、有起伏、有思想碰撞的故事。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熟知故事的关键人,这是许多人最容易忽视和不愿意花力气的地方。当然,在讲法上,楚天都市报长期以来坚持的一条经验值得借鉴,那就是:怎么与家里人口头上讲这个故事就怎么写。
启示三:媒体功能如何完善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明确指出:要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上述作用,需要媒体与时俱进,进一步认识和完善自身功能。
一是由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社会发展要求新闻人不能仅仅做“记录员”,而要从旁观者向社会建设参与者积极转变。实际上,在重大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处置、公共危机的应对、重大政策的制定、重要民生的改善等方面,媒体参与的程度越来越高。
二是由发布者向发言者转变。新闻的影响力已经不能简单停留在信息的发布,而是深化为对信息的解读和对信息所持的态度。换言之。新闻媒体需要从传统的历史记录者,从客观叙述刚刚发生的事。向如何看待这些事转变。黄家仿当年的可贵,不是因为客观记录了围绕汉正街展开的争论,而是在其所提交的内参中自己所提出的肯定和鼓励汉正街做法的鲜明观点。
三是由引导者向引领者转变。引导力是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但传统意义上的引导往往是对政策、法规和上级意志的导读。是一种被动的“再翻译”。当前发展的实际要求我们,在搞好上传下达的同时,必须主动站在时代的前沿。通过媒体自身的观点和作为来引领社会风潮,勇敢担当起社会发展中的引领者角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