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舆论监督正确导向的把握

时间:2024-04-24

陆兰婷

摘要舆论监督应当以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基础,瞄准那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公共道德水准的提高、有利于某些社会矛盾的化解、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选题根据。从而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舆论监督导向把握

舆论监督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一种新闻题材,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因而博得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正因为舆论监督具有这种优势,搞好舆论监督报道也就成为各新闻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想法对于媒体自身发展和提升影响力是无可厚非的。

在追求影响力时不偏离正确方向

新闻舆论监督越是具有强大的影响和作用,就越是需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如若舆论导向偏离了,或者朝向错误的方向,则影响越大,副作用也越大。目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在建设和发展中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如果不加分析、思考地进行报道,就容易引起社会负面效应。

然而有些媒体为单纯扩大自身影响,迎合社會上部分人的知晓欲望,居然鼓励记者踩红线;另有一些媒体出于相互竞争的考虑,专门寻找和收集负面线索进行所谓的批评性报道,制造难题,宣泄不满,扩大影响,充当点炮手,以此作为新闻报道的“战术”。从记者、编辑角度看,有一些记者虽然具有采访的原始热情和自发的积极性,却因为忽视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只从个人成名的内在冲动出发而盲目行事,反而犯了错误。所有这些,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可能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因为一些偶发的或局部的事件,会引发直接利益或非直接利益的冲突,容易形成社会难点或危机现象。所以记者在具体挑选和策划选题时,始终应该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并且对该报道的后果要有充分的预见性。

在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实施舆论监督

让公民在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的同时,对社会事务实行正确的舆论监督,以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发展,又要让老百姓的合理的诉求得以解决,这是至关重要的。记者不能不计后果,不管什么选题拿来就胡乱一气地使用,那种只图一时痛快地一味揭短,片面挑刺,扩大事端,就可能沦为制造乱子、破坏社会和谐的工具。因此正确的新闻舆论监督必然是从维护党和人民的长远根本利益着想。能够关注热点,消解难点、解决难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抓好舆论监督报道反馈有利于化解矛盾

舆论监督稿件播发后,还不能万事大吉。因为新闻舆论报道常常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还时常需要讲究其工作的连续性、后续性和完整性。

有些被批评单位听到电台播出了批评监督性报道后会虚心接受意见,立即采取措施。并拿出整改意见并主动找到新闻单位或记者及时反馈改正情况,但这种情况一般只占我们批评报道的三分之一,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记者自己去关注所监督问题解决与否,并进行后续性跟踪报道。以便向社会公众有一个比较满意的交代。有时新闻虽曝了光,可问题依旧存在。甚至无人过问,这时。记者可打个电话或亲自去一趟,给这个单位的有关领导或相关负责人提个醒,必要时还可以请他们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或认识,引起对方足够的注意和重视。如果仍然不奏效,还可以通过其上级主管部门。督促其加以改正和改进,最终让问题得以彻底解决。这样既扩大了报道的社会影响,又化解了矛盾,真正做到舆论监督重在实效。

笔者曾经报道了负责抓黑车的川沙城市交通执法分队和一些停车场相互默契,乱收黑车停车费用来支出“放倒钩”人员费用的报道,播出后记者主动上门抓反馈,但是川沙市交通执法分队方面认为不光是他们一个执法分队这么做。这是上海所有抓黑车的执法部门内部的“潜规则”。他们声称政府部门给的经费不足。使得他们不得不这样做。难道这就“顺理成章”,就没有了解决办法吗?我们的报道又需怎样来解决黑车司机和执法部门的矛盾呢?于是笔者多次走访了上海市城市交通执法总队和浦东新区执法局等单位,与他们的领导多次联系,最终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并得到支持。为此上海市城市交通执法总队多次开会举一反三,对基层执法大队逐一检查。提出整改措施而且落实了人员必需的经费。如今,不但停车费的收取得以规范,而且整治黑车的行为符合法律程序,具有了合理性。

如果当初不注重新闻舆论报道的连续性、后续性和完整性。只是播出一档报道后了事,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舆论报道就等于走过场。

媒体人的责任与在法律规范下的自律

1角色、行为不能越位、抢住。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和民主意识的增强,舆论监督在新闻工作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社会焦点问题被新闻传媒普遍关注,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观众中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听众热线》和东方电台的《东方传呼》等舆论监督栏目广泛受到人们欢迎。因此,近年来普通公民投书媒体“解决问题”的诉求越来越多。笔者所在的东方电台《东方传呼》栏目从几年前配备的一个录音电话,到现在除了设有电子邮箱、收信外每天要派4个工作人员专门接听投诉电话。可见舆论监督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媒体人的角色和行为定位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

媒体人是社会的守望者,需要对纷繁的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冷思考。舆论监督不是要取代行政和法律的功能,而是始终要站在党、政府和人民的立场上思考和实践。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衡量舆论的标准不能仅根据表面现象,也不能机械地把社会中部分人的声音当成人民的声音。舆论监督不能只是对问题简单地曝光或一见问题就揭,见矛盾就批。更不能热衷报道社会的阴暗面,自诩“无冕之王”而无所不能,包打天下,热衷于所谓的轰动效应和“杀伤力”。导致在监督中的角色和行为的越位。个别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试图超越或取代行政和法律的功能而充当“判官”。许多事例已经证明,这种“越位”、“抢位”会产生种种不良后果,实际上是“添乱”,甚至违法乱纪。因此这些错误思想和做法都需要新闻媒体人坚决予以摒弃,并在舆论监督工作中引以为戒,加强自律。

2关注时代特征和社会舆情,讲求建设性监督。

无论过去和现在,在运用新闻合力进行舆论监督时。导向作用和社会效果是永远需要引起媒体人注意的。每做一个节目,哪怕看来是一档常规性的普通节目,都要冷静思考它播发后的导向作用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应该担当起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既强调反映问题,更注重解决矛盾;既监督阴暗面,更寻求光明点;既揭示当前的困难,更显示未来的发展。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进行建设性监督。

当下还应多从时代特征出发来思考问题,即在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诸种矛盾相对比较多的情况下,记者需要认清当今社会的特征、特点,充分了解社情舆情,并且多到现场深入了解实情,多想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多从群众百姓和政府的角度出发选择具体报道的内容和方式,帮助我们的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改进工作作风,重视百姓疾苦,使人民群众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同时,又看到解决问题的前景和希望,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社会,保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情。这样传媒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瞭望者的角色,这也就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和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总之,舆论监督报道与其他法律、道德报道一样,应当起到伸张正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舆论监督不应一味地争抢受众,而应当以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基础,通过记者对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诸多现状的敏锐洞察和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准确把握,瞄准那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公共道德水准的提高、有利于某些社会矛盾的化解、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选题根据,从而真正发挥出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