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程银燕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时代的到来,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因此,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担起这个责任,促进中国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管理的深度融合,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适应职教常态化,帮助中国制造突破生产的瓶颈,让中国制造优质化。
近些年,学校为了让各个专业“双师型”教师能不断提高执教素养,或利用寒暑假请教育专家走进来对教师们进行培训,或派教师走出去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培训,或组织教师进行校内、组内教学实训交流,或到企业去参观、参与实习生管理等等。这些组织形式在“双师型”教师成长的道路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有一个最重要的局限性始终无法避免。如:教师始终难以接触到生产一线的新技能、新标准等;新产品工艺流程、新产品的标准、新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管理制度、产业发展的趋势等的变化,导致教师在课堂授课、学生的专业实训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本文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如何加强合作、深度融合,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设想。
政策方面,由政府牵头,“对症下药”制定规则,做校企融合的帮手,监督员,为“双师型”教师成长提供政策平台。2016年5月11日,教育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七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要求了教师到企业实习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形式,学习考核形式,企业接纳教师的管理办法及奖励机制。主要目的是促進校企深度融合,不能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号上,教师到企业走个过场,企业对教师的学习成效睁只眼闭只眼。其实,我国早在1996年《职业教育法》就明确提出,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
学校方面,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克服困难,将企业实践作为日常教学的常规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真处。除做好实习生的跟踪管理,还让专业课教师及时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技能。
第一,提高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组织教师去向企业专家学习,是一个常有效的途径。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所接触的企业专家的日常的工作是生产、技术管理、新员工入厂培训、成人技术培训。在技术层面,他们掌握的是生产技术一手资料,并且每天都在付诸于实践。在教学方面,他们面对的是成人,里面有技术工人,有生产线的管理者,所以他们非常清楚,生产一线的人员需要什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让他所传递的东西更容易被一线人员接受。
第二,学校不能将校其合作停留在“人力资源”合作的层面,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切实提出实践学习内容,深入校企合作。为了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职校可以逐年结合教学实际,企业需求,制定教师去企业实践的培训内容。这项工作可以由学校牵头,企业专家,和教师共同制定会更加科学。教师到学校实践可以是全日制,也可以是半天在学校半天在工厂。企业专家,也应该在学校有一定量的授课安排等。
企业方面,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更要积极配合做好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提供工作岗位,将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视为己任,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双赢。
《规定》为校企深入融合跨出了一大步,为确保教师企业实践成效,提供了一系列保障制度,如提出了设立企业实践专项基金、办理教师意外伤害保险、建立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和登记制度、接收教师企业实践的企业税收扣除制度、遴选实践示范基地和加强企业实践督导考核等,非常细致,方向非常明确。特别是对如何保障企业的利益和教师的实践安全提出了具体的做法,为教师企业实践工作高质量推进提供了政策依据。在促进校企融合的过程中,企业还要注意到几个细节问题,如教师在企业的岗位设置、薪酬待遇以及日常管理等问题。校企合作,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让“双师型”教师名至实归,推动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最终提高整中国制造、中国教育质量水平。所以,在教师在企业岗位设置问题上,要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考虑企业的需要。
总之,校企深度融合是未来职业教育和中国制造行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有政策提供保障,学校积极行动,企业大力支持与配合,培养更多适合现代职教的“双师型”教师,共同承担起这项历史使命,让中国的职业教育呈现更多更好的“新常态”,让中国制造更有吸引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