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陈如琳?侯佩旭
引言
旅游扶贫是一种以旅游资源为核心,针对区位、市场、环境等因素实施的扶贫模式,依托旅游产业开发反哺区域经济发展,为贫困区域提供脱贫致富机会。与之不同的是,“旅游+”的意义更加宽泛和创新,它强调各关联产业、资源协调整合,促进各产业协同发展、创新。
2011年,国内旅游扶贫凭借其独特的扶贫理念、产业活力首次以纲要的形式列入国家农村扶贫十年规划,为精准扶贫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2015年,在国家旅游局“515”战略中明确了乡村扶贫战略部署,要求加强乡村旅游发展,树立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打好“扶贫攻坚战”。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2016年,围绕旅游扶贫开发精神和内涵,海南出台了《海南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了全省旅游扶贫的深入发展。
(一)理论意义
传统的扶贫方式存在扶贫指向不精准、扶贫规划不明确、扶贫资源分配不协调等局限。而“旅游+”旅游精准扶贫可根据各村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如“旅游+农业”“旅游+互联网”等模式,通过产业跨界、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发展。同时,传统的扶贫方式往往忽略了对扶贫工作的实际关注,因而难以对扶贫规划、战略部署的制定提供指引。关于海南“旅游+”扶贫模式的研究,对海南建立完善的精准扶贫模式,构建扶贫规划体系与实现精准脱贫具有深远影响。文章在探讨旅游扶贫基本理论、扶贫模式的基础上,意在形成一系列有关“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二)实践意义
中国乡村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海南的“三农问题”仍普遍存在。文章将结合海南扶贫环境与扶贫问题,运用旅游扶贫相关理论探讨实施路径,将传统封闭的乡村经济,向“开放式旅游”方向发展,旨在改变传统景区旅游模式,使更多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在乡村旅游深化发展中,通过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建立绿色、可持续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格局,促进旅游扶贫战略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从根本上改善乡村经济发展现状,达到精准脱贫的目的。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该理论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对旅游精准扶贫而言,旅游精准扶贫综合考虑贫困人口及其以外的单位或个人利益,体现了某种意义上的“价值趋同”,强调扶贫目标的实现应当兼顾扶贫人员及利益相关者,考虑实现利益平衡,在执行过程中需各利益相关者共同负责旅游扶贫开发、执行。
(二)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区域旅游合作强调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优化,重视不同区域间旅游经济主体的合作,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合作争取利益最大化。区域旅游资源合作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的合作方案,协调各区域的旅游资源布局,构建区域旅游共同发展格局,该理论也是未来区域旅游合作的战略核心。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发展过程不仅需要考虑当代人的需求,而且应当考虑后代人的需求,其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三方面。基于该理论进行旅游精准扶贫,倡导精准扶贫规划、战略、模式的建立需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注重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运用,达到贫困人口的持续获益目的。
2016年,海南出台了《海南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原则确立了海南2016-2018三年扶贫计划,以乡村扶贫为支撑,通过扶持琼中、五指山等45個贫困村,带动旅游产业与关联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近10万贫困人口脱贫。
在“旅游+”精准扶贫背景下,海南现阶段建立了以省市机关、县直机关与乡镇村为主导的“大扶贫”格局,依托“建档立卡”模式构建了集精准识别、预测为一体的扶贫策略,形成了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帮扶的工作流程。海南贫困人口由“十二五”前期的75万人,降低至47万人。其中,“旅游+”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带动的脱贫人口约5.6万人,并产生了一批旅游扶贫模范景区、旅游养生小镇、旅游扶贫培养基地,培养了大批应用型、管理型人才,旅游扶贫模式日益完善。通过乡村旅游开发的实践,证实了旅游业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作用。
(一)扶贫模式单一
当前海南精准扶贫工作尚未形成统筹兼顾与精准施策的旅游扶贫攻坚体系。脱贫示范点虽然缓解了贫困村镇的贫困现状,但由于贫困户思想落后、贫困户需求识别、预测不到位等因素,各区域扶贫开发建设无法满足不同贫困户的脱贫需求。除此之外,现有的扶贫模式是以政府主导为背景形成的模式,扶贫渠道和路径单一。
(二)规划不健全
海南现阶段有关“旅游+”精准扶贫的规划不健全,相关政策与扶贫工作契合度不够紧密。在旅游扶贫政策规划方面,“方案”从扶贫原则、扶贫策略、扶贫渠道、扶贫策略等,对旅游扶贫进行规划部署,但执行效果缺乏有效监测,优势未充分凸显。在参与主体方面,当前参与主体以政府引导为主,旅游企业、社会资源及贫困户参与较少。在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机制的建设上,存在动态识别机制缺失、贫困户认证形式落后等局限。
(三)开发不完善
海南在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侧重旅游扶贫效果,忽略了设施、服务配套建设。以旅游扶贫示范村为例,现有示范村仅配置了基础乡村旅馆、绿化设施、广场、观景亭等,缺乏基础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活动中心、休闲走廊,公共服务配套与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存在矛盾。
(四)扶贫专业人才缺失
海南已形成众多旅游扶贫示范村、旅游扶贫模范项目,但缺乏影响力。在旅游扶贫精准扶贫方面,急需一批农家乐运营、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人才。在旅游项目精准扶贫方面,对旅游品牌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文化衍生品制作等行业的专业人才持续增加。除此之外,乡村观光、休闲娱乐人才及旅游脱贫带头人、模范户的培养也是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关键。
(一)精准扶贫的策略
1.协同开发扶贫策略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扶贫规划与顶层设计需考虑全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旅游扶贫出发共同实现扶贫目标。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可调动金融企业、休闲娱乐企业、旅游企业与贫困户群体进行协同建设。对金融企业,可发展信贷业务和配套的金融业务,提升企业效益;对休闲娱乐企业,通过与乡村旅游、景区旅游、特色旅游项目的融合,提升区域经济和企业经济效益;对旅游企业,对贫困村“一对一”帮助,能够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得可观的利益。同样,对贫困户而言,积极参与到旅游精准扶贫过程,能够加速实现脱贫致富。
2.全域统筹扶贫策略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认为,可通过对区域资源重组与合理配置,以获得较大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将传统的“衣、食、住、行、游、购、娱”与“学、闲、文、养、商、情”等形成统一的整体,使各旅游扶贫模块从单一的乡村扶贫示范村,到特色模范小镇,再到旅游扶贫品牌项目、旅游扶贫示范景区等建立联系,让旅游精准扶贫完成由粗放式扶贫和封闭式扶贫,向精益化扶贫、开放式扶贫方向转变,最终形成城乡统筹、产业共生和社会共建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3.生态旅游扶贫策略
“旅游+”精准扶贫应坚持生态旅游扶贫策略,建立健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实施措施,强化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旅游资源管理,形成标准化管理体系。依托以文化旅游、景观旅游、乡村旅游等为载体的旅游建设,发掘旅游特色和生态旅游的吸引力,激发旅游精准扶贫活力,使贫困户在生态旅游发展中获益。
(二)精准扶贫的路径
1.全域联动型精准扶贫模式
以“全域旅游”为基础,加大衣、食、住、行、学、闲、文、养等领域的协调发展,加强产业融合步伐。在海南“全域旅游”建设中实施“东西联动、双向开发”模式,切实增强旅游产业与政府、商贸、金融、文化等产业的融合,针对贫困戶特点与现状,实施精准扶贫。
2.区域发展型精准扶贫模式
实施区域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各区域旅游企业、商贸企业、金融企业、贫困户群体等的特点与需求,协调各参与主体的关系,制定明确的区域旅游扶贫规划。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掌握贫困户的特点与规律,建立即精准识别、帮扶、管理与考核为一体的精准扶贫流程,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3.整村推动型精准扶贫模式
整村推动型扶贫侧重于乡村整体发展与协调推进,加强扶贫组织架构、扶贫特色、扶贫基础配套与公共服务、扶贫策略管理。在扶贫组织架构方面,实施扶贫责任制,建立考核机制,监测扶贫工作效果。在扶贫特色方面,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旅游+”扶贫策略制订扶贫方案。
4.品牌带动型精准扶贫模式
挖掘体现海南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的典型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打造品牌旅游扶贫项目。如“一村一店”品牌项目、“生态旅游”品牌项目、“养生小镇”品牌项目、“红色旅游”品牌项目及“民族文化”品牌项目,形成多位一体的旅游品牌项目扶贫格局。在旅游品牌项目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贫困群体,社会资源参与到旅游扶贫建设,培养旅游扶贫紧缺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推广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2.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