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隋新玉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仍有待优化,教学质量仍有待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应“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面对日益崛起的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产业急需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良好的工作实践能力以及较高的服务素养的综合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者,结合实际用人需求,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至为重要。
从目前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情况来看:一方面,行业中高学历高层次管理人员缺乏。另一方面,大量旅游英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对旅游行业认知不够,就业定位不准,在工作中频繁跳槽,无法稳定工作。再加之我国本科旅游英语专业同学在工作中操作能力不强,因此相当多的旅游企业单位在用人上不愿考虑聘用高学历学生,这就使旅游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处于无法就业的尴尬境地。
面对酒店、旅行社等相关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与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平衡之间的关系,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旅游行业需求为目标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旅游英语从业人员便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旅游英语专业是一门注重培养掌握涉外旅游及酒店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懂得涉外旅游业务的基本规律,具备从事涉外旅游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等应用型导游及酒店管理人才。
应用型本科旅游英语人才是本着“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充分为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实训与专业技能培养创造条件,发挥旅游英语能力和旅游专业技能。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顺利完成与客户之间、企业同事之间的业务沟通,展现出高水平的服务能力满足旅游行业市场需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优化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培养目标,根据行业自身结构特点和实际市场需求,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是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型本科以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涉及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1)课程设置。国内旅游英语专业开设大多较晚,受到软件设备设施、专业教师人才以及实训大厅开设等限制条件,尚未能开设出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这对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受到了阻碍。且旅游英语教育缺乏针对性,没能凸显出旅游专业的特色。
(2)教学内容。符合旅游英语专业的教材严重不足,缺乏系统更新,日常教学内容仅仅通过教师的补充和课件来完善。此外,教学内容上教师缺乏实际案例补充,仅仅是将所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生动形象的案例配合。
在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大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英语的教学模式中,注重阅读与翻译的练习,而缺乏口语与听力的训练,更缺少学生的情景演练环节。这就造成了一些毕业生在实习就业的岗位上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无法达到正常的英语应用要求。
大多数高校的旅游英语教师通常是由旅游专业的教师和英语专业的教师组成。集中表现为:
(1)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更擅长理论知识,具有旅游相关行业经验的教师配备不足。
(2)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不是专门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多为工商管理或经济学相关门类的教师。
(3)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良好,但缺乏英语较为深厚的英语能力。
(4)英语专业的教师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但由于不够深入了解旅游专业的知识,无法使旅游与英语很好地结合起来。
以上的表现造成了旅游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极易出现的知识技能偏失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学校实践活动的安排会对学生职业规划导向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实训课程的缺乏,会导致教学与实践没有很好地互相弥补,仅依靠理论知识做支撑,缺乏明确的应用性教学目标是目前旅游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没有很好地与企业沟通,提供一份较成体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企业也未能相应地为学校提供实习平台,最终造成毕业生应用性差,出口狭窄,社会认同度低的恶性循环。
综上,对于应用型本科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进行重新构建,结合国内外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对应用型本科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对于应用型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从机制和体制两方面入手。
(1)将培养目标调整为“为旅游行业提供有学习能力的,服务意识、职业发展意识较强的具有技术和管理潜力的专业人才”。注重与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弥补传统课堂讲授和实际业务操作相脱节的缺陷。
(2)适当调整学期课时安排,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同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建立课外培养体系,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将毕业的集中实习调整为自大二学年起的半学期集体实习,实习过程中实行轮岗制度,丰富和保证实习内容,使学生了解旅游行业发展、市场需求和面临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对和制定方案,提升自身竞争力。
(3)构建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产—学—研有机结合是公认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对师资队伍、科研团队研究水平和能力的检验和强化,是教学水平提升的支撑和保证。
(4)出台动力机制,鼓励“双师型”人才,增加教师职称评定条件,要求教师具有行业经历且获得专业资格证书。
(5)实践教学应注重电子商务专业各项能力的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环节体系中占据着较强的地位,但由于其实践教学偏计算机课程,因此,在高校中往往缺乏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环境。在校企联合的创办中,旅游管理专业还应加强互联网商务运营环境的实践教学平台方面的工作。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模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师资队伍等多个环节。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其进行优化重组,确立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科学制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调整旅游英语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教育。在培养旅游英语人才的过程中,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要适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其待人接物的高素质形象。
(2)以“能力本位”为原则重构课程体系。从供求关系角度将其分为两大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和英语服务应用技能体系。每个体系又可具体划分为四大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实践教学模块、模拟实训模块以及校企合作模块。两个体系之间相互补充提升,每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巩固,让学生能够在本科学习阶段接受系统的旅游英语专业技能,有体系的掌握专业知识,体验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而为日后的职业规划打好基础。
(3)打造具有旅游英语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口语以及听力能力的培养,能够听懂客人说什么并且能够得体顺利的与客人沟通。其次,加强应用型文件、信函等的培养,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模拟实训大赛”以及应用文写作竞赛,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去企业考察、调研,掌握当前旅游行业动态,同时要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变革中去。
(5)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平台。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到学生的教学中来,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不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效益,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完善应用型本科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采取正确的对策,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汲取多方面的经验。在当下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高速发展的旅游业急需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的旅游英语专业人才为其服务,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能够多为社会发挥自身才能,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