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魏家福
一
马吉克,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蒙古语意为小灌木丛生长的地方,曾经为清代旧土尔扈特东路右旗游牧地,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广袤平坦的大草原和雪豹、马鹿、黄羊、雪鸡等野生动物,以及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夏尔苏木喇嘛庙和峡谷平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自然景观的地方,也是户外爱好者青睐的原始古道。
我曾经于2010年有幸来过马吉克一次,这次重来又有一种特别的感觉,那悠扬的呼唤声至今都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我上次来是和一些驴友驱车来到马吉克大峡谷谷口后,又重装徒步走进马吉克大峡谷的,这次重来没有我们上次那般辛苦,但当我和一些作家朋友在乌苏旅游局的工作人员陪同下驱车再次前来这个已成为久负盛名的马吉克旅游风景区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喜悦。
马吉克旅游风景区隶属于塔布勒合特蒙古乡管辖,居住的大都是土尔扈特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游牧在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人为了摆脱沙皇俄国政府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17万土尔扈特部众在渥巴锡汗的率领下历经艰难险阻、冲破沙俄重重拦截阻击、行程万余里、历时近半年东归回祖国,经过一路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牺牲约八、九万人生命,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史诗般的爱国主义之路。
渥巴锡汗率领部众返回祖国后,其剩余7万部众被安置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洲、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乌苏市四个水草丰美的地区,而乌苏市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大都居住在塔布勒合特蒙古民族乡的马吉克,至今马吉克都流传着很多关于渥巴锡汗和土尔扈特人东归祖国的故事,保留着土尔扈特人坚韧的性格……
我正在为土尔扈特这个古老的民族感到无限的骄傲和遐思的时候,车子在一片宽阔的林荫道里和潺潺的流水旁停了下来,塔布勒合特蒙古乡所在地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将陪同我们前去马吉克旅游风景区的塔布勒合特蒙古乡乡长巴依尔和我们大家简单寒暄后,便一同驱车前往马吉克。
巴依尔也是东归英雄的后裔,现年45岁,出生并成长在马吉克,身材高大魁梧,皮肤黝黑,讲起汉语来非常流利,是一个非常健谈、风趣的人,他肚子里的很多故事和传说都是和他的先辈们有关,他讲起先辈们的故事也很骄傲,也为自己身为土尔扈特人感到自豪。
巴依尔乡长介绍说,这些年来,乌苏市政府大力鼓励牧民定居,定居下来的牧民,有从农种庄稼的,也有从牧放羊的,只有极少数的土尔扈特人仍过着游牧的生活,但大家仍保留着土尔扈特人旧有的习俗,都会举行传统的那达慕大赛和《江格尔》民间艺人说唱。
快到马吉克的时候,绿色多起来,巴依尔乡长说,土尔扈特人居住的地方,必有绿色。马吉克的任何一户人家,必定是和绿色相连在一起的。土尔扈特人对绿色尤其喜爱,守护在公路两旁的杨树是人工种植的,笔直、高大、直指穹庐;房前屋后也都被植入绿色,不少居民家都种了树或一些花草。代表土尔扈特人希望的绿色在马吉克连绵不断,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放眼望去,马吉克空旷宁静,唯一一条公路将马吉克一分为二,一排排牧民定居点显得格外醒目,一簇簇杨树、榆树、玉米站在房前屋后,远处的大平坡上,是绿色的草原和撒满草原的白色的羊群。
蒙古包在马吉克并不多,只有零星散落在牧民定居点中的蒙古包,当地人把它们叫做“牧家乐”,那是给前来马吉克度假避暑的游人准备的。
车子驶离马吉克牧民定居点后,柏油路一直向南舒展,直通天山,原本夏日炎炎的热浪,很快便被迎面吹来的凉爽的山风吹得荡然无存。山色也随着厚积的云层变得厚重起来,远处被乌云笼罩的天山显得格外苍茫,与近处黄色山脉的铮铮硬骨形成鲜明对比。
当我们的车辆驶进山里的时候,天空开始下起了小雨,山沟两边的悬崖峭壁都被云雾缠绕着,和我2010年徒步穿越马吉克大峡谷的天气差不多,都是下起了小雨,都是湿漉漉的一片绿色,但是令我难以置信的是刚进入马吉克大峡谷没多久一条大坝便横亘在眼前,威武壮观。
听巴依尔乡长说,这个叫特吾勒水库的大坝工程就在我来之后的2011年开始动工建设的,是自治区重点定居兴牧民生工程之一,目前水库工程已经基本建设完成,进入蓄水安全鉴定验收阶段。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后,不仅能保证下游的农业灌溉和工业园区的工业供水,还能成为像三峡大坝那样的高山出平湖的旅游亮点。
巴依尔乡长说的话似乎有些玄乎,但是当我们驱车抵达特吾勒水库大坝上的时候,便被眼前的景色震惊了,只见大坝远方一潭深绿的湖水,就像一块碧玉镶嵌在这山沟中,比三峡大坝的水还要蓝,还要绿,真是高山出平湖,平湖出马吉克!
两边青山依旧,群峰云雾缭绕,雨停了,头顶的乌云也都像约好似的散去,置身于这毫无任何污染、纯净的天然氧吧之中,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爽。
我们这次来马吉克,虽说没有再驱车前往,但2010年我和一些旅游徒步穿越马吉克大峡谷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
那次我们从特吾勒水库这里继续往前走半个多小时就到了马吉克大峽谷,六七月这个季节正是马吉克大峡谷鲜花争艳、群峰争秀、冰瀑飞垂的最佳观赏期,让我们领略了大峡谷的无穷魅力。
一路上高山流水、山花、蜂蝶、松树和美丽而神秘的塔布勒合特河相伴,一会儿跨越湍急清澈的小溪,一会儿穿行在茂密的松树林里,一会儿攀爬陡峭的山谷,一会儿又走在光滑的鹅卵石上,一路上听着溪水的流水声、看着草绿花红、蝶舞蜂飞和不知名的野兽飞禽,顺着一条看不到尽头、铺满鲜花、蜿蜒曲折的河谷,向着浓重的天山深处穿越。
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周围的景色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气候越来越清凉起来,只有春季盛开的红柳花和野玫瑰花堆集在溪水边,在深色的山体背景映衬下,显得格外靓丽、奇异。
又经过几个小时穿越后,河水断流,山谷中的绿色也渐渐隐去踪迹,只留下背阴处一堆堆待融化的积雪,气温也明显下降,即使穿上冲锋衣,也难挡高山的寒气。
转过一座山坡,眼前突然出现一道白光,让人为之振奋,原来是一条冰瀑,从峰腰上飞垂下来,延伸到山谷深处,形成一条壮观的冰河。
清脆的激流声,在寂静的天山,显得异常清脆悦耳。清澈的水流,在1米多高的落差中,扑入一小潭深绿的潭水。荡起的波纹,在阳光的作用下,形成了一条条彩色的水纹,在激流的不断晃动中,变化莫测,如梦如幻。
我们大家看到此番美景后,也忘了一路的疲惫,急不可待地一阵急行,喘息着登上一座海拔最高的山峰。登上山峰之后,我们大家又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只见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峰,如刀似削,铮铮白骨,雪峰之巅是飘逸的朵朵白云。白雪皑皑的峰峦之下,是幽幽绿草,片片黄花,群群骏马、牦牛。刚毅的雪峰,柔媚的花草,奔腾的骏马、牦牛,无不展现出马吉克生命的奇迹。
二
敖包是土尔扈特人寄托生命与愿望的地方,是用一些石头堆起的锥形石堆,敖包有大有小,根据其作用又分为祭祀性敖包,礼仪性敖包、纪念性敖包、路标式敖包四种形式,像这样的敖包,马吉克大大小小就有七八处,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马吉克大峡谷的圣泉敖包。
那次我和一些驴友从特吾勒水库徒步穿越马吉克大峡谷的时候,一路上便见到好几处用石头堆起的敖包,给人一种踏实、幸福满满之感,也给我们穿越马吉克大峡谷无限的动力和信心。
塔布勒合特河发源于马吉克大峡谷,是土尔扈特人的母亲河,在塔布勒合特河尽头左边有一处不断向上冒涌的泉源,被当地人称之圣泉。圣泉敖包就在圣泉右侧,因为圣泉而得名,可见圣泉敖包在土尔扈特心中的位置。
圣泉敖包插满了经幡,被13个大石墩包围着,石墩被当成了祭祀敖包的“香案”,附近的云杉树枝被大家当成了“香”点燃祭拜。
紧挨圣泉敖包的一棵云杉树被土尔扈特人看做“圣树”,树枝上系着很多大家表达自己心愿的哈达,每根哈达上都写有敬献者的名字。
那天我们顺着马吉克大峡谷来到圣泉敖包后,打开一瓶白酒洒向敖包,找来几根云杉枝放在石墩上点燃祭拜,随后又将随身携带的一条毛巾系在“圣树”上,以表自己的心意。土尔扈特人认为,只要心诚,在没有哈达的情况下,毛巾也一样能传递自己的祈福。
关于那13个石墩来历,相传巴木巴尔受封掌管的旧土尔扈特东路由13个部族组成,他们游牧路过这里,看到这里正好有13块石墩,便用石头堆积起敖包,用这13块石墩当成香案进行祭拜。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这代表13个部族的13个“香案”却永远成了山谷中一个神圣的地方,呼唤着大家的到来。
圣泉敖包不僅是马吉克一个充满传奇、神圣的地方,还有一座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夏尔苏木喇嘛庙也是马吉克一个充满传奇、神圣的地方。
夏尔苏木喇嘛庙,蒙古语为“黄庙”之意,藏语谓“更得尼阿拉西聂得如达尔吉林”,汉语称“普庆寺”。该庙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相传该喇嘛庙是乾隆皇帝为了让安置在乌苏的土尔扈特人有一个寄托信仰的精神家园,下旨在乌苏修建的。后来,经西藏察罕格根活佛前来勘定庙址,选定在乌苏市四棵树镇,由土尔扈特六世郡王巴雅尔主建,从浙江请来能工巧匠,运用千余民工用了两年时间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造完工,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前殿、中殿和后殿,分别位于山体中部三大高低有序的台地上。台地为人工掘成,台地之间由左、中、右三组台阶连接,中间的一组台阶压在建筑群落的主轴线。拾级而上,第一台地是前殿建筑,第二、三台地分别是中殿和后殿,前殿、中殿和后殿的东西两边均是配殿。在大殿外围地势较低处为喇嘛居住区,居住区由一个个独立的廊道式的院落组成。整个建筑仿西藏的布达拉宫而建,建筑群落随山势错落有致,气势恢弘,体现了等级分明、制度森严的宗教制度。
当时,寺庙兴盛时期有喇嘛587人,活佛2人,庙内分设管理人事、土地、牲畜、宗教等机构。每年农历7月15日,北疆蒙古族都要聚集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宗教庆典活动。当时,该寺庙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宗教影响,在新疆都是首屈一指的最大的喇嘛庙,素有“小布达拉宫”之誉。
1959年寺庙被毁,现仅存断壁残垣,但其遗址成为目前保存最好的北疆最大的佛寺遗址,周围山坡上云杉茂密,牧草丰美,乱石林立,站在山坡上依然可以看到当年寺庙的壮观,寺庙遗址如梯田般依序排列,令人赞叹不已。
1985年,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乌苏市又再原喇嘛庙遗址附近、塔布勒合特蒙古族乡政府驻地南一公里处重建了夏尔苏木喇嘛庙。
虽说重建后的新夏尔苏木喇嘛庙没有往昔的宏伟壮观,但是当你来到这里依然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神秘之感。
远远望去,建立在林木丛中、北依山峦的夏尔苏木喇嘛庙金碧辉煌,殿宇轩昂,佛塔林立,金幡高悬,山门门楼上的牌匾用满、汉、蒙、藏四体文字写着“普庆寺”三个大字,整个建筑群古朴庄严、浑然天成、气象纷繁,仿佛从天而降,神来之笔。
那次我们从马吉克大峡谷返回来的时候,正赶上夏尔苏木喇嘛庙举办一个盛大的宗教仪式,那种感觉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穿透力。
那次夏尔苏木喇嘛庙上空香烟氤氲,好似天神而降,紫气东来;刚洞(喇嘛号)发出的粗犷的“呜、呜”声和筒钦(大号)发出的低沉的“呼、呼”声,以及喇嘛发出的悠远的诵经声,就像是天籁之音,神的召唤,震撼人心,让人不得不顶礼膜拜。
这次我和作家朋友们随乌苏旅游局工作人员返回乌苏市的路上,途经夏尔苏木喇嘛庙的时候,又作了短暂的停留,顶礼膜拜,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我们穿过夏尔苏木喇嘛庙山门来到寺庙正中供香案跟前,虔诚地点燃一簇云杉枝放进供香案里拜了拜,然后穿过八座建筑风格不一的喇嘛塔,拾级而上正殿的台地,紧跟着大家又虔诚地围绕正殿廊道设置的108个转经轮绕摸了一圈,这才走进正殿,又朝着一尊镀金铜质的麦德尔佛(即弥勒佛)坐像顶礼膜拜。
上次我们来夏尔苏木喇嘛庙的时候,迎接我们的是年已80岁高龄的老喇嘛孜布加老人。老人性格和善、开朗、风趣幽默,充满了睿智。老人9岁进寺庙做喇叭,25岁跟着师父学医术,最擅长把脉看病。他看病时从不向病人多问,把一下脉便能检查出病症,被大家公认为“高明”的医生。老人对药材十分熟悉,大多自己到天山深处采药,回来自己配药、制药;老人采药十分严慎,每年花开季节,老人都要在佛祖面前把旧花药全部销毁,然后重新采新花、新草入药。但老人自己却觉得自己医术并没什么了不起,他说人可能会患404种疾病,而他只能治疗20多种,只是“掌握了蒙医很小的一部分”,经他治好病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土尔扈特人对孜布加老人也是尊敬有加,每當过剪发礼、婚礼都前来请他定日子,出远门、归家都要到老人这拜拜,讨个吉祥。我们上次去也得到了老人的赐教,至今都不敢念忘。
这次迎接我们的是年轻的夏尔苏木喇嘛庙主持对古尔加甫,孜布加老喇嘛已经圆寂几年了,心里不免痛惜,但看到性格也比较和善、开朗、风趣幽默的对古尔加甫主持,心里宽慰了许多。对古尔?加甫主持身穿着一身喇嘛服,脖子上挂着一串乳白色的佛珠,给人一种庄重威严的感觉。
他说,寺庙现有喇嘛9人,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只有25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寺庙都要举行盛大的宗教节日麦德尔节(即弥勒佛诞辰),方圆几百里的土尔扈特、和硕特蒙古族群众,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或骑着马,或坐着车,涌向这里朝拜,烧香礼佛。目前夏尔苏木喇嘛庙已成为北疆最有影响力的蒙古族信徒朝觐的圣地,也是北疆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
站在夏尔苏木喇嘛庙正殿台地往东方望去,只见远方群山连绵,蓝天碧空中祥云朵朵,并神奇地变换着各种形状,侥幸我们大家有幸目睹了一座像乌苏待甫僧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大佛山那么高大的坐佛,这让大家不禁双手合十,顶礼膜拜。
置身这肃穆恬静、风景秀美的寺庙中,不仅让人冥想心开,仿佛又听到远方一种神秘的呼唤声……
(本文图片由乌苏市塔布勒合特蒙古民族乡提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