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巴里坤:镇西宝地的冰寒之趣

时间:2024-05-17

骆 娟

我专选了“腊八”这一天去巴里坤,因为凭着对巴里坤乡土之地的了解,我确信,在这个群山环抱之域生活的人们,总有办法使得这极寒之地成为极乐之境。如此一来,寒冷与冰雪,便会成为一种乐趣,而我,正是要去寻找那镇西宝地的冰寒之趣。

镇西·巴尔库尔·甘露川

农历腊月初八清早,我乘坐由乌鲁木齐发出的列车经过一夜行驶后抵达哈密市,又在哈密客运站坐上了开往巴里坤的班车。人们都说:“腊八腊八,冻掉下巴。”腊月时节,雪落天山,对于巴里坤而言,因位于高寒地区,年平均气温只有1℃,在史书上便有此地“寒不可耐”的记载。尤其是在常人素称的“西域三绝”之中,与“安西的风”、“吐鲁番的热”而并称的,便是“巴里坤的冷”。

从哈密北行,翻越白雪覆盖、雪松林立的天山之后,便踏上了丝绸之路新北道——从伊吾(今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到七角井,北穿天山到木垒;或自伊吾翻越松树塘达坂到蒲类海(今巴里坤草原),沿天山北麓西行到木垒、吉木萨尔、乌鲁木齐、伊犁,然后出境。这条路线,西汉时期已经存在,隋唐以后其地位更加重要。

由这条古道所贯通的一片山间盆地,便是东天山主脉、支脉环抱之中的巴里坤。它呈条状由东南向西伸展,低山、丘陵纵横起伏,草茂水丰,因此在六千多年前,诸多古代民族便相继游牧栖息于此。

在秦末至西汉初,经由游牧业向农耕业发展之后,巴里坤境内的蒲类国已有“户三百二十五,口二千三十二,胜兵七百九十九人”,位列《汉书·西域传》所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中,成为古丝绸之路北新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

历史上,巴里坤曾有过蒲类(西汉)、甘露川(唐代)、巴尔库尔(元代)、巴里坤(清初)、镇西(清代)、宜禾(清代)等不同称谓,一直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中心。

巴里坤大河乡干渠村、东头渠村一带,曾是唐代大规模集中屯田之地,甘泉纵横,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是屯田放牧的好地方,由此被称为“甘露川”。而“巴尔库尔”一名,则有说法称其为蒙古语“形似虎脚”,也有说法称其为哈萨克语“有湖”之意。及至“镇西”之名,则自清代中后期作为府、直隶厅、县的名称延用过一百多年。

岁月交替,地名更迭,巴里坤从古牧地、军事重镇发展到后来的文化重镇,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庙宇文化、遗址文化、城池文化,2006年被命名为“新疆历史文化名城”。

经过了将近三个小时的行驶,班车于正午时分抵达了巴里坤县城。我记得天气预报说巴里坤当天最低温度是在-30℃,但当我跳下车时,竟然在刺目的阳光中不得不眯起双眼,路途的劳顿、周身的寒意也在瞬间消散。

是什么让我感到了温暖和轻松?我依然眯缝着双眼,而晴朗湛蓝的天空、清凉洁净的空气和来自于乡土乡情的气息,使我禁不住笑了起来——我摸了摸脸,下巴还在。

在地藏寺喝到的腊八粥

巴里坤是新疆汉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地域之一,因此“纯正年俗”也正是当地人的骄傲之处。巴里坤县的传统乡俗中,四季有节,以农历计算,主要节日有春节、初五、初七、元宵节、正月二十、二月二、清明、端阳(又称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初一、冬至、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在当年的镇西,一年十二个月里,月月有庙会,“今日此庙香烟缭绕,明天彼观歌吹悠然,晨钟暮鼓,全城共闻”。

如今,在新疆各地于农历春节前后沿用的各项年俗之中,也只有在巴里坤才能真正感受到过腊八节的纯正年俗。

当我急急忙忙赶到县城的地藏寺时,“礼佛祭祖,尽孝感恩,放赦腊八粥庙会活动”已经开始了。穿着厚实棉服的人们,兴致勃勃地围在地藏寺门前,观看着威风锣鼓、武僧棍术的表演。阳光明丽,操练之中,如果不是有哈气不时从围观和表演的人口中呼出,恐怕有不少人会忘记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呢!

由寺庙放赦腊八粥,这是在巴里坤沿袭千年的传统年俗。据记载,“腊”在古代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因此,人们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每到腊八节这一天,人们总要吃上一顿香甜味美的“腊八粥”。后来,腊月初八这一天广为施舍乡民的善举,逐渐演变成熬煮腊八粥的习俗。

“喝粥了!”随着这一声吆喝,人们相继涌入地藏寺,在放赦腊八粥的桌前排起了长队。随着偌大的锅盖被掀起,一股热气夹带着香气顿时在地藏寺里四溢开来。无论是大人、孩子、老人还是妇女,人人手里都端着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一边聊着天,一边你一勺我一口地享用。

巴里坤的腊八粥不同于其他地方。也许是为了体现东天山一隅的大气与包容,也为了保护文化宝地的本土特色,这一天的腊八粥由地藏寺用两口大锅熬出了两种口味:一锅是用核桃、松子、莲子、枣子、芡实、桂圆、豆、麦等煮成,类似于平时人们常吃的“八宝粥”;另一锅却是只有在巴里坤才能喝到的腊八粥——用扁豆熬成。

改“八宝”为“一宝”,改香甜为微咸,这是腊八粥在巴里坤的演变。用扁豆熬粥,据说是因为巴里坤当地除了豆类和青稞再不出产其他的五谷杂粮,当地人便想法变通。扁豆虽小,但十分坚硬耐熬,头天晚上开始下锅熬煮,经过一夜慢火细煨,终于熬出了紫红色的糊糊,再调上清油和葱花,便成为一道别致的地方美食。

待品过甜粥,再品咸粥,发现成粥里不仅有谷豆的清雅,还有清油的香浓和葱花的素淡,伴着唇问的微寒,进人心脾之间,竟是一重又一重的暖意。

站在喝腊八粥的人群中,我一边品着粥,一边想着小时候长辈们在喝粥时总少不了的教诲。恰在此时,耳边传来一位老者的声音:“过腊八节,喝了粥,就不冷了,要记住这粥的味道,走正道,做正事!”再看,一个清秀可爱的小男孩正端着粥碗,仰起冻得红扑扑的小脸听着老者的训导。这孩子,喝着扁豆粥长大,想来以后不管走到哪儿,都不会忘了这粥的味道吧!

过去腊八节时,巴里坤当地人讲究还要给竖在粪肥堆上的冰碑恭敬地浇腊八粥,俗称“甩扁豆汤”,如今自然是无人再“甩扁豆汤”了,而冰碑也已经演变成各种形式的冰雕。在地藏寺喝过腊八粥的人们,纷纷前往蒲类大观园看雪雕冰展,玩溜冰滑雪的游戏。这看似偏僻的小城,便在腊八节这天,热热闹闹地开始走进新春大年了。

你来了吗?

腊八节喝粥的人群散去,地藏寺里便渐渐恢复了往日的静雅。在一位老者的引领下,我们由北向南逐级而上,走进地藏寺深院之中。

在镇西,自清康熙年间开始建造第一座庙宇,到清同治年间的近两百年间,共建造各类庙宇多达100座,因此也有了“镇西庙宇冠全疆”的美誉。在镇西庙宇中,不仅有佛教寺院观音阁、地藏寺,还有道教宫观老君庙、关帝庙以及儒教庙宇孔庙、岳飞庙等。之所以有那么多庙宇,是因为镇西当年有来自于各地不同籍别的人口和不同归属的行业,而各不相同的文化习惯与风俗,融会在镇西宝地之上,便有着以兴建庙宇、讲究年俗而繁衍传承之势。

世事交错,往昔不复,在保存至今的地藏寺、仙姑庙中,古柳、楼阁、壁画、神像,依然在印证着丝绸古道上当年的繁华喧嚣。灵息拂过之时,终有回音,只是需要你自己静心聆听罢了。

在地藏寺大殿中,东西两侧是十殿阎王殿,敬台下是泥塑着幽冥地府的十八重地狱,上刀山、下油锅、过奈何桥……逐一看来,让人不免有些寒意逼人。这些抑恶扬善的劝谕,恐怕在今人们于纷纭世事的演绎中,添加了许多世俗的道理,也许有人由此得到了不少释怀和解脱,但只默立静思,归于自己的内心,一定有着无从回避的去向。

不论生活如何变迁,总有一些内涵是不变的,或者说,最简单的道理,反而会传扬得最为久长。且让我们站在地藏寺大殿正门前,读一读那副楹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善报恶报速报慢报终需有报”,还有匾上的那四个字——“你来了吗”。

(骆娟:作家、出版人;吴同江:旅游工作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