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朱丹 王珂 徐红罡
摘 要:随着我国出境游的持续发展,亟待探索其对于构建中国软实力的影响及具体路径。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出境游对目的地国家主要发挥了经济效益、起到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功能,而对国家软实力的构建功能鲜有探索。基于此,本文利用二手资料分析法,以中国赴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出境游为研究案例,从宏观制度和微观游客行为两个方面入手,对当前中国对此目的地区域实施的出境游相关制度、出境游客行为及其对外形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目的地国在接待中国游客软硬件上存在的不足,对于当前中国如何借力出境游来提升自身在周边国家中的软实力,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及其实现条件。
关键词:软实力;中国出境游;澜湄次区域;制度;游客行为
中图分类号:K91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出境游发展迅猛,2014年至今,中国年出境游持续突破1亿人次,并保持增长态势[1]。出境游的不断发展使其对于构建国家软实力的功能逐渐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关注,出境游被视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 [2],在政治外交、文化传播等领域都发挥着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功能[3-8]。总的来说,现有关于出境游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观点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分别论述:在宏观尺度上,出境游涉及客源国与目的地国在官方层面沟通、搭建、实施的一系列相关制度,这些针对特定目的地国/区域出台的政策制度很大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对于目的地区域的影响力,并形成一种国家软实力[3,4,8]。在微观尺度上,出境游输送大批中国游客亲身来到目的地国,其在目的地异国环境下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展示我国国家形象,与目的地居民发生交往互动会让他们感受到中国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吸引力。因此在微观尺度上,中国出境游客在目的地国的具体行为是构建国家软实力的民间力量[9,10]。
而在现实中,在微观游客行为层面,当前国内外新闻媒体多报道披露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11,12]。那么中国出境游客这支对外交往的民间力量,其行为存在怎样的特点?如何有针对性地设计、改进相关的管理措施,进而引导游客行为朝向有利于弘扬国家正面形象的方向演变?已有研究多为观点预测和陈述,缺乏对这两方面关系开展深入分析。同时,针对不同的目的地国区域,中国开放出境游实施的相关制度会根据双边发展情况与利益诉求有所不同[13],因此對于出境游如何提升软实力的研究不仅要分析作为客源国一方的制度与游客行为特征,还应分析目的地国在接待我国出境游客过程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为我国相应地完善与目的地国的制度合作框架,进一步提升对外软实力提供依据。因此,本研究将从客源国和目的地国两个方面,从制度和游客行为两种软实力资源入手,探究中国出境游如何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可能性路径。
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是除港澳台地区以外、当前中国大陆游客最热门的出境游目的地,其中泰国、越南、柬埔寨均进入2016年我国出境游目的地国的前15名[1]。这一区域是与我国地理、文化近缘,一衣带水的邻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起点,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国家主席***指出,要提升中国在周边国家中的整体形象和软实力;促进民间层面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主客和谐互动交往与文化传播,以“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外交”。因此如何利用好出境游制度和民间游客行为这两类软实力资源,帮助我国与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开展民间层面的友好外交,提升中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国际地位是亟待探究的议题。综上,本文将以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为案例地,对中国赴此区域现行的出境游制度及相应的游客行为特征、对外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探究利用这两种资源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软实力的概念
软实力(soft power)最早由Joseph Nye于1991年提出[14],是指一种通过国家文化、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策等软性吸引力而非通过经济利诱、军事打击等硬性强制手段来获得其他国家认同、达到按本国目的去影响他国效果的能力[15]。可见,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能够吸引、影响和塑造他人/他国喜好的能力,往往与无形资产密切相关,如具有吸引力的特性、文化、政治价值、制度以及被视为合法或具有道德权威的政策等[16]。Nye强调,软实力的含义包括两个层面,它既是指一种结果——诱惑力和吸引力,也是一种资源——即所拥有的产生这种吸引力的无形资产[16]。因此,软实力的塑造通常依靠于策略性地促进文化交流、战略性地展示国家或国民文化的吸引力以及增加他国对其惯例、政治理论和当前政策制度的理解[17]。相应地,当国家的风俗、文化和政策被接受和认可,并吸引了他国时,这个国家的软实力就会得到加强,就会对他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他国会更加愿意追随这个国家的领导方针,听从它的希望与计划,模仿它的政策、价值观和制度[18]。
Rothman认为Nye提出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二分法忽略软、硬实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事实,据此更新了软实力的定义:认为从软实力到硬实力是一个连续范畴谱系,二者之间的区别不那么清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远比二元对立关系更微妙、灵活[19]。Rothman还指出了实现不同程度软硬实力的资源: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越软实力向越硬实力演化,依次对应着从吸引力到议程制定,再到利诱、强迫的权力演化,而与之相应的资源依次是该国的成就、制度、经济和军事资产。
1.2 软实力与出境游
作为一种跨国旅游活动,出境游会对目的地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影响[20],并间接影响目的地对于客源国软、硬实力的构建。具体来说,与出境游相关的宏观政策制度以及出境游客行为是影响客源国软实力建构的两种重要资源:一方面,出境旅游涉及两个国家之间人口的短暂流动,还伴随着与出境游相关的旅游生产要素(如劳务、人才、技术、管理等)的流动[21]。这种消费与生产的多要素跨国流动离不开各国政策制度的管制及两国对国际旅游的共同章程规定。出境游相关制度的制定反映了客源国和目的地国双方的共同偏好和选择,能够产生理想结果,在双边构建起较软的实力[19]。因此,中国使用出境游制度产生理想结果更像是一门艺术——需要充分权衡我国利益需求与目的地国偏好,并获得目的地国对我国理解的艺术[22]。对于不同的目的地国/区域,我国制定并实施的出境游制度会有所不同,产生的影响与软实力构建结果也有所差异[3]。
另一方面,旅游是一种关于人与其他地方的“他者”互动的活动,这种互动经历会影响游客自身和东道主社区的态度、观念和生活方式等[23]。因此,出境旅游属于一种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是游客了解目的地国家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目的地国家了解和吸收他国文化的过程[24]。游客在目的国的行为及与目的地东道主的民间交往,有助于树立中国国民形象和输出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资源[6,17,25]。但由于文化影响力的增加需要大量的时间、毅力以及对信息的高度控制[26],并且出境游客与东道主国家的民间交往通常是短暂的、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具有文化差异的、民间自发且难以被统一控制的[27,28],因此通过出境游获得文化影响从而提升软实力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De Kadt指出游客与东道主的交往主要发生在三种情境之下:一是商业情境下游客向东道主购买产品和服务;二是游客与东道主偶遇,共享同一物理空间;三是游客与东道主面对面交流信息和观点[29]。目前,中国出境游的游客与东道主民间交往仍然以第一种交往情境——即商业交易为主[30]。在这种阈限的旅游场域下[31],游客与东道主之间的文化和观念交流会受到旅游经济影響的抑制[32]。也就说,目的地国居民,尤其是那些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对中国游客行为和形象的感知,更有可能受到他们与中国游客的商业接触的制约。除此之外,出境游对目的地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还与目的地国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对客源国经济依赖程度以及两国之间文化相似性等诸多方面相关[20,33,34]。因此,从游客行为及民间交往的微观层面分析出境游提升软实力的路径需要综合分析客源地国家和目的地国家的具体情境。
当前中国的出境游市场规模巨大,是全球出境游花费最多的国家[35]。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境游对于目的地的影响仍以游客花费产生的经济影响为主,这种经济收益不断“利诱”着目的地国持续欢迎、接待中国游客,出境游也因此主要以一种构建较硬实力的经济资源形式存在发展着。实现国家较软实力的两种直接资源——政策制度和民间交往层面的游客行为目前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弱。那么如何促进这两种资源进一步发挥作用?这亟待对其现存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从而进一步总结归纳其提升国家软实力,并将目前出境游所具有的强大经济影响力转变为国家软实力的可能路径。
综上所述,本文将以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为案例地,综合考虑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接待中国出境游客的现实问题,结合宏观和微观尺度,从中国出境游制度和中国游客行为两个层面探究出境游影响、提升中国软实力的路径(图1)。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二手资料分析法。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数据、网页新闻和学术论文。统计数据主要从各国政府官网的统计资料收集,对网页新闻和学术论文的收集主要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表1):根据前文建立的分析框架,区分中国与目的地国(包括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这两大区域分别设定搜索关键词。
对于中国区域,主要设定了“中国的出境游制度”、“中国出境游客行为”、“中国出境游客形象”这几个一级关键词,分别在百度新闻和百度学术中搜索。筛选出其中与澜湄次区域几个目的地国家相关的搜索结果,进行初步整理,并根据整理结果进一步细分了“旅游法/中国出境游”、“中国出境游客/文明行为”、“中国出境游客/泰国”、“中国出境游客/越南”、“中国出境游客/老挝”、“中国出境游客/缅甸”、“中国出境游客/柬埔寨”等二级关键词继续在百度新闻和百度学术中搜索。将得到的搜索结果按照其内容分类放到“现行中国出境游制度对于国家软实力的影响”以及“中国赴澜湄次区域出境游客行为对于国家软实力的影响”这两个研究问题的范畴下。
对于目的地区域,根据研究问题主要设定了“泰国旅游”、“缅甸旅游”、“老挝旅游”、“越南旅游”、“柬埔寨旅游”这几个一级关键词在百度新闻和百度学术中搜索。根据搜索得到的结果进一步逐个国家设定,以泰国为例,“泰国/旅游设施”、“泰国/旅游接待问题”、“泰国旅游管理人才”这几个关键词分别在百度新闻和百度学术中搜索,筛选出其中与中国出境游相关的结果,并按照其内容将其归类放到“目的地国接待中国出境游现状与存在问题”这一研究问题范畴下。由于研究对于权威性、时效性的要求以及综合考虑作者研究精力的有限性和媒体资源可进入性,本研究对网页新闻和学术论文的筛选范围作了界定:时间范围在2008年4月至2018年4月十年间,网页新闻为环球网、新华网、网易、搜狐、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央视网、腾讯新闻、新浪新闻、中国文明网这十家国内大型知名网站上正式发布的新闻;学术论文为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资料分析部分,本研究主要对初步归类获得的搜索结果逐一阅读、做笔记,归纳其内容主旨,最后汇总归纳三个研究问题的基本结论,并最终分析讨论通过出境游构建国家软实力路径的政策建议。下文将选取其中典型新闻和研究成果作为本研究基本发现与结论的佐证。
3 研究发现
3.1 中国赴澜湄次区域出境游制度和游客行为对国家软实力的影响
3.1.1 中国出境游客行为特征对软实力的影响
(1)游客短时快速增长带来大量消费,提升经济硬实力
首先,中国发展出境游的时间并不长,直到2004年,我国才开始通过逐步和世界其他国家签订ADS协议,大力推行出境游[36]。尽管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放了公民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探亲游,但出游群体和范围仍是十分局限的。近十年内,中国游客赴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游客数量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从图2可以看出,近八年,中国赴澜湄次区域的游客人数持续增长,赴泰游客人数增长最快,从2009年的78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875万人次,增长了约10倍,成了泰国入境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国。其他四国的游客人数也都增加了3倍以上。可见,中国游客的到访数量对于澜湄次目的地国来说是短时井喷式增长的。
其次,中国游客消费量大。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花费达1152.9亿美元,相比2016年的1098亿美元增长5%[37]。中国游客的花费主要集中在目的地的住宿、购物、景点门票、交通、餐饮、文化娱乐这几方面[1],对于目的地国的GDP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见,庞大的中国出境游客数量及其消费给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对目的地国形成一种强大的经济利诱,强化了中国的国家硬实力。
(2)游客文化共情不足,旅游负面影响集中,削弱国家软实力
首先,中国游客与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民间交往缺乏长期基础,双方文化共情不足。虽然双边有着华人文化近缘效应,但由于中国大规模开放居民出境游的时间不长,大部分中国游客对于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还只是靠想象;民间层面缺乏长期的互信交流,彼此还存在陌生感。这种熟悉与陌生交织的环境使得中国游客在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旅游时,常常较为忽视自身与目的地国存在的文化与民俗差异,造成一些冲突和误解。例如,冯志伟等对泰国主流媒体泰叻网对中国游客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得出中国游客对泰国文化、宗教传统以及道德规范的认知普遍欠缺,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泰国社会对中国游客以及中国形象理解的偏頗[38]。
其次,中国出境游目前仍处在从尝试性向成熟型逐渐发展阶段[39],刚富裕起来的中国出境游客更多遵循传统旅游模式,具有象征性、炫耀性的旅游动机,追求消费优越感,怀揣“穷家富路”的旅游自我意识,往往注重享乐消费,对目的地国文化共情准备不足[40,41]。中国游客长期浸润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土壤(如儒家文化等),又经历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期剧烈的政治、经济与信息变革[42,43],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中国现代化转型期的社会特点去与目的地人员交往,这也会造成一定误解和冲突。例如,Chan分析了越南边境居民眼中的中国游客,发现在他们看来,中国游客在公共场所非常嘈杂、秩序混乱,看到越南比国内发展更为落后的风貌会表现得较为自大、嫌弃[44]。
第三,当前中国游客在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的出境游仍处于快速发展期,旅游线路和景点选择都较为同质化,这造成短期井喷式增长的中国游客总是集中在某几个特定的旅游区域内活动,相应造成扰民、破坏环境等负面影响较为集中地爆发。例如,泰国《民族报》报道,中国游客在泰国的集中游览与不当行为,对其珊瑚礁及其他易受伤害的海洋自然资源造成了较大破坏,泰方正在寻求和中方合作协商管理、引导游客的对策[45]。
总之,以往新闻报道和实证研究揭示出中国游客赴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旅游过程中,较为缺少地方知识与文化同理心;旅游线路集中,在短期内对几个集中区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削弱了中国在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中的大国形象,对构建国家软实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3.1.2 中国出境游制度对软实力的影响
目前,中国对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开放出境游实施的政策制度主要包括:最惠国待遇、签证协议;相关的管理法规条例主要包括《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以下简称行为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最惠国待遇和签证协议主要提升了中国游客前往这一区域的数量,相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游客在目的地的行为起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和规范,是对旅游行为在目的地发挥正向社会文化与环境效应的指引(表2)。
(1)相关协议主要提升中国硬实力
目前,中国已与澜湄次区域所有目的地国签订了最惠国待遇条款,在进出口贸易、税收、通航等方面互相给予优惠利益,享受一些方便和特权。同时,中国与澜湄次区域五个目的地国都已达成了落地签协议,中国公民前往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四国旅游,可以在协议中准入的目的地国边境口岸办理落地签证。
这些合作协定的签署不断提高了双边出口贸易和游客出入境往来的流动性。以航线运力发展为例,在所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2017年国内机场直飞泰国实际出港运力(实际出港航班所提供的可利用座位数)达到1062.7万座,直飞泰国航线175条,排在首位;新开直飞泰国和越南航线分别为44条和38条,排在前两位;老挝、柬埔寨两国运力分别增长74.0%、65.6%,运力增速排在仅次于尼泊尔的第二、三位[46]。可见,最惠国待遇与签证优惠协议促进了中国与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间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带动了双边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与消费。这一制度很大程度上贡献了中国的硬实力,也向目的地国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中国游客,使得中国游客能够实地来到目的地居民中间,为进一步的主客交往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目前最惠国待遇对于我国发挥的积极效应仍止步于提升中国游客量和旅游消费上,更多提升了经济硬实力;若要实质性提升软实力,还需要进一步配合制定和实施相关制度,以促进中国游客从量的提升向质的提升转变,向目的地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
(2)相关法律规范一定程度提升软实力
2006年10月1日,中央文明办协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对中国游客在出(国)境旅游中应当践行的文明行为做出了指引。包括爱护环境、自觉维护在公共场所秩序、杜绝低俗活动、尊重目的地习俗禁忌这几个方面。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实施。
2015年5月起,国家旅游局(现属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并正式实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将不文明游客行为列入“黑名单”,经核实将保存信息一至两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社会成本。目前,这一记录如何实质性地发挥打击约束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效力仍在进一步探索中。
行为指南、旅游法和暂行办法对中国游客在目的地实际旅游中应当遵守的文明规则进行了全局性的指引,对约束中国出境游客在目的地国的旅游行为、提升目的地居民对于中国游客的形象认知、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起到一定的作用。在2017年公布的《2016中国出境游游客文明形象年度调查报告》中,境外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国出境游游客文明素质较5年前有所提高,但总体评价得分仍不高[47]。
3.2 目的地国接待中国游客存在的问题
3.2.1经济基础薄弱、设施硬件不足
总体而言,澜湄次区域5个目的地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相对落后。表3统计了澜湄次区域各国2010年~2015年的贫困指数②。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沿海和中部发达地区居民生活条件远超澜湄次区域其他几个国家。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澜湄次区域各目的地国普遍存在接待基础设施、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难以应付短期内快速增长的中国游客,供需不匹配现象较为突出。以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的泰国和越南为例:泰国曼谷的素万那普机场和廊曼机场,常年处于超负荷运转中,素万那普机场仍接待超过4500万人/年的最大设计接待值[49];越南芽庄政府负责人也表示有芽庄政府人员表示没有为中国游客的激增做好准备,机场承载能力、城市交通能力以及配套服务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50]。这种供需不匹配的现状激化了主客矛盾,容易爆发主客冲突。例如2015年9月4日一支中国旅行团就因航班一再不按时起飞而与曼谷机场人员爆发了冲突,高唱国歌并要求赔偿,严重扰乱了机场秩序。
3.2.2 接待中国游客经验与人才不足
长期以来,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主要以接待西方游客为主,积累的主要是针对数量规模较小、停留时间较长的西方游客的旅游接待经验[51]。中国游客对于澜湄次区域旅游目的地国有着不同于西方游客的偏好、习惯、文化背景。面对在短短十几年内激增的中国游客,目的地国接待经验积累不足,对中国游客行为规律、文化习惯缺乏了解[52],在旅游接待产业的各个环节缺乏相应的管理接待人才。以中文导游为例,泰国共有会说中文的导游将近5000人,难以应付每年接近一千万的中国游客量[38]。越南芽庄的中文导游数量也严重不足,一些旅行社只能让当地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来临时顶替[50]。
由以上两方面分析可知,目前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一方面由于自身经济发展诉求,极度欢迎中国游客前来旅游消费,不断陷入对于中国出境游产业的依赖中;另一方面又由于不断到来的大量中国游客冲击了其有限的接待设施与管理服务,使其在设施和人才上的短板进一步暴露,导致在很多地区产生了中国游客的混乱、失序甚至主客冲突事件的发生,降低了中国游客的旅游满意度,也破坏了目的地居民对于中国游客乃至中国形象的认知。
4 政策建议与讨论
4.1 政策建议
4.1.1 基于我国制度与游客现状的软实力提升对策
综合对于我国出境游制度和游客行为的分析,本研究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来提升我国软实力。
首先,针对中国游客文化共情准备不足、易引起行为失当给目的地留下负面印象的现状,应对中国游客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文化同理心,使游客不是在约束管制中、而是从内心理解、接受目的地国的文化习惯和习俗,在目的地展示出文明旅游的形象。通过政府官网发布信息、与旅行社合作等方式,统一要求其在出行前对中国游客开展目的地地方知识的教育、宣传,让游客意识到外出旅游时,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消费者的身份,还时时代表着国家形象,应尊重当地民俗文化,注重个人言行。
其次,针对中国游客游线集中相应带来旅游负面影响集中的问题,应注意与目的地保持沟通合作,开辟、推广更多不同类型、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目的地旅游产品,使中国游客前往目的地国具有多样化的路线选择,从而缓解游客大量地域性集中加剧的负面影响问题。
第三,针对现有制度对于游客不文明行为約束效力不足的问题,应在《旅游法》中明细对于游客在目的地不文明行为的惩罚标准;对于加入黑名单的游客,《暂行办法》应明确如何责令其学习相关的文明守则和法律条文,在规定时间内更正自身行为,以消除对于国家社会的负面影响的实施细则。
最后要注意的是,通过出境游对特定区域开展针对性的文化输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制度设计要密切结合政府高层从全局性角度整体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案,并及时与其他相关部门开展软实力建设实施的制度建立沟通、使其有机融合起来。
4.1.2 基于目的地国接待中国游客现状的软实力提升对策
基于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接待中国游客的现状及问题,我国应该对目的地国提供必要的硬件与人才支持,包括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帮助其修建及完善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如机场、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酒店、餐厅等住宿餐饮设施),扩充接待容量;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目的地国旅游接待领域的各层次人才,通过对政企相关人员定期举办管理培训班、对旅游从业人员开展教育培训、提供无偿的中文授课服务、资助更多留学生开展双边文化交流等方式,实现从经济输出到制度、文化输出的转变,从而逐步建立并增强目的地居民对于中国的制度、文化认同,提升国家软实力。长期以来,对于出境游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宏观路径探讨都聚焦在关注我国自身战略和制度的制定实施上,而忽视了目的地国一方在对接我国出境游政策释放的大量客源时存在的自身较难攻克的瓶颈和发展需求。而能够及时恰当地给予支持和协助将能够在政府和民间层面都大大提升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最终实现软实力的提升。
4.2 讨论
将出境游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种重要路径,需要考虑目的地国的实际发展条件以及中国与目的地国之间的关系。根据本文研究,认为需要同时具备两种条件:在宏观制度上,中国需要有向目的地开展制度输出、文化输出的空间;在微观游客层面,中国游客在目的地国需要有产生文化同理心、文化共情的社会文化基础。只有满足这两项条件,出境游的制度和民间游客交往这两种构建软实力的资源才能够发挥作用。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经济霸权与文化霸权,目前澜湄次区域五国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差距,受到中国出境游经济效益的强大吸引而迫切希望得到中国一方在旅游接待设施、管理人才等软硬件方面的支持,以促进旅游接待业对国民经济带来的更大拉动力。而中国与泰、缅、越、柬、老五国同属亚洲中华文化圈,共同缔结了澜湄对话合作机制,有着共同的命运与文脉传承,这构成了中国出境游主客友好交往的社会文化基础。因此,本文认为,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相比目前其他向中国开放公民出境游的目的地国家和区域,最有代表性作为实施出境游提升中国软实力战略的试验地。
本研究主要基于对二手资料的分析对当前中国出境游对于国家软实力的影响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其中,出境游客行为作为构建国家软实力的来源之一,本文只是基于新闻报道和论文的阅读总结对其总体特征及其被目的地感知的形象做了概括式的梳理,还需要进一步针对这一微观领域开展详细的实证研究,收集一手数据来分析中国游客在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真实的行为特征与规律,进而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旅游研究院.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6 [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
[2] 李金早.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EB/OL]. 2015-01-15[2018-04-05],凤凰旅游,http://www.pinchain.com/article/20084.
[3] Tony S.M. Tse. Chinese Outbound Tourism as a Form of Diplomacy[J]. 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2013,10(2):149-158.
[4] ShihPing Fan. The Effects of China's Tourism Diplomacy and a "United Front"[J].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0,8(2):247-281.
[5] Rainer Fugmann, Berenice Aceves. Under Control: Performing Chinese Outbound Tourism to Germany[J]. 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2013,10(2):159-168.
[6] Bin Dai, Yiyi Jiang, Liqiong Yang, et al. China's outbound tourism–Stages, policies and choice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6, 58, 253-258.
[7] David Weaver. Tourism and the Chinese Dream: framework for engage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5, 51:54-56.
[8] 戴學锋. 出境旅游应成为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J]. 旅游学刊,2011,26(8):6-7.
[9] 陈慧婷. 国家软实力提升视角下的赴非出境游优化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78-81.
[10] 郭鲁芳,张素.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与软实力提升研究[J]. 旅游学刊,2008, 23(12):18-22.
[11] 齐善鸿,焦彦,杨钟红. 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改变的策略研究[J]. 人文地理,2009(5):111-115.
[12] 蒙慧林. 中国大陆出境旅游公民的媒介形象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6.
[13] Tony S. M. Tse. China's outbound tourism as a way of ordering[J]. 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11, 7(4):490-505.
[14] Nye, Jr., J.S..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1.
[15] Jr, Joseph S. Nye,. "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 616.1(2008):94-109//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M]. 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04.
[16] Jr, Joseph S. Nye. 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 2008, 616(1):94-109.
[17] Keith Hollinshead, Chun Xiao Hou. The Seductions of “Soft Power”: The Call for Multifronted Research Into the Articulative Reach of Tourism in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12, 8(3):227-247.
[18] Kearn David W. The hard truths about soft power[J]. Journal of Political Power, 2011, 4(1):65-85.
[19] Steven B. Rothman. Revising the Soft Power Concept: What are the Means and Mechanisms of Soft Power[J]. Journal of Political Power, 2011, 4(1):49-64.
[20] Hall, Colin Michael M., Alan Lew.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ourism impact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M]. London: Routledge,2009.
[21] 戴斌,蒋依依,杨丽琼,等.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阶段特征与政策选择[J]. 旅游学刊,2013,28(1):39-45.
[22] Riker, William H. The art of political manipulation[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86,102(102).
[23] Richard Sharpley. Tourism, tourists and society (4th ed.) [M]. Huntingdon: Elm Publications, 2008, p1-2
[24] 撒露莎,田敏. 跨文化交流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建构和文化涵化——以云南丽江为中心的讨论[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3):27-31.
[25] Jiaying Zhang, Robert J. Inbakaran, Mervyn S. Jackson.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and Host—Guest Interaction in the Urban—Rural Border Region[J]. Tourism Geographies, 2006, 8(2):182-204.
[26] Tuke, V. Confucian values: Chinas search for soft power[J]. China Ethics,2009:46–47
[27] UNESCO. The effects of tourism on socio-cultural valu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6,4(2): 74-105.
[28] Sutton, Willis A. Travel and understanding: Notes o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ou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1967,8(2):217-233.
[29] De Kadt, E. Tourism: Passport to development[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50.
[30] Dan Zhu, Honggang Xu, Lu Jiang. Behind buying: the Chinese gaze on European commoditie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21(3):293-311.
[31] Reisinger, Y., & Turner, L. Cross cultural behaviour in tourism: Concepts and analysis[M].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3.
[32] Richard Sharpley. Host perceptions of tourism: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2(2):37-49.
[33] 卢松,张捷,李东和,等.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以西递景区与九寨沟景区为例[J]. 地理学报,2008,63(6):646-656.
[34] 宗晓莲,朱竑. 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2004,19(4):14-21.
[35] Wolfgang Georg Arlt. The second wave of Chinese outbound tourism[J]. 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2013,10(2):126-133.
[36] Wolfgang Georg Arlt. China's Outbound Tourism[M]. New York:Routledge,2006.
[37] 環球旅讯. 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破1.3亿人次,花费1152.9亿美元[EB/OL]. 2018-03-01[2018-04-09], http://www.traveldaily.cn/article/120566.
[38] 冯志伟,吴悦芳,徐红罡. 东道国视域下中国出境游客形象的塑造与认知——基于泰国媒体文本挖掘视角[J]. 热带地理,2017,37(4):462-472.
[39] 中国旅游研究院.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4[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
[40] 舒伯阳,吴寒. 中国式文明旅游的由来与未来[J]. 旅游学刊,2016,31(7):7-8.
[41] 白凯.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出境旅游(二)——出境旅游的消费异化:现象、原因与解决途径[J]. 旅游学刊, 2011(8):5-6.
[42] 陆丹. 共同的消费分离的消费者——从中国现代性未完成工程视角解读《消费社会》[J]. 开放时代,2004(6): 142-147.
[43] 吴茂英,陆均良. 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出境游客行为新特点[J]. 旅游学刊,2016,31(5):5-7.
[44] Yuk Wah Chan. Coming of age of the Chinese tourists: the emergence of non-Western tourism and host-guest interactions in Vietnam's border tourism[J]. Tourist Studies,2006,6(3):187-213.
[45] 網易新闻. 泰媒:中国游客在泰屡次破坏环境泰旅游局向中方求助(全文)[EB/OL]. 2018-02-23[2018-05-09], http://news.163.com/18/0223/10/DBARS8UH00018AOQ_all.html.
[46] 网易航空讯.飞常准发布2017"一带一路"航线运力发展报告[EB/OL]. 2018-02-01[2018-04-09], http://news.163.com/air/18/0201/10/D9I7SMBJ000181O6.html.
[47] 中国文明网. 《报告》显示中国游客出境游文明素质提升[EB/OL]. 2017-02-24[2018-04-11], http://www.wenming.cn/jwmsxf_294/wmly/201702/t20170224_4076425.shtml.
[48] 罗圣荣. 澜湄次区域国际减贫合作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3):106-112.
[49] 环球网. 曼谷机场持续超负荷航空业促其停开新航班[EB/OL]. 2015-10-20[2018-4-12],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5-10/7797127.html.
[50] 环球网. 遭索要小费还被暴打中国游客越南游问题出在哪?[EB/OL]. 2017-02-21[2018-04-11],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7-02/10169775_2.html.
[51] Hall, C. M., Page, S. Tourism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M]. Routledge, 2012.
[52] Hamzah Muzaini. Backpacking Southeast Asia: strategies of "looking loca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1):144-16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