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刘刚++辛晓睿++海骏娇++曾刚
摘 要:我国电影以“产业”形态发展的时间较短,学者们对电影产业的研究较为匮乏。国外经济地理学者关于电影产业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地方网络和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为核心的全球网络视角。理论层面,从网络视角对电影产业的研究与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一致,核心关注点是生产这一单一环节的网络构建、发展、空间演化特征等,对发行、放映等其他价值链环节的系统性研究不足。案例层面,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电影产业。由于社会、文化和制度因素对网络发展影响较大,因此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电影产业网络的研究必须在借鉴西方研究的同时,加大对我国自身电影产业网络特色的分析。
关键词:电影产业;网络;产业集群;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1 电影产业的内涵
1.1 电影产业的定义
经济学中电影产业是对“电影”这一物质的商品属性延伸而形成的产业,是通过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及周边服务将电影作为一种商品生产、推广和销售的行业。电影产业主要包括电影制片、电影发行和电影放映三大核心环节;随着电影产业广泛的延伸和拓展,广义的“大电影产业”形成,在原有的制发放一体化流程的前端延伸出电影投融资,后端衍生出后电影产品和增加更多放映渠道(图1)。
美国学者Litman从跨空间和跨行业两个维度完善了“大电影产业”概念。跨空间维度是指随着全球化过程中通信技术的发展,以20世纪50年代电视的普及为起点,到当前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型传播方式出现,电影产业突破传统影院,通过付费电视、有线和无线电视网络、卫星直播电视、DVD、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互联网等方式在全球传播,逐步转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媒体业等产业体系中最有活力的部分;跨行业维度是指当前电影产业涉及了更多高科技、高创意、高文化附加值的产业,例如明星经纪、广告业、演艺业、游戏娱乐业、旅游业、服务业等部门,为他们提供了内容资源和经济动力等[1]。
1.2 电影产业的特征
1.2.1空间特征
电影产业空间的独特性主要在于其兼具了全球化特征和地方化特征。首先,电影市场的全球化。互联网技术缩减了全球空间距离,导致各区域的消费者日渐接受和理解了跨文化、跨种族、跨国界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元素,为电影这一大众娱乐方式在全球频繁流动创造了基础,优质的影片在全球各地区和国家市场都能找到消费者。
其次,电影生产资源的全球化。电影生产所需要的核心资源——导演、演员、创意、资本等在全世界领域内的流动已成为常态。电影产业内部人才资源流动频繁,特别是好莱坞影片对全球各地区、各国家人才的吸引力。好莱坞电影项目中长期流动着全球诸多有实力、有潜力的演员和导演,以欧洲和拉丁美洲最为显著,大量电影产业从业者向美国移民,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优秀的外国电影导演、演员、摄像、特效技术人员等人才加入美国电影生产制作项目,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影片质量,更为关键的是有利于该影片在外部市场的发行和营销。电影产业涉及大量资本的全球流动,以好莱坞为例,一方面各国都在向好莱坞企业进行资本投资,以实现商业利润获取;另一方面,好莱坞也对外投资,建立海外分支机构、企业联盟或兼并、收购外国企业,以实现对地方资源最大化利用。
第三,电影发行的全球化。因为市场的全球化趋势,电影生产企业积极寻求与全球电影发行商的合作。在电影产业价值链中,营销发行环节渐渐与生产占据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一部好莱坞大片的生产成本与发行成本比例已逐渐接近1∶1。本土电影在发行环节与全球各国发行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成为常态。一方面,生产商与外國发行企业合作能有效利用发行企业已有的资源与渠道,实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与外国发行者的合作,能进一步获取不同区域消费者偏好等信息,有助于本地发行企业规模、经验和资源的提升。
尽管全球化特征显著,但电影产业的地方化特征同样不容忽视。一方面,消费者偏好有本地根植性。学者Craig等人通过“分层线性随机参数”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Random Parameters)研究了美国影片在国外市场的接受度,得出文化与美国更接近的国家对好莱坞影片的接受度远高于文化与美国有一定距离的国家[2]。
另一方面,电影产业是基于项目合作的组织方式,影片生产过程中临时性合同占很大比例,为生产某一电影产品,制片企业成立项目并在短期内召集和协调专业人才进行创造,在项目完成后解散这一临时的合作团体。因此大量电影企业只雇佣有限的常规人员,当某一生产项目需求更多劳力时则通过雇佣合同来补充内部职员的不足和功能,例如电影制片企业会与编剧、摄影师、音乐制作人、特技人员、化妆师、后勤保障人员等签订短期合同。这需要电影制片企业与相关从业者不断接触和合作,建立信任,这种交互存在一定的地方根植性。Maskell和Lorenzen[3]、Storper和Venables[4]等学者均指出文化产业的地方集聚能使得企业、个人在一定时限内建成项目小组,整合各成员的技能和知识,激发创意,满足市场需求,完成项目任务。
总之,电影产业成为一种横跨全球和本地关系的力场(force-field),生产越来越位于本地化的集群中,产品的分配则追求越来越广阔的消费网络[5]。
1.2.2 组织特征
电影产业兴起初期,影片生产和创作的组织方式主要是小作坊式生产。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更多专业设备的发明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产业组织渐渐向大规模纵向一体化生产方式转化,某些大型企业垄断了整个电影产业。随着整个社会产业的发展、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影产业也进入到产业内国际分工阶段,组织方式从福特大生产的纵向一体化转向了后福特制的垂直分离,某个或某些大型电影企业不再垄断全产业链,而是渐渐将部分环节让位于市场[6]。然而,电影产业的垂直分离并不是完全的纵向分离,以好莱坞六大主流企业最为典型,其剥离出自身企业的主要是生产环节中一些低技术含量、重复劳动的活动,关键的知识和创意密集环节依然为主流企业所有。电影产业组织方式转化过程中,电影产品的流动空间也相应的变化。早期基于交通条件和成本的限制,影片从本地向周边区域的流动总体较少,而后期电影产品全球流动成为常态,电影生产资源、生产过程的全球流动日渐兴起。因此,从地方和全球网络视角研究电影产业有其必要性。
从微观尺度来看,电影生产制作以临时性项目合作为组织方式展开。项目组以制片人或导演为中心,组建包含有创作表演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和组织管理人员3种类型的项目合作单元来完成电影。企业长期雇佣的员工主要是管理人员,例如高管、会计、法律、金融、市场、行政等,创意型人才和技术人员多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存在,生产企业一般以某个电影项目的方式短期雇佣和集聚适合的创意人才。
1.2.3 技术特征
电影产业中对技术的要求存在双重性,一是硬技术,一是软技术。硬技术主要是指电影拍摄、后期制作、放映等产业链环节中的视觉听觉设计、特效制作、3D效果、imax放映等(图2)[7]。软技术是指内容的创意,主要包括了电影相关从业者的经验、艺术创作力等,不同于高新技术产业中以硬技术为产业发展、网络构建和创新的核心,电影产业中软技术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一部高质量的电影作品是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协调和融合,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平台,后者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前者的功效。
1.2.4 网络特征
“网络”起源于图形应用学,是一种由不同节点被有方向和数值的线段所连接形成的连通图[8]。“网络”概念被引入多个学科来表征由不同主体间基于某种关系而建立联系的系统。经济地理学中的“网络”是指不同主体间因为各种经济行为构成的联系,这种网络组织形成的理论依据是产业内企业间生产和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关于网络形成的影响要素,学者们指出网络初始形成過程中,空间距离是重要的影响要素[9],随着通信技术发展,空间距离对网络形成的重要性逐渐被认知、制度、组织、社会、文化等要素所替代[10]。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经济地理学中网络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表1)。经济地理学者们主要是基于电影的产业内涵和特征从地方网络和全球网络的视角出发展开分析,其中地方网络以强调内生力量驱动的产业集群理论为核心,全球网络以强调外生力量驱动的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核心。
2 国内电影产业研究刚刚起步
电影作为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自1896年引入我国已有100多年历史,新闻与传播、世界与中国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关于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技术进步、传播内容、市场结构、历史演变等内容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因为我国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电影自产生到现在并非持续以产业的形态发展,因此将电影作为一种产业而展开的研究数量较少。笔者以“电影产业”为篇名对中国知网上所有期刊文献、硕博士论文进行搜索(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共得到相关文献1797篇,前提是已全文发表在被同行评审过的中文期刊上,剔除每年的产业备忘录、新闻报道、政府公报外,剩余1050篇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上述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图3):第一,我国对电影进行“产业”的相关研究起源于2000年以后,特别是2010年前后研究增多,文献数量有一定突破。第二,我国电影产业相关研究的关键词整体围绕国产电影、中国电影、好莱坞电影、电影市场等展开,具体内容涉及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描述、国外经验借鉴、市场运营、政策制定等。第三,2008年以前,电影产业分析的关键词主要是中影集团、发行放映、数字技术和某些知名影片与导演等,这与当时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密切相关,2008年前我国电影进入从“事业”转向“产业”阶段,市场主体从国有企业为主向私有企业转变,电影技术在向国际接轨,进行数字化生产、发行、放映的更新;2008年以后,电影产业研究的关键词更为多样化,包括有电影票房、国际竞争力、产业链、电影院线等与市场维度更密切的主题,也开始研究合拍片、世界电影(好莱坞、韩国等)、互联网等,此外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动画电影、艺术电影等关键词也称为学者们研究的突破点。这一阶段我国电影产业的研究总体更加趋向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
从经济地理学研究视域出发,我国电影产业研究以价值链为理论基础的研究有16篇,以产业集群为理论基础的研究有10篇,以全球生产网络为理论基础的研究还没有。相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我国经济地理学者对电影产业的研究才刚刚萌芽,从相关理论视角展开的分析远落后于电影产业迅猛发展的现实。
3 国外电影产业研究成果多样
3.1 电影产业的地方网络研究
地方尺度的网络分析主要是以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等为理论依据。电影产业集群的驱动力和影响因子是学者们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经济地理学者首次关注到电影产业,特别是电影产业的集聚现象,是以Scott等学者为代表的加利福尼亚学派。20世纪80年代,Scott和Storper首先从理论上将产业的水平和垂直组织方式、劳动的社会分工、交易费用与地理空间的集聚联系起来,强调在弹性专业化生产方式的前提下,生产系统的垂直分离导致以中小企业为主,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既合作又竞争的新产业区出现[12,13]。学者Christopher等证明了好莱坞电影生产的垂直分离形式导致了电影产业围绕洛杉矶形成新产业区[14]。学者们关于集聚成因的探索,为地理学者从弹性专精和生产系统的垂直分离来解释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奠定了基础[15]。
Bathelt在Malmberg等人[16]从横向、纵向和机制3个维度定义本地化产业集群的理论前提基础上,指出要关注集群内部权力,集群与外部网络的联系这两个维度对集群增长路径的影响,并从这5个维度分析了莱比锡的影视业集群[17],进一步他和Boggs比较了莱比锡的2个媒体集群——影视产业集群和曾经在莱比锡为主的书籍出版集群,指出莱比锡影视集群既不是政府政策引导形成,也不是基于路径依赖,而是被自发的新企业创立活动所驱动,尽管规模更小,但其与洛杉矶、多伦多等地区影视集群类似[18]。
随着产业集群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就知识的创造过程对集群建立、增长和重生的关键作用达成一致。Bathelt等学者指出集群企业不仅要建立基于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内部网络,也要和外部市场建立联系,包括与其他地区、国家行动者之间的市场和技术链结,实现本地和非本地交易的混合,媒体集群中只有实现本地和全球或跨区域的联合才能不断创造知识,例如莱比锡影视集群中的企业既无本地网络,也没有与外部频繁的接触,这导致学习和知识的缺乏[19]。在关于慕尼黑影视集群的研究中,Bathelt等人应用了“本地蜂鸣—全球管道”(local buzz—global pipeline)模型,强调集群内部本地蜂鸣(buzz)和集群外部全球管道(pipeline)的特定组合能在集群内创造出一个知识创造的自反过程,集群通过与外部企业和市场间的互动进而创造了一种动力机制,然而慕尼黑影视集群不仅内部网络和层级结构过于僵硬,而且与外部联系和交互更为脆弱,缺乏自反的、彼此联系的交互模式,这种结构性缺陷导致未来慕尼黑影视集群增长的潜力非常有限[20]。Vang等人也强调了全球-地方联系对发展地方文化产业集群的重要性,指出在多伦多电影产业集群中纳入全球联系会为本地电影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和潜力提供新的视角[21]。
同时,电影产业地方网络的研究也关注了集群内部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Kaiser等人指出慕尼黑电影集群中,基于信任的个人关系,在长期个人熟悉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是集群稳定性的核心要素[22]。Turok指出在苏格兰影视集群中本地网络和社会联系的存在是基于私人友谊和熟悉,而非商业或者创新关系[23]。Lorenzen指出宝莱坞完全不同于好莱坞的网络结构,好莱坞是由大型主导企业控制着产业网络,大量中小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中心形成一种简单地“桦树状”结构;宝莱坞电影产业网络被家庭和其他社会文化网络所影响,因此印度电影产业的网络关系是围绕着家族企业,形成一种“榕树状”,这是印度电影产业成功的核心[24]。Lorenzen和指出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宝莱坞50多年来电影制作的核心,这种关系网络影响了宝莱坞电影的演化[25]。Coe也认为温哥华电影业成功的原因是他们充分动员了本地、国家和国际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在不同背景和情境中互相联系,电影产业正根植于其中[26]。
3.2 电影产业的全球网络研究
3.2.1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电影产业研究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研究被视为电影产业最成熟的研究领域。Eliashberg、Elberse、Leenders、Bloore、Finney和Crissey等学者都探索了Porter的价值链模型在描述电影产业结构和经济组织中的应用。Crissey更是指出对于全球电影产业,“电影价值链”范式是过去10年中最杰出的商业分析框架[27]。
电影价值链包含了一系列位于全球不同区域的相关企业和个体,他们都致力于电影生产和发行过程中的不同要素,而全过程相互联系的横向要素是伴随着开发、投资、生产、发行和消费等不连续阶段,这些要素每个都有一系列纵向联系的活动来推进电影项目,Finney将这一系统定义成一个“破碎的模型”,因为价值链中的每个要素都高度依赖于变化着的企业和个人交互的网络中,每个要素都必须被正式的保证和努力传递具体的任务和行动[28]。
关于电影价值链的研究总体可以分为2大类:一类是以美国大制片企业为典型代表的电影价值链,另一类是独立电影的价值链。两者的本质差别在于产业组织方式、组织规模。前者价值链增加的过程主要是在一家大型、巨大型企业或者媒体集团内部完成,相对较少的企业主体涉及了价值链中的多环节。最常见的是大型制片企业掌控了价值链中的投资、生产、发行和放映各环节,这也正是好莱坞电影主导全球电影票房的原因之一。尽管全球每年超过4000部的电影产量中仅有700部左右是美国生产的,但这700多部电影却主导着全球市场,占全球电影产业收入份额的80%[29]。在该类型价值链中,生产和发行高度集中在大制片企业中。学者Eliashberg等人以美国大制片企业为分析模型,关注了价值链过程中涉及的大片营销、明星力量、续集、特许经营权、产品定位投资和衍生品的商业化等问题[30]。Vickery和Hawkins展示了电影价值链的复杂性,一方面在于它不同部门的差异化和数量上,另一方面在这些部门的特征或性质上,例如针对大制片企业,市场研究发生在开发和投资阶段,打印和广告等营销也会发生在同一时间,此外他们强调电影是“核心的中间产品”,电影将被授权的周边产品和其他二手产品所补充,这正是好莱坞大片的关键特性之一[31]。
所谓独立电影是“一部不是由大制片企业监制的电影,它的发展和生产投资是由多个来源提供的”[32],它也被定义为“与大制片企业没有联系的发展,不论后续在哪里生产或发行资金来自哪里[33]”。独立电影的价值链包含了更复杂的主体,特别是生产环节涉及了大量中间企业和自由职业者,在不同阶段都会增加投资和艺术价值。Bloore详细剖析了独立电影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开发、投资和预售、生产(拍摄和后期)、国际销售和授权、国际发行、放映、消费,突破性地分析了片库对电影产业再开发和额外价值增加的作用,并强调了独立电影的资本投入和回收过程的复杂性,他指出电影生产不仅有大制片企业为主的生产模式,而且有另一种各价值链环节都增加单独参与者的生产模式[34]。
3.2.2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电影产业研究
关于全球尺度的电影产业网络研究,Scott多年来研究好莱坞电影产业的演化史,指出当前已进入新好莱坞时代,各大制片企业通过强势的市场推广和发行延伸了其全球范围,形成了一个全球各地区电影产业密切相关的网络[35]。Lorenzen提出如果将全球化看作是全球网络出现的过程,那首要关注的是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全球企业可以被视作高度正式的网络联系,社会联系代表非正式联系[36]。Coe[37],Medel和Gossel[38]等学者关注了网络联系在国际层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均指出全球结网有助于国际共同生产、好莱坞的外包服务、电影的国际发行等。实证分析中,Goldsmith等人以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的电影生产为案例,指出好莱坞的全球运行需要涉及很多有利益关系的地方资产投资者和分散在全球生产中的参与者,在黄金海岸加入全球电影生产的过程中,国际电影生产企业和投资者发挥了关键作用[39]。Bassett等学者以英国布里斯托尔电影集群為案例指出电影集群的增长与全球生产网络的链接密切相关[40]。Kaiser和Liecke以德国慕尼黑电影集群为对象,分析了其嵌入到全球电影生产、发行、融资和技术网络的程度,指出慕尼黑电影产业中生产和发行领域只是嵌入到了全球生产网络的边缘,只有关于摄影的电影技术在全球网络中嵌入程度较强[41]。Mossig以好莱坞与德国慕尼黑电影产业集群的关系总结出在全球网络中,尽管大量非正式网络的个人联系在大城市电影业产业集群内部的信息流动促进、集群竞争优势创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集群和他们的市场并不存在于真空中:创意内容、资本和创意人才也被贸易和链接在全球网络中,弥合了这些创意集群中的物理距离。同时,当网络间关系超过了集群边界,有较大的空间、文化、社会差异时,私人间的联系、信任和名声依然很重要,而博览会、节庆则是重要的克服空间距离的重要区位[42]。
4 小结
从当前经济地理学者对电影产业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看出,电影產业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价值链框架的分析,特别是分类渐渐细化的电影产业链为后续电影产业地方网络和全球网络中的产业组织形式研究提供了基础概念和研究导向。经济全球化时代,产品内国际分工成为必然趋势,电影产业价值链在全球的分散化、片段化布局日渐显著,不同国家和地区电影产业位于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即使同处相同价值链环节,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产品附加值等也不尽相同。价值链的线性表述方式较易形成一种生产过程僵化的错觉,忽视企业、不同国家等主体在整个生产组织过程中多环节内的自治行动,这些自治行动正是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关键。
第二,关于电影的网络研究,立足于地方尺度的学者们首先分析了电影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的出现是由其弹性专精、垂直分离的组织方式决定,并以具体地区电影产业集群为案例,指出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集群对外联系管道对集群发展的关键性。以全球尺度为出发点的学者们则指出电影产业的全球网络已经被构建,在强调国际企业在全球结网过程中的重要性时,也有学者开始摸索电影产业集群与全球网络间的关系、嵌入程度等。然而,这些不同空间尺度的网络研究思路顺从于对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研究惯例,仅仅关注生产这一单一过程中的网络构建、发展、空间演化特征等命题,但是在电影产业中的发行、放映过程同样关键,它们决定了电影产品能否、如何以及在多大空间范围内被消费,特别是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电影产业的发行从供应商驱动转化为需求商驱动市场[43]。现有研究中,几乎没有学者从电影全产业链出发,对不同的价值链环节的网络节点、构成主体、空间尺度、交互方式、地理分布特征等进行系统性研究。
第三,当前学者关于电影产业集群研究都是以具体某一地区、区域或者国家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在这些案例中经济地理学家强调了社会、文化和制度因素在集群发展、成长甚至是衰落和消亡中所起的作用,但这些案例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内部。我国无论在社会、文化和制度等方面,均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但以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相关理论为视角的我国电影产业研究十分匮乏,本文希望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为我国经济地理学者对电影产业研究提供一定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巴里, 利特曼. 大电影产业[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Craig C S, Greene W H, Douglas S P. Culture Matters: A Hierarchical Linear Random Parameters Model for Predicting Success of US Films in Foreign Markets[J]. Manuscript, Department of Marketing,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YU, 2003.
[3] Maskell P, Lorenzen M. The cluster as market organisation[J]. Urban Studies, 2004,41(5-6):991-1009.
[4] Storper M, Venables A J. Buzz: face-to-face contact and the urban econom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4,4(4):351-370.
[5] Bassett K, Griffiths R, Smith I. 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 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J]. Geoforum, 2002,33(2):165-177.
[6] 钱紫华, 闫小培. 好菜坞电影产业集聚体的演进[J]. 世界地理研究, 2009,18(1):118-128.
[7] 杨柳.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基于产业价值链, 文化链, 技术链融合视角[J]. 今传媒,2015,23(2):69-71.
[8] 文嫮.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升级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9] Stutz F P. Distance and network effects on urban social travel fields[J]. Economic Geography, 1973,49(4):134-144.
[10] 桑曼乘,覃成林. 国外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新趋势——区域经济网络研究[J]. 人文地理,2014,(3):28-34.
[11] 张云伟.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2] ScottA J, Storper M. Production, Work, Territory: The Geographical Anatomy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J]. Economic Geography, 1987,63(3):540-540.
[13] Scott A J. New industrial spaces: Flexible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M]. Pion,1988.
[14] Christopherson S, Storper M. The city as studio; the world as backlot: The impact of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on the location of the motion picture industr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1986,57(12):1359–1367.
[15] 苗長虹, 魏也华, 吕拉昌. 新经济地理学[M]. 科学出版社,2011.
[16] Malmberg A, Maskell P. The elusiv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economies[C]//Towards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Spatial Cluster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1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New York. 2001.
[17] Bathelt H. The re-emergence of a media industry cluster in Leipzig[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2,10(5):583-611.
[18] Bathelt H, Boggs J S. Toward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hs: Is Leipzigs media cluster a continuation of or a rupture with the past[J]. Economic Geography, 2003,79(3):265-293.
[19] Bathelt H. Cluster relations in the media industry: Exploring the 'distanced neighbour' paradox in Leipzig[J]. Regional Studies, 2005,39(1):105-127.
[20] Bathelt H, Graf A. Internal and external dynamics of the Munich film and TV industry cluster, and limitations to future growth[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8,40(8):1944-1965.
[21] Vang J, Chaminade C. Cultural clusters, global–local linkages and spillover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sights from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oronto's film cluster[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07,14(4):401-420.
[22] Kaiser R, Liecke M. The Munich feature film cluster: The degree of global integration and explanations for its relative success[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07,14(4):385-399.
[23] Turok I. Cities, clusters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cas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in Scotland[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11(5):549-565.
[24] Taeube F, Lorenzen M. The banyan and the birch tree: Institutional field overlaps and network relations in the indian film industry in bollywood[C]//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 2007 on APPROPRIABILITY, PROXIMITY, ROUTINES AND INNOVATION. 2007:18-20.
[25] Lorenzen M, T?覿ube F A. Breakout from Bollywood? The roles of social networks and regula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Indian film industr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8,14(3):286-299.
[26] Coe N M. The view from out West: Embedded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igenous film industry in Vancouver[J]. Geoforum, 2000,31(4):391-407.
[27] Crissey J. Any value in the chain? A criticism on the suitability of using the value chain model for the motion-picture industry: A UK low-budget independent film perspective[J]. Academia. eu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 academia. edu/637947/Any_value_in_the_chain, accessed on, 2010,4:3,1.
[28] Finney A. Value chain restructuring in the global film industry[C]//4th Annu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Produc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Grenoble Ecole de Management, France, accessed. 2010,23: 012,6.
[29] 陳焱. 好莱坞模式: 美国电影产业研究[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30] Eliashberg J, Elberse A, Leenders M. The Motion Picture Industry: Critical Issues in Practice, Current Research, and New Research Directions[J]. Marketing Science,2006,25(6):638-661.
[31] Vickery, G., Hawkins, R. Remaking the Movies: Digital Cont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Film and Video Industries[M]. OECD Publications, Paris,2008.
[32] Davies AP. The Film Finance Handbook [M]. Media business school, 1999:8-9,449.
[33] Vogel H. Entertainment Industry Economics–A Guide for Financial Analysis (7th Ed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4] Bloore P. Re-defining the independent film value chain[J]. BFI, London. Available at: www. industry. bfi. org. uk/media/pdf/h/b/Film_Value_Chain_Paper. pdf,2009.
[35] Scott A. A new map of Hollywood: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merican motion pictures[J]. Regional studies,2002,36(9):957-975.
[36] Lorenzen M.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film industry[J]. Creative Encounters Working Pa,2008.
[37] Coe N M. The view from out West: Embedded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igenous film industry in Vancouver[J]. Geoforum,2000,31(4):391-407.
[38] Medel A, Gossel B. Film industry clusters: A strategy for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 Austral Comunicación,2015:65-81.
[39] Goldsmith B, O'Regan T. Cinema Cities, Media Cities: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Studio Complex[J]. Australian Film Commission,2003.
[40] Bassett K, Griffiths R, Smith I. 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 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J]. Geoforum,2002,33(2):165-177.
[41] Kaiser R, Liecke M. The Munich feature film cluster: The degree of global integration and explanations for its relative success[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7,14(4):385-399.
[42] Mossig I. Global networks of the motion picture industry in Los Angeles/Hollywood using the example of their connections to the German market[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8,16(1):43-59.
[43] Kehoe K, Mateer J.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Distribution Value Chain Model of Independent Feature Films in the U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2015,17(2):93-10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