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张珍珍 熊康宁 肖时珍等
摘要:为探索世界遗产在全球尺度的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布,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方网站的世界遗产信息为数据源,运用统计方法与GIS空间分析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列入标准,得出:1)近40a来每年列入的世界遗产数量呈波动增长态势,且在波动中趋于稳定;2)1978-2016年每年新列入世界遗产数量经历了无显著规律的起步阶段(1978年~1987年)、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1988年~2000年)和趋于稳定的成熟阶段(2001年至今)三个时期;3)世界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于以意大利和中国为主的西欧和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的时空分布受自然因子、世界遗产中心的世界遗产策略、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和文化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86.59%的世界遗产符合3条以内的标准,仅有0.58%的世界遗产符合6-7条标准,无符合8条及以上标准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内涵的多元化将日益受到关注。
关键词:世界遗产;时间演变;空间分布;列入标准;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K917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或自然景观[1-4],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旦破坏就无法替代、不能再生[5]。1960年1月,埃及政府在努比亚地区启动阿斯旺高坝水利工程,致使努比亚遗址遭受堰塞湖淹没威胁,引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在平衡物质与精神需求上两难抉择的关注,呼吁国际社会联合拯救努比亚文物。“努比亚行动”动员了50多个国家的专家和资金力量,开创了整合国际资源保护文化遗产的先例,进而催生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问世[6]。《世界遗产公约》旨在建立一个依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共同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5]。它代表遗产所在国的文化,是该国的世界遗产符号,影响社区居民生计与地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7-12]。《世界遗产公约》诞生后很快就受到各国的关注与拥护,目前已有192个国家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积极申报并保护本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遗产保护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事业。中国于1985年正式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并于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带来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经济效益,导致“世界遗产热”在中国持续升温。21世纪初《凯恩斯决议》及其修正案的出台限制了缔约国每年申报世界遗产的数量。2016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修订又将每年一个缔约国最多申报两项缩减为最多申报一项,同时全球申报上限由45项降低到35项,该调整将于2018年开始试行。该修订无疑使各国世界遗产申报难度进一步增加,了解现有世界遗产的时空分布与列入标准的意义凸显出来。
目前对国内的世界遗产分布研究主要运用空间结构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Excel图表等,从经纬度、省际、南北、腾冲-黑河线、三级阶梯、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等角度研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宏观地域分异[13]。对全球世界遗产分布的研究则是通过计算世界遗产的比例和密度[14]、统计分析、多元回归分析[15]、频数分析和对比分析[16],从半球、纬向、洲际和国家尺度,分析世界遗产、濒危世界遗产[17]、海洋世界遗产[18,19]、农业文化遗产[20]、世界自然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特征。世界遗产中心官方网站对各国和各大洲的数量进行了统计,但没有分析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和动态形成过程。本文基于上述研究,以世界遗产官方网站提供的世界遗产信息为数据源,分析世界遗产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列入标准,并对其成因和动态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为世界遗产研究者了解和把握世界遗产现状、热点、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从区位、类型、内涵等方面为世界遗产的发掘、申报及保护开发提供参考。
1 世界遗产的时间演变
自1978年第一批12项世界遗产产生,至2016年7月17日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闭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数量增至1052项,但每年列入的世界遗产数量处于波动状态,且在波动中趋于稳定。欧洲和北美洲与全球趋势大体吻合,说明欧洲和北美洲的世界遗产数量占据全球主体。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地区至今只分别拥有82项和90項世界遗产,仅占欧洲和北美洲的世界遗产数量的16.50%和18.07%,增长趋势不显著(图1)。
分阶段看,全球世界遗产发展的时间序列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起步阶段(1978-1987年)
该阶段世界遗产在探索中平稳起步。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正式通过后,依照国际惯例,公约必须有20个缔约国签署后才能生效。1973年美国第一个签署公约,1974年又有9个国家签署,到1975年9月达到了20个国家,《世界遗产公约》正式生效,但世界遗产评选标准尚未明确。1977年第一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简称《操作指南》)草案,提出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标准,涵盖了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监测等内容,成为各缔约国申报与管理世界遗产的参考文件。1978年,首批12项世界遗产诞生,随后,每年列入的世界遗产数量保持在20-30个左右,其中1979年和1987年甚至超过40个,说明世界遗产这项全球事业在发展初期就受到各个缔约国的积极关注。
2)发展阶段(1988-2000年)
该阶段每年列入的世界遗产数量在波动中快速增长。1988-1989年受当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政府无暇顾及世界遗产的申报,导致世界遗产数量大幅下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政治的稳定,每年列入的世界遗产在波动中快速增长。除欧洲和北美洲外,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这与1994年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实施、世界遗产概念在国际共识上的加深完善和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对世界遗产的关注提高有紧密关系。非洲地区和阿拉伯地区由于贫穷和战乱无暇顾及世界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每年列入的世界遗产数量仍处于较低水平,该阶段每年列入的世界遗产不足5个。反映了各地区世界遗产数量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世界遗产政策、地区政治局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世界遗产的重视度等密切相关。
3)成熟阶段(2001年至今)
该阶段列入的世界遗产数量在波动中趋于稳定,且列入数量较前期有所减少。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截至2000年,全球拥有了690项世界遗产。伴随着急速的申遗步伐,世界遗产在保护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某些世界遗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黄牌警告,面临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危险[21-22]。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世界遗产的保护中来[23-24],许多国家减缓了世界遗产的申报速度。当然,这也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相关文件限制世界遗产申报数量有关。2000年通过的《凯恩斯决议》,限制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已有项目的缔约国以后每年申报不超过1项,而没有项目的缔约国可以申报2-3项。该决定导致了2001年和2002年列入的世界遗产数量显著下降,同时也缩小了其后欧美地区与其他地区世界遗产数量的差距,使世界遗产数量在地区分布上趋于平衡。2004年《凯恩斯决议》修正案出台,规定“缔约国每年最多申报2项世界遗产,其中至少有一项自然遗产”,限制了其后的世界遗产数量,对平衡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5]。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指出世界遗产成功列入的比例下降的另外两个原因,一方面,早期申报的遗产多属公认的高品质经典区域,而今这样的区域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现在的信息技术使资料掌握更全面,对比分析更充分,结论更明确[26]。此外,该阶段欧美地区增长速度减缓,亚太地区增长速度逐渐抬升,其他地区处于较低水平的稳定状态,说明亚太地区有更大的增长潜力。
2 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
2.1 全球空间分布
根据UNESCO官网中各项世界遗产的经纬度数据得到全球世界遗产空间分布图(图2)。由图可见:1052项世界遗产地分布在全球165个国家,其中文化遗产814项,约占世界遗产总量的77.38%,自然遗产20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5项[27]。北半球有913项世界遗产,南半球仅有139项,这是因为北半球的人类文化历史更为悠久丰富。此外,北半球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高于南半球国家,有更多经济科技力量保护管理世界遗产,南半球国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有的国家对世界遗产的利用以资源开发获取经济利益为主,保护意识相对不足,一些价值较高的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因保护管理不当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遭到破坏。从纬度上看,全球世界遗产集中在陆地面积最大的低纬度地区,世界遗产数量与大陆面积呈正相关。绝大部分世界遗产分布在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米且较为平缓的大陆近海地区,且集中在气候条件较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28]。如欧洲集中区在温带海洋性、地中海式等气候温和的西欧平原地区,亚洲主要集中区在温带季风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内海拔较低的东亚沿海地区,非洲则集中在较为湿润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沿海地区。结合世界遗产的列入标准及发展历程,可见世界遗产分布受地形、地貌与气候的影响显著,良好宜居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是其产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文化遗产,体现出世界遗产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
2.2 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区分布
将世界遗产和濒危世界遗产按UNESCO划分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区进行统计,并分析对照各区的现存主导文化源地与遗产集中区(表1),发现:欧美地区世界遗产数量最多,占全球世界遗产总量的47%;亚太地区第二,占23%;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次之,占13%,非洲地区和阿拉伯国家较少,分别占9%和8%。各地区的世界遗产均以文化遗产为主,主要集中区均与主导文化发源地相符,其中欧洲文化虽产生时间较晚,但在一系列历史事件和其他文化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持久、统一的文化意识,并随着欧洲历史上的对外扩张,传播到其他大洲,如今更是通过产品、技术、媒体、跨国组织等形式向全球扩散,而中华文化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较强的包容性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以区域、民族之间特色交融,人与自热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等为特点的文化内涵[29]。在这两大文化影响下,欧美和亚太地区世界遗产数量约占全球总量的70%。非洲地区世界遗产集中区与文化源地虽未重合,但其世界遗产类型多为非洲本土古人类文明与居住地或宗教活动场所,也可看出主导文化对世界遗产的分布影响较大,世界文化遗产在世界遗产中占主导地位。
濒危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30]。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研究世界遗产“濒危”原因的重要线索,其时间演变规律反映了不同时期世界遗产委员遴选濒危世界遗产的标准。截至2016年7月,全球濒危世界遺产总量达55项,其中,濒危文化遗产占67.27%,濒危自然遗产占32.73%,无濒危双遗产。各地区世界遗产总量与其濒危遗产总量呈负相关,世界遗产数量越多的地区,濒危遗产数量越少;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欧美地区濒危遗产最少,仅占其世界遗产总量的0.80%;世界遗产数量最少的阿拉伯地区濒危遗产最多,约占其世界遗产总量的25.93%(图3)。对全球濒危世界遗产威胁因素定量统计发现:武装冲突、管理不力、工程建设是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自然遗产共同面临的三大威胁;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濒危因素还包括城市发展压力、不合适的维修/重建等;世界自然遗产濒危因素则还包括非法偷猎、捕捞,以及林业采伐、农业种植、放牧等农林生产活动等[31-32]。
2.3大洲和国家尺度上的分布
在大洲尺度上,世界遗产在欧洲最为集中,拥有435项世界遗产;亚洲其次,有282项;非洲次之,有131项;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较少,分别为107项、70项和30项。洲际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亚欧地区陆地面积较大,地貌类型多样,有较长的人类活动历史,人与自然共同作用形成了更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且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使这些景观得以保护和传承,较其他区域更具形成世界遗产的优势。
在国家尺度上,全球1052项世界遗产分布在16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0项以上世界遗产的国家有5个,分别为意大利(51项)、中国(50项)、西班牙(45项)、法国(42项)和德国(41项);拥有10~40项世界遗产的国家有22个;其余138个缔约国均拥有不到10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分布极不平衡,集中分布在亚欧地区的少数缔约国,全球192个缔约国中尚有27个缔约国没有世界遗产,38个缔约国仅有1项世界遗产,总体表现为世界遗产数量较多的国家在全球或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在遗产保护中的支撑能力较高,国内社会环境较为稳定,且对世界遗产的申报与保护较为重视。随着和平与发展主题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合作的加强,以及《凯恩斯决议》等用于平衡世界遗产类型及世界遗产数量在全球的分布的相关文件的出台,各缔约国世界遗产数量差距将趋于缩小。
综上所述,影响世界遗产数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既与大陆面积、气候、地形地貌、海拔等自然基础密不可分,也与世界遗产中心的世界遗产策略、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和文化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有关,体现了世界遗产的本质——“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自然条件是构建自然遗产的骨架,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形成双遗产的独特魅力,而区域文化特性则是成就文化遗产丰富内涵的关键,经济水平为各类世界遗产在国内外的保护、发展与认可提供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世界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条件。各区域、国家之间在上述因素方面的差异性,是导致目前世界遗产在各尺度空间分布不均的重要原因[33]。
3 世界遗产列入标准分析
依据2015年最新修订的《操作指南》[30],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首要条件是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突出普遍价值指罕见的、超越了国家界限的、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的文化和/或自然价值。世界遗产委员会规定了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十条标准(表2)。如果遗产符合其中一项或多项标准,委员会将会认为该遗产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满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关键条件。
世界遗产的10条标准适用于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遗产在内的所有遗产的评选。对1052项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满足的评价标准进行统计(图4)可知:
1)从单个世界遗产标准来看,全球1052项世界遗产中符合标准(iv)的数量最多,达565项,占世界遗产总量的53.71%,这也是849项文化遗产满足最多的标准①,即现有世界遗产中反映全球多样的建筑景观和多元的建筑文化的遗产数量最多。以标准(vi)入选的文化遗产最少,仅有234项。该标准主要强调的是与遗产实体相关的非物质要素的价值,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见证具有重大意义,但自1977年标准发布以来历经多次修订,且被建议与其他标准一起使用,限制了其數量[34]。世界遗产238项自然遗产中以标准(x)列入的最多,以标准(viii)列入的最少。标准(x)体现了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可见以原生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濒危物种保护为目标的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已成为世界主流之一[35]。标准(viii)则体现了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以化石类遗产为典型。我国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化石遗址丰富,拥有关岭、兴义、盘县三叠纪古化石群等化石遗址,在申报遗产过程中应多挖掘化石类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填补世界遗产的空白。
2)从满足的世界遗产标准数量来看, 符合1~3条标准的世界遗产数量占世界遗产总量的86.59%;符合4~5条标准的世界遗产地占12.83%;符合6~7条标准的世界遗产地仅占0.58%;无符合8条及以上标准的世界遗产。现有1052项世界遗产地中大多仅满足少数几个世界遗产标准,许多遗产地管理者仅依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满足的标准进行遗产保护,对世界遗产的其他价值保护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世界遗产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随着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多和世界遗产事业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同时满足多重标准的世界遗产将日益受到关注。在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提名地的突出普遍价值,丰富遗产价值内涵,从而使世界遗产地的拥有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有效的保护。
4 结论
从世界遗产数量的时间演变来看,自1978年第一批世界遗产诞生到2016年近40年间,共有165个国家和地区的1052项世界遗产诞生,世界遗产总量持续稳定增长。1978-2016年每年新列入的世界遗产数量经历了无显著规律的起步阶段、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和趋于稳定的成熟阶段三个时期。世界遗产数量的变化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依据线性趋势预测未来的世界遗产数量。随着全球对世界遗产关注度的提升和国际共识的逐步统一深化以及限制世界遗产数量文件的相继出台,世界遗产在数量上将会继续增加,但增加幅度会有所下降,每年列入的世界遗产数量在波动中趋于稳定。
从空间分布上看,全球世界遗产分布不平衡,但也有一定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合理性。世界遗产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经济和文化都比较繁荣的西欧国家,其次是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和日本等在内的东亚国家,这与该类地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悠久的土地开发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关。随着《凯恩斯决议》等用于平衡世界遗产类型和世界遗产数量在全球分布的文件相继出台以及欧美地区世界遗产的逐渐饱和,欧美地区世界遗产数量的增长速度将有所下降;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使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世界遗产数量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增长速度将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世界遗产是人类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的瑰宝,做好其保护与利用工作,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36]。随着世界遗产事业国际共识与合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欧美地区和亚太地区的濒危遗产数量将逐渐减少,其他地区濒危遗产数量的减少依赖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断深入和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加强。
从世界遗产的列入标准来看,目前有86.59%的世界遗产以3条以内的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仅有0.58%的世界遗产以6-7条标准列入,无符合8条及以上标准的世界遗产。随着全球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和世界遗产列入制度的不断完善,许多国际公认的经典高品质区域将被不断挖掘并列入世界遗产,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世界遗产价值的对比分析更加充分,仅满足单一标准的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难度增加,2004年ICOMOS 的报告《世界遗产名录:填补空缺——未来行动计划》[37]使填补《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和世界遗产内涵的多元化日益受到关注,同时满足多条标准的世界遗产提名地的认定与保护将成为世界遗产事业的重点。在世界遗产申报中应针对《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深度挖掘世界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增加其价值内涵。
参考文献:
[1] 董仲奎. 面向文物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D]. 清华大学,2004.
[2] 余正军,卢锦容,田祥利,等. 基于GIS的我国世界遗产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15(1):127-129.
[3] 曹佩菊,吴立. 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观察与特征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32(5):546-549.
[4] ZHANG Z Z, XIONG K N, XIAO S Z. Study on monitor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South China Karst[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6:263-270.
[5] UNESCO.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EB/OL]. http://whc.unesco.org/en/list/1100.
[6] 岳桦. 1972—2012:世界遗产40周年大事记[J]. 世界遗产,2012(4):13-15.
[7] SU M M, WALL G, XU K J. Heritage tourism and 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of a resettled rural community: Mount Sanqingshan World Heritage Site, China[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6,24(5):735-757.
[8] KEITUMETSE S O, PAMPIRI M G. Community cultural identity in nature-tourism gateway areas: Maun Village, Okavango Delta World Heritage Site, Botswana[J]. Journal of Community Archaeology & Heritage, 2016,3(2):99-117.
[9] HUGHES M, JONES T, PHAU I. Community perceptions of a World Heritage Nomination process: the Ningaloo Coast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J]. Coastal Management,2016,44(2):139-155.
[10] SVELS K. World Heritage, Tourism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High Coast (Sweden) and Kvarken Archipelago (Finland)[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2015,15(1-2):183-201.
[11] AMIR S, OSMAN M M, BACHOK S, et al. Sustaining local community economy through tourism: Melak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ity[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5,28:443-452.
[12] CONRADIN K, ENGESSER M, WIESMANN U. Four decades of World Natural Heritage - How changing protected area values influence the UNESCO Label[J]. DIE ERDE: Journal of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Berlin,2015,146(1):34-46.
[13] 王昕,韋杰,胡传东. 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理研究,2010,29(11):2080-2088.
[14] 尹国蔚. 世界遗产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04):104-108.
[15] MAI N K, NGUYEN T H A, NGUYEN T M U.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international tourists destination satisfaction — the case of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of Halong Bay, Vietnam[J]. Journal of Economic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6,4(2):85-91.
[16] 曹华盛. 世界自然遗产空间分布特征[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31(4):162-165.
[17] 潘运伟,杨明. 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特征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28(04):88-93.
[18] 杨帆. 全球世界遗产海洋项目的空间分布浅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14):191-191.
[19] 郝志刚. 海洋世界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22(3):158-16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