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重构的逻辑分析

时间:2024-05-17

张祖群+王悦

【摘要】通过2013-2014学年第1学期期中的教学检查,笔者筛选了2011级同学中的13个有效样本和2010级同学中的34个有效样本。同时,根据2005年、2008年、2009年、2013年四个版本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课的课时安排,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进行逻辑分析。学风是一所大学及其所办专业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最后,学术讨论认为“重理论、轻实践”是导致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这一现象的原因。这启示我们应该实行旅游产学研一体化,理顺学校、企业、学生、行业主管部门四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四方共赢,培养出真正实用型、学以致用型人才。校方要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逃课现象,在逃课现象发生之前就把问题解决掉。这需要进行“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逻辑关系重构。未来我们应该着力于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和符合大旅游、大文化、大产业发展趋势的旅游管理人才。

【关键词】旅游管理;重构;逻辑关系;高等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1.009

一、研究意图

为什么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不满意?为什么高分考进来的学生最后不一定在旅游行业就业?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学术潜力?旅游管理教学大纲、人才培养计划与就业之间到底出现了怎样的错位?怎样站在高等教育的角度反思我们的旅游管理教育?为确保准确地捕捉到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在2013年-2014年第1学期分别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级和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并最终筛选出2011级同学中的13个有效样本,2010级同学中的34个有效样本。在这些典型的有效样本中,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对本学期及下学期开设的课程、对第三版教学计划的意见与建议等。

二、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评判

(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时间归置

笔者在对13个2011级和34个2010级的有效样本进行归类分析的过程中,还发现对于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不同年级的同学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要求[1]。2011级的同学由于还没有充分感受到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所以对于课程时间安排的要求不多,但仍有部分学生提出希望课程的时间安排能够集中一些,这样就能够留出一些大块儿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2010级学生由于即将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所以对于大四的课程时间安排要求较多,其中希望大四不安排课程的呼声较高。在2010级的34个有效样本中,有7个样本(占抽查样本的20.6%)明确提出本学期的开设课程应该更紧凑一些,有14个样本(占抽查样本的41.2%)建议下学期的开设课程应更集中,除此之外,还有4个样本(占抽查样本的11.8%)直接提出大四不应再安排新课程,有7个样本(占抽查样本的20.6%)认为2009年第三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太过零散,应适当集中,2个样本(占抽查样本的5.9%)提出第一学年不应安排太多课程。

针对该问题,笔者特地比较了四个版本的教学计划中必修课的课程时间安排,由四种版本的课程安排我们可以看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集中度在四种版本中基本保持一致,课程主要集中安排在前三年,其中大一和大二的课时任务最重,大三相对来说少一点,大四只有在2013年版的课时安排中在第7学期出现了3课时的课程安排。这与调研样本中提到的课程安排情况产生了矛盾,对此,笔者进行深入类比分析后发现:大类招生带来的生源不足导致学生选课失败。样本3指出“人数不够的问题对同学选课十分不利”,样本11指出“我认为大类招生并不好,传统入学后直接分专业对学生日后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专业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更不会出现本届旅游管理专业仅有12人的尴尬情况。”由于近几年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情况不理想,从而导致班级人数少,很多课程尤其是专业选修课因为选修人数不够而不能开课,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

(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风分析

笔者通过对13个2011级的有效样本进行归类分析,还发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关于 “本学期以来上课3次未去”这一问题的答案。统计得出,13个有效样本中有8个样本都表示有三次以上不去上课的记录,只有5个样本在三次以下。调查得知:三次以上不上课的样本占总样本的比例高达62%。虽然此次调研的数量很少,但因为他们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挖掘学生们逃课的原因。笔者在统计的过程中很惊奇地发现,有62.5%的学生坦言自己不去上课的原因是课程安排在早上,自己起不来所以没有去上课。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不得不对目前教育管理问题进行深思。现在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部分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经历了高中三年的奋力拼搏和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之后,终于考上了大学,可是突如其来的闲适生活以及超低的自律能力使得大学生沉溺在慢节奏的生活轨道中而无法自拔,面对自己的专业,很多学生都在茫然懵懂的年纪选择以懒散的生活态度来逃避现实。

学风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当代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回顾学风问题的演变过程,笔者有以下发现:杨荣春(1979)指出古代书院的学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自由讲学、各有宗旨;第二,独立钻研、时相讨论;第三,师生亲切、情谊深厚[2]。2001年,李铁映指出当时的学风问题表现为:浮躁而急功近利,缺乏学术道德,教条主义严重,理论脱离实践,缺乏健康的学术争鸣与批评[3]。徐增勇(2004)指出,“当代大学生精神萎靡、贪于玩乐,大学校园学风不振不正”,并将其原因归结于大学生入学之后迷失奋斗目标、现行高等教育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扩招后的并发症及考试作弊风险小收效大这五方面[4]。缪娟(2006)指出高校扩招后,学风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作风不够严谨,学习方法不够正确[5]。代永建(2010)[6]、郑镇锋(2010)[7]指出新时期高校学风问题在上述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学生上课迟到和旷课现象严重,涉及范围广;第二,部分学生受互联网、社团的影响,挂科门数多;第三,教师学生双向不满,课堂教学效果差;第四,心态矛盾加剧,学生在学习上浮躁不踏实。陈婕(2013)以福建省福州市某大学为例指出,现阶段大学生整体的主流学风还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学风不正的现象确实存在,集中表现在:旷课逃课现象严重,沉迷网络现象普遍,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学术造假司空见惯[8]。endprint

总之,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因此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问题[9]。学生是国家的希望。面对如此现状,各大高校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要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机制,要形成教风学风的良性互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学习态度,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无止境,高中生活的结束不代表着学习的终点,而是另一段学习生涯的开始。大学生不仅应该在新的环境中树立一种不断进取的生活态度,更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培养一种成熟的自我约束、自我要求的能力。

三、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重构的逻辑分析

(一)“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本科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井喷式的增长,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但与之矛盾的却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在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中,旅游管理专业就排名第三。“最难就业季”渐成网络热词,2013年被全国高校毕业生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而2014年因全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727万)被称为“更难就业年”。专科院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本科生却出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尴尬境况。本科层次的学生虽然比高职高专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理念新,但在基层工作经验上却存在着很大差距。很多高职高专采用2 +1的教育模式,即前2年在学校上课,而且课程设置也很注重实操性,最后1年在企业实习。相比之下,本科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实操性的内容很少,实习的时间也比较短,学生一般在第8学期才开始自己找单位实习,一边实习还要一边完成毕业论文[10],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所培养的学生缺乏足够的职业知识、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难以适应旅游产业与人才市场的需要[11]。据统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仅有10%-20%毕业后得以在旅游行业内就业,而且工作两年后的流失率高达80%,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自身竞争力不足造成的。面对如此情景,各大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应该着眼于社会、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投入、推动校企合作办学、调整课时安排等,将本科生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旅游产学研一体化,理顺学校、企业、学生、行业主管部门四者之间的关系,良性互动、四方共赢[12],培养出真正实用型、学以致用型人才。

(二)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比例逃课现象引发的思考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普遍都存在逃课现象,很多高校老师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学生群体中甚至流传有“没有逃课经历的大学是不完美的”这样的不当言论。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教学管理产生质疑。就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受大类招生的影响,很多学生之所以学这个专业都是接受了调剂结果。因此在大学初始阶段,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更缺乏信心,在感到迷茫的同时,会选择以一种“混日子”的心态来度过大学生活。加之大学生刚刚经历过高考,在一段高度紧张的状态过后,向往着过这种闲适的生活,另外个别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照本宣科现象依然存在。历时两年的工商管理类大类招生对这两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后面几届撤出大类招生的学生都造成了负面阴影,甚至出现过教务处在开课前三周公布因学生上课人数不足而停课的名单中包含大类旅游管理课程的安排。因此,教务运转、课程组织和专业设置的不合理,选课机制的不完善,课程自身诸多原因,学生个人原因等都是导致学生逃课的因素[13]。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以上这些原因当中,学生自身的原因占很大一部分。结合本文所做的调研,超过半数的学生直言自己不去上早上的课只是因为早上的课太早,自己起不来,这直接反映出现在的大学生对大学课程的不重视以及生活作息的不规律。结合各大高校的课时安排,早上第一节课普遍定在8点钟,大学生一般在7点钟起床就能赶上吃早餐,然后去上课。在当代的中老年人眼中,7点钟起床是很普遍的一件事,还远远达不到早起的级别。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生活作息极其不规律,晚上经常上网、打游戏、聊天到零点,有时候甚至到后半夜才会休息,一睡就睡到第二天中午。这种作息方式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更加不利于白天的学习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自律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偏差。这给各大高校提出了要求:各大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律性,指导并监督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三)高等教育的两重关系重构

1.教师-学生的关系重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其各自的地位、任务及行为规范的不同,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14]。王佳权(2009)在湖北省、重庆市选取了2所部属重点大学和2所省(市)属院校,从中抽取了本科学生453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了当前大学师生关系趋于紧张和疏远的结论[15]。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氛围和质量,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教育机制也将无法正常运转。教师与学生的教育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交往过程。部分高校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知识与素质、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分裂,最后培养的是“工具的人”,而非“大写”的人。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以“以人为本”精神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技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推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引导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16]。该校培养“大写”的人的立体型做法值得中国现行高等教育反思和借鉴。学生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活动,更是与教师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相互作用的两个主体,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去影响教师,给教师以启迪、思考,然后教师再以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影响学生。只有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够感到个体的尊严,才能够以主动负责的态度去主动求知、学习[17]。endprint

2.家庭-校园-社会的关系重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接受了学校教育就能够一劳永逸的观念早已过时,仅靠学校教育单方面的力量不能完成新时代所赋予的教育任务。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智力发展的载体,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扩大和补充,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影响广泛的终身教育。三大教育在发挥主导作用的时间上,有着明显的顺序性: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层次清楚、脉络清晰。此外,三大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又往往在同一时间发挥共同的作用[18]。学校教育脱离了家庭教育就会导致学生所受的教育“畸形化”,造成学生在道德教育、习惯培养、个性养成等方面的严重缺陷;学校教育脱离社会教育,就等于闭门造车,学生就只会读死书,“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是教育脱离实践的重大失误而导致的结果。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有机结合,相互沟通、积极配合,协调发挥整体的作用[19]。只有三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束语

对于教改类文章,我们只有秉承实地调研与踏实精神,才能彰显时代特色。本文基于2013-2014学年第1学期期中的教学检查,筛选了2011级同学中的13个有效样本和2010级同学中的34个有效样本。根据2005年、2008年、2009年、2013年四个版本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课的课时安排,在实地调查统计基础上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进行逻辑分析,反映的是学生的心声,折射的是微观层面教学管理的不足和宏观层面人才培养与就业的错位,实事求是的分析和阐述是本文的亮点。但是存在的不足也很明显:如何在4个旅游管理本科教学计划修改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乃至上升到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高度,是本文尚未涉及的问题与不足,期待下一篇文章做进一步的记叙分解。

写到这里,笔者不免感叹:到底旅游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会怎样?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并进一步普及化和职业化的今天,各大高校应该采取应用性、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20]。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应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符合大旅游、大文化、大产业发展的需求,这才是我国未来国际化发展战略中旅游管理人才竞争的根本[21]。

参考文献

[1]张祖群,罗琼.旅游管理本科教学计划如何修改完善?——基于4个样本的对比分析[R].研究报告.2014.

[2]杨荣春.中国古代书院的学风[J].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68-71.

[3]李铁映.关于学风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4):17-20.

[4]徐增勇.从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透析高校学风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138-140.

[5]缪娟.大学生学风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Z1):29-33.

[6]代永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289-290.

[7]郑镇锋.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2):237-238.

[8]陈婕.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福建省福州市某大学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23-126.

[9]滕燕.梳理与启示:学风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151-153.

[10]郭倩倩.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69-472.

[11]田里,吕天云.比较视野中的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定位[J].旅游科学,2008(3):59-77.

[12]汤利华.高等教育是什么——从反思“自我”到走向“一体化”的探析视界.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170-181.

[13]张祖群.基于逃课调查的现象学解读:逃课机理与教育反思[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20-126.

[14]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57-61.

[15]王佳权.大学生师生关系现状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2):11-13.

[16]郭大成.大学应培养“大写”的人[N].人民日报,2013-11-28(18).

[17]闫建璋.大学生学风问题的现象学透视[J].江苏高教,2008(2):107-109.

[18]张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2):146-150.

[19]刘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整合发展趋势[J].基础教育研究,2009(7):49-51.

[20]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困难[N].光明日报,2014-9-23(13).

[21]白凯,张春晖.创意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未来的提升空间与发展重点[J].学术论坛,2011(8):175-183.

Research on Refactoring of Tourism Management Teaching from Logical Relationship in High Education

ZHANG Zuqun; WANG Yue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China)endprint

Abstract: Through the 2013-2014 education examination in semester 1, select the 13 level 2011 effective samples, 34 level 2010 effective samples.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2005, 2008, 2009, 2013 four versions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s in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plan schedule, professional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s of our school teaching management are analyzed. Style is the soul of a university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a school culture,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management level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inal academic discussions said: "heavy theory, light practice" lead to graduate "high inadequate low not".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ourism management truancy phenomenon. The need for "teacher - student -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logical relation reconstruction. The future should focus on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employment market demand, with tourism, culture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ourism management talents.

Keywords: Tourism Management; Refactoring; Logical Relations; High Education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