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肖如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能够把社会各环节结合起来。由此表明,交通运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突出的价值。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重要性
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命脉中重要的枢纽,不仅能扩大资源流动的范围,推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还能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更能加快国家的发展。
1.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
交通运输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之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对国内交通运输业的未来前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挑战,为适应国内外的这种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加大并加快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国内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壮大,还能推动城乡居民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前进;还促进了全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流动,最终提升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2.交通运输业与社会经济的关联
2.1交通运输业是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基石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表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其交通运输业的好坏密不可分。从生产角度来看,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原材料必须借助交通运输工具运送到它所需的地方去,这样才能发挥它的价值,通过方便快捷的交通把原材料送达,减少工厂停工等待原材料时间,减少的生产时间的耗费,从而降低成本,有效节约社会资源。从销售角度来看,一方面,如果工厂生产的产品没有及时运送到销售地,就会造成产品堆积,降低资金周转效率,影响工厂的正常运转,可能会导致工厂破产、工人失业,这些现象都不利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生产的产品没有及时分散到所需地,还可能会出现垄断现象,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秩序。
2.2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反作用
我国交通运输业在运输质量的提高和运输费用的降低等方面都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业在发展过程必定会受到多方面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假如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落后时,在交通运输业上面的投入必定会减少,导致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所以说,只有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时,才能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与其交通运输业的相互促进。因此,必须协调好两者的相互关系,只有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弥补交通运输业的缺口,同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要与地区经济发展方向相协调,确保两者在平衡稳步中发展壮大。
3.交通运输在经济中的巨大作用
3.1交通运输业与促进就业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来保障,对公路、铁路、航运、空运、管道等的修缮所带动起来的建材、机械、石油等产业的发展,都会增加不计其数的劳动岗位。有数据指出,对高速公路投入一亿元,就能提供4000余就业岗位,耗用上千吨钢材,上万吨水泥几沥青,这种巨大的数据显示出,交通运输业对促进人们就业,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3.2交通运输业与产业结构
社会需求结构与交通运输业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的变化牵动着另一方的变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业有着很大的调整作用,一方面,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交通运输业能够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缩短各个产业间距离,进而调整社会产业;另一方面,趋于合理的产业结构还能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减少不必要的耗费,也有利于构建节约环保型社会。
3.3交通运输与促进城乡建设
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使人民生活所需得到极大的满足,享受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尤其对农村人民来讲,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壮大尤为重要。首先,高效的交通运输可以把农村丰富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运送到各个市场和生产加工基地;其次,方便快捷的交通还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丰富农村居民的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进而提升全社会的物质精神建设。
4.对我国交通运输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交通运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因此,政府部门要特别关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划。首先,健全交通运输产业结构,建立交通运输监督机制,确保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其次,从整体上提升交通运输业的战略地位,区域发展部署时,优先考虑交通运输,并改进相对应的基础设施;最后,优化交通运输业发展模式,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已形成海陆空为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同时随着居民的幸福满意度的提升,对国内交通运输的进展也有了更多的期待,所以,国家应从社会全局出发,强化交通运输配套设施的建设,协调全社会经济的发展。
5.结语
总而言之,交通运输业效率的越来越高,为社会经济创造的便利越来越多,在实践生活中我们要加强对交通运输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连新泽,姚智礼.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270-280
[2] 肯尼思·巴顿.运输经济学[J].长安大学学报,2001:331-336
[3] 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6-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