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磴口县黄河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时间:2024-05-17

边文婷

生态旅游是目前旅游业重点发展的形式,黄河湿地旅游是系生态旅游之范畴。内蒙古自治区这些年重视生态旅游,特别是近2000年开始关注黄河湿地,近些年出现以黄河湿地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但是相应的有关黄河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较少,具体研究以县境内的黄河湿地旅游研究几乎是空白。“黄河—湿地”是磴口县重要的原生态环境,所以对它的保护和利用将对磴口县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研究内容的相关概念阐述

(一) 湿地

1971年联合国签署的《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这一定义被学术界广泛认同。

(二) 湿地旅游资源

结合旅游资源的含义,认为湿地旅游资源的定义应为:“能够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且具有可达性,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湿地类型以及与湿地这一主题相关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湿地是一种自然资源,在经过旅游开发后,其中必然融合了若干人文因素,但从整体上看,湿地旅游资源是以自然资源作为主要的吸引要素,湿地旅游资源必然具备任何自然资源所共有的本质的特征,即有限性。

(三) 黄河湿地旅游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沿黄一线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全国七大古都黄河沿线有四个;全国三大闻名石窟都散布于黄河沿线;全国五岳名山黄河沿线具其四;黄河沿海有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54个,占全国的29.5%;有4A级旅游景区102个,占全国的21.0%,可谓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旅游整合有着坚实的资源基础。

而本文研究的磴口县地处河套灌区上游,黄河流经磴口县52公里,也是该区的过境河流,是磴口最主要的地表水。从磴口县的巴彦高勒进入平原,经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于乌拉特前旗的兰虎圪旦出境,全长345千米,水面面积230平方千米。

所以黄河湿地旅游定义为:是黄河水漫延和渗透沿黄河形成的湿地为黄河湿地。黄河湿地旅游是以黄河湿地为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旅游业为黄河湿地旅游。

二、 磴口县的基本概况

磴口县位于内蒙古西部河套平原源头,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地处东经106°9ˊ—107°11ˊ,北纬40°09ˊ—40°57ˊ,东北与杭锦后旗接壤,西北同乌拉特后旗相连,西南与阿拉善盟毗邻,东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全县东西长约92km,南北宽约65km,总面积4167平方公里;磴口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冬季寒冷漫长,春秋短暂,夏季炎热,降雨量少,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控制,天气系统多自西向东移动,盛行西南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积温高,无霜期短。全年日照时数3300h以上,全年无霜期在136~205d之间,年平均气温为7.6℃,年平均降雨量144.5mm,年均蒸发量2397.6mm。

黄河是该区的过境河流,是磴口最主要的地表水。从磴口县的巴彦高勒进入平原,经杭锦后旗、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于乌拉特前旗的兰虎岂旦出境,全长 345 千米,水面面积约 230 平方千米。河套灌区水利大动脉总干渠及乌审干渠横穿磴口县境内而过。在黄河干流上,有上世纪 60 年代初兴建的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全县引黄灌溉,并且控制着整个河套的灌溉。

磴口县历史悠久。战國属赵国高阙山南九原西部地;汉属朔方郡隶朔方刺史部统领,在今县东境的补隆淖乡河拐子村置临戎县(东汉为朔方郡治所),县西境的哈腾套海苏木西南4公里处设置三封县(东西两城相距70公里),县北境的沙金套海苏木西南3公里处设置窳浑县,在沙金套海苏木巴音乌拉嘎查哈隆格乃山谷入口处置鸡鹿塞,至今遗迹尚存。民国16年(1927年),设置磴口县(驻地今阿拉善左旗巴音木仁苏木); 1954年,蒙古自治州成立,磴口为州属县,划归甘肃省。1956年6月1日,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巴彦淖尔盟。1958年7月,原巴彦淖尔盟与河套行政区合并,成立巴彦淖尔盟,盟驻地定为三盛公。1960年,磴口县撤销,成立巴彦高勒镇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磴口县政府从各个方面大力扶持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程度和支持力度的与日俱增以及人们外出旅游意识的提高,磴口县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三、磴口县黄河湿地资源

(一)面积与分布

磴口县主要湿地类型为湖泊及坑塘水体和一些湿地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磴口县除山区、沙漠之外的平原地带,占到全部湿地面积的61.7% ;河流水体主要是境内东南部的黄河及黄灌渠水体面积,约为2211公顷;内陆滩涂主要是分布在北部山区,由于季节性河流形成的滩涂地,以及零星散布在平原区湖泊、坑塘周边的滩涂地,总面积约4138公顷,占到总水体面积的24.9%。

磴口县湿地从平面分布来看,总体呈斑块状镶嵌分布;从空间分布上看,磴口湿地特别是湖泊、坑塘水面以及湿地植被分布呈现出三条南北纵向的湿地带,大部分分布在流沙与农田之间的过渡地带,强有利的保护了农田、草地等生态系统,防止进一步被沙化。

近些年来,减少的滩涂主要是转化为草地或湿地植被,部分成为沙化土地;湿地植被增加的原因是由于降水偏少,温度升高,导致一些大的湖泊萎缩,在其周边形成湿地植被;湖泊、坑塘水面面积有所增加是因为临时性的降水有所增加。湿地面积的增大或减小,说明人类活动在湿地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意义

随着湿地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湿地旅游的研究也成为热点。磴口县的湿地面积达到58.7万亩,研究该县的湿地旅游不仅对其今后的旅游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整个内蒙古地区湿地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14

[2]中国湿地公约

[3]丁季华,吴娟娟.中国湿地旅游初探[J].旅游科学,2002(2):11-14

[4]张序强.地貌的旅游资源意义及地貌旅游资源分类[J].资源科学,1999,21(6):18-21

[5] 薛宝琪,范红艳.黄河沿线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8,37(5):496-5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