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和早春冻疮说再见

时间:2024-05-17

今年的阳历二月,在传统历法里面已经是春天了。中医有句话说得好,春来乍冷,即便太阳高高挂,可这溶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还冷。小伙伴们在外玩耍,一不小心可能就冻到了手脚,还有鼻尖和耳尖。而老年人由于血液循环不如壮年,也容易冻伤手脚。如果连续几年冻成了习惯,完全治愈的难度就比较大了。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预防冻疮,有了冻疮及时治疗。

生冻疮的地方往往是我们身体的末端部位,好比说双手、双脚、鼻子、耳朵等。这些部位远离我们的心脏,又是毛细血管供血,在外界温度降低、潮湿或冷暖急变时,局部小动脉发生收缩,久之动脉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瘀血,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病。也就是说,由湿寒引起的血瘀进而导致冻疮。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冻疮时,最注重保暖和活血。

中医在防治冻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内服、外用的方法,又自理疗的方法。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正如上面所说,防治冻疮的中药往往是热性或者活血的,热性的中药有生姜、附子、艾草、桂枝、细辛、吴茱萸、辣椒;活血的中药则常用红花、红花油、当归、山楂、三七等。另外,为了增加效果,会使用祛湿散寒、消肿散瘀的一些食材或者中草药,比如紫皮蒜、花椒、白茄根、葱须等。到这里,有没有发现很多中药就在我们的厨房里呢?是的,中医完全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方说,将厨房不用的葱须配以茄根各100克,与生姜一起用水煎煮,每天用煮好的药汤擦洗冻疮患处1-2次,便可以很好地改善冻疮的状况。没有冻疮的小伙伴用此方也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这个药方中,生姜具有温阳、发散的作用。葱须味辛、性平,可祛风散寒,并且有散瘀的作用。白茄根自散血,消肿、祛湿的功效。三者结合起来,生姜温阳为补本、葱须散寒为驱邪,白茄根散血消肿治标。可谓标本兼治、攻伐并用。

中医艾灸在防治冻疮方面以温中补阳为主,常常使用关元穴(丹田)、神阙穴、肾腧穴、命门穴、三阴交、涌泉穴。艾灸完后,全身都是暖暖的,血液循环加速,具有很好的温中补阳的效果。

另外,营养学在治疗冻疮方面也是行之有效的。其想法和中医大致一样,以促进微循环为主,最常用的是维生素E。维生素E有扩张末梢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都是有效的。而为了加强上皮组织的修复能力,可多食用一些富含VC以及维生素B2的食物,比如辣椒、苹果。自了以上各种方法,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度过乍暖还寒的早春。

营养有话说

白芍、当归、桂枝帖饮,原料采用桂枝6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生姜3片、红枣10克、灸甘草5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本方桂枝、生姜温阳补肾,白芍、红枣滋阴养血,当归补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能有效改善冬季寒冷、预防冻疮,内服外用均可。当归、细辛帖饮,原料采用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5克、木通6克、吴茱萸3克、生姜9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此方桂枝、细辛、吴茱萸、生姜补阳,当归活血补血,白芍滋阴补血,通络散寒。外用的复方乌头酊,原材料为生川乌50克、生草乌50克、桂枝50克、芒硝40克、细辛20克、红花20克、樟脑15克、60%酒精1000毫升。先将生川乌、生草乌、桂枝、细辛、红花研成粗末,再与芒硝、樟脑混合后放入酒精瓶内密闭浸渍755,滤药液备用。用棉签蘸药汁涂冻疮处,趁湿频频揉擦,每日早晚各一次(严重者一日三四次),每次擦药5分钟左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