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关于板笔书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是板笔书画的始祖。蔡邕自小好文辞,善弹琴,懂音律,尤其擅长书法。他总结前人用笔经验,书法作品结构严整、体法多变,享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美誉。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皇帝命蔡邕书写《圣皇篇》,以颂先帝功业。书写完成后,匾额用什么字体皇帝都不满意,蔡邕也颇为烦恼。一天,蔡邕来到鸿都门前,看到工匠正在做修饰工作,其中一人用竹扫帚蘸着石灰水在墙上涂抹,像写字一样。墙上显示出石灰水的痕迹,有的地方形成白色条纹,有的地方则留下空白。竹扫帚“写”下的每一个笔画都丝丝缕缕清晰可见,像一条长帛飘然欲飞。蔡邕急忙回到家中,找来竹子劈成细条,绑在一起做成一支扁形的竹笔,轻蘸香墨,练习数次,写出了从未有过的飞白书,汉灵帝为之大悦。
飞白书起源于东汉,发展于唐代,创作高潮在北宋,受到历代皇帝的喜爱和推崇。魏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宋太宗等多位皇帝都曾研习过飞白书。
隋炀帝是特别喜欢写飞白书的一位皇帝。大业十二年(616年),炀帝将幸江都,众妃嫔宫女都想随驾左右。隋煬帝见此情景,为了安抚她们,当场提笔用飞白书体写道:“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但留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法书要目》中记载,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李世民设宴款待群臣时别出心裁,用飞白书写了“鸾凤螭龙”四个字,共两幅,笔势惊绝。然后,他对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说:“朔旦旧俗必用衣及物相贺,今各贺卿飞白书。”二人被皇上夸为鸾凤、螭龙,又得御书飞白,自然大喜过望。此外,唐高宗、宋真宗、宋仁宗等都曾将自己的飞白书赏赐给大臣。
公元699年,武则天由洛阳赶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自书写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运用飞白书体写就,笔画中丝丝露白,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六字中融入十只活泼可爱、生机盎然的小鸟,整幅作品堪称千古佳作。石碑历经1 300余年风雨沧桑,如今依然矗立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的缑山之巅。这方武则天亲自撰写的碑文歌颂了武周盛世,彰显着一代女皇的雄才大略,同时又饱含书法神韵,成为唐代飞白书遗存中的佼佼者,备受书法界推崇。
北宋以后,飞白书日渐衰微,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然而,飞白书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并没有消失,它通过不断演变迸发出了新的生机。
首先,飞白书并没有完全消失,近现代许多书法家传承了这门技艺,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如启功的飞白书、李维信的《鹤》、汤元靖的《寿》、周志成的《龙飞凤舞》、刘升祥的《马》等。其次,飞白书中运用的丝丝露白的飞白笔法成了书法的一种特殊笔法,至今还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书体中。最后,飞白书经过不断演变,成为一项宝贵的民间艺术。
飞白书在历史上渐渐失宠于朝廷,但在民间却大受欢迎。勤劳智慧的人民群众在传承飞白书、鸟书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字中融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图案,字画相融,板笔书画应运而生。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龙凤字、花鸟字、鸟虫书、藏字画、水墨字、彩墨字等。
早期的板笔书画在庙会和一些节日集会中出现较多,大多是书写吉祥话语和顾客姓名,以祈求吉祥好运,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改革开放以后,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在书法中以画入字(如作品《鹰》),提倡再兴板书艺术,板笔书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板笔书画开始走向世界,成为海外人士认识中华文化与艺术的一个新的载体。耿曰豪、姜国军、罗伟、于龙江、赵显东、王储、黄忠友等板书从业者已成功将板笔书画艺术推向了国际舞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