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谭卓+王黎洋
躺在公园长椅上打盹倚着行李箱在候车室酣睡;找个阴凉处,将小马扎、小板凳一拼就能躺下午休……生活中这些随处可见的画面让初到中国上海的德国摄影师哈格曼感到新奇。于是,从2002年起,他开始用镜头记录中国人在公共场所中各式各样的睡姿,现已拍摄700多张照片。街头睡、车站睡、田间睡,这些国人习以为常的景象,被哈格曼称为“中国睡”,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人怎么那么困”也成了热议的“国际话题”。记者在采访多位专家后发现,“中国睡”的背后原因不仅关乎传统习惯,还反映出如今国人睡眠不足、没地儿休息等健康问题。
“中国睡”背后的辛酸
在哈格曼的镜头下,中国人的睡姿千奇百怪,随便一个地方就能成为躺下的“床”。比如,一名男士躺在湖边的大石头上睡得正酣,旁人看了,真怕他一翻身就掉进水里;一名务工人员躺在马路牙子上,脑袋枕在手上就睡着了,来往车辆和行人的嘈杂也吵不到他……这些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席地而睡的人被哈格曼形象地称为“硬睡族”。
另一群相对注重睡眠舒适度的人被称为“软睡族”。比如,一位出租车司机在车中小憩,他将座椅放倒,把车窗摇下,躺下身,将腿伸向窗外,用手盖住眼睛,遮挡日光;一名大货车司机在车身下挂起一张吊床,悠然地睡在阴凉中。
第三类是“群睡族”,他们彼此依偎地挤在同一环境中入睡。比如,火车上,疲劳的乘客们头抵着肩,相互依靠,睡得东倒西歪;两个男孩坐在跷跷板的两端,身体前倾趴睡,由于体型相似,刚好保持平衡。
对于这些照片,很多媒体表达了惊讶,但也有批评的声音。有媒体认为,在公共场合睡觉有点不顾个人形象,显得没有礼仪,而在哈格曼看来,“中国睡”体现了中国人超强的适应力和平和的人生观,正是这些辛勤劳作的普通人才让中国的经济崛起。也有专家表示,哈格曼的拍摄对象多为上海外来务工人员,具有局限性,因此不能片面地说所有中国人都会不择时机和地点地睡觉。也有人从中看到了更多的无奈,“中国睡”背后不乏辛酸和眼泪,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中国人也许会选择更好的休息方式。
六个原因催生“中国睡”
生活中,人们对“中国睡”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很少有人思考背后的原因。专家认为,六个原因催生了“中国睡”。
午睡习惯
“看哈格曼的作品,很多都是中午拍的。”专家分析,国人讲究睡午觉的传统已有上千年,中午小憩利于养阳,让下午的精力更充沛。另外,国人注重吃好午餐,吃饱后自然容易犯困,而在西方国家,午餐通常是一天中吃得最少的一顿,也没午睡习惯。
身心疲惫
“早晨的公交上、午间的办公室里,都能见到大家补觉的身影。”专家表示,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很多人因此睡不好;再加上熬夜、加班常常打乱睡眠规律,很多人长期睡不够,因此身心疲惫,插空就想睡会儿。
不良习惯
专家说,很多坏习惯也会影响睡眠,让人白天犯困。比如,晚上忙应酬,胡吃海喝、抽烟喝酒;该睡觉时,煲电话粥、网上冲浪等。
环境催眠
专家表示,在封闭的车厢等单调环境中,大脑没有受到连续刺激,就会昏昏欲睡。和国外相比,国人待在单调环境中的时间更长,更易昏睡。就拿上班时间来说,有调查发现,中国上班族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最长,难免打瞌睡。
没地休息
专家说,公共场所缺乏休息空间,人们不得不呆哪儿睡哪儿。当下,多数公共场所在建设时没考虑休息功能,虽然有的设置了休息区,但设施数量远达不到需求。
不拘小节
专家提到,哈格曼的拍摄对象多是务工人员,他们处于生存期,不太重视是否体面,不拘小节,就算睡在路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专家表示,插空补觉利于机体自行修复,还能补充精力,但“中国睡”存在一些健康隐患,需要提醒:首先,受条件限制,“中国睡”往往睡姿不佳,长期如此可能损伤骨骼;席地而睡,容易受到风寒、湿气侵袭,轻则感冒,重则导致其他多种疾病;“中国睡”还易发生意外伤害,值得警惕。
睡眠质量是关键
应对“中国睡”,相关专家认为,两个思路最关键:一是在公共场所设立更多干净、舒适和人性化的休息区;二是改善个人生活方式,提高夜晚睡眠质量。
专家呼吁,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支持车站、公园等公共场所建设休息室,让缺觉的人体面地补充睡眠;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学校也应设立休息区,并提供午睡时间和空间。管理者应明白,小小的投入就能改善员工、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并长远受益;一些单位或公司官僚作风较重,大小会议不断,消耗了员工的大量精力,使其身心俱疲、频频瞌睡,不妨提高沟通效率,给员工“减负”;旅行本是一个放松、休息的过程,但很多旅行社为节约成本,安排了大量需要熬夜赶路的行程,使得旅客极易陷入疲惫状态,不得不在车上补觉。
想要提高睡眠质量,专家建议,首先,晚餐应减少应酬,偏清淡,忌过辣、油腻食物,也要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取,百合、银耳和黄花菜等食物有助眠作用,应适量多吃;其次,管理睡眠时间非常重要,晚上9时后最好看些能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的读物,别看紧张、催泪的影视作品,11时前上床睡觉;最后,调整心态,失眠者要在生活中学会放手,不要事事追求完美。前一晚没睡好,可在第二天午睡半小时补觉,不要趴着,平躺最好。如连续一周不明原因地失眠,建议就医。
睡得太多也要当心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漫长的一周工作终于过去了,周五的晚上,为了奖励自己,早早就上床睡觉了,顺便打算第二天再赖一赖床。不过,当你第二天中午(或者下午)醒来后,头脑却清醒不起来,甚至会有些头疼。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睡得太少会不舒服,那补觉怎么也会这么难受呢?
睡眠过度的感觉和宿醉非常相似,因此科学家们也把它称为睡醉。不过与酒精造成的神经损伤所引起的不适不同,睡醉则是因为打乱了大脑中控制身体日常周期的生物钟。
睡眠过度可不仅仅会让你错过周六的早餐,如果经常这样做,还有一定的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症的风险。据研究估计,慢性睡眠过度正影响着全球4%的人口,而引起过度睡眠的原因可不只是人们想要周末补觉——受到其影响的人们通常都是工作时间特殊、睡眠环境不舒适或是有睡眠障碍的人群。
对那些需要上早班或是倒夜班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存在补觉过度的问题。医生建议使用遮光窗帘和人工光源来帮助身体建立正确节律,而不要依赖安眠药。
另外,人在睡眠中,身体会在深睡期和快速动眼期(即浅睡期)之间切换,而肌肉、骨骼和其他组织的修复只会在深睡期进行。因此,如果床或卧室环境不够舒适,例如屋里太热或太冷、床上太乱导致空间不足,或是床上疙疙瘩瘩躺着不舒服,这时身体就会更多地处于浅睡期。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人们自然会想着多睡一会儿。
如果在睡眠环境良好的情况下还是无法缩短睡眠时间,可能就要去看医生了,因为这可能是发作性嗜睡症的表现,这种病会导致身体无法调节疲劳感因而睡得更多,更严重的还可能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对睡眠质量也有很大影响。
睡眠惰性不容忽视
相比于睡醉,睡眠惰性更为常见,也更容易发生。
上班族更易有睡眠惰性
早上起床后感觉迷迷瞪瞪,睡得正香时被突然叫醒,这时候的反应会很迟钝,这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体验,在心理学家看来,这其实是睡眠惰性。睡眠惰性又称睡眠惯性,是指从睡眠中醒来后出现的暂时性昏昏沉沉、不够清醒的状态。在这种似醒非醒的状态下,人的警觉性降低,意识清晰度不高,注意力还没有完全集中起来,人的感觉、记忆、思维均未达到被充分调动的状态。现在很多上班族,晚上常熬夜,加上早上多半由闹钟叫醒,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明显的睡眠惰性。
睡眠8小时后醒来的人,表现并不一定好于那些24个小时都没有睡觉的人。因为睡眠惰性不仅与睡眠时间有关,还与睡眠深度、昼夜节律有关。如果觉醒前的睡眠较浅,那么醒后睡眠惰性一般较轻。相反,如果将一个人从深度睡眠中叫醒,那他的睡眠惰性就会更严重一些。如果睡眠时间充分,那么醒后睡眠惰性一般较短暂。另外,夜晚被叫醒后的睡眠惰性,要重于白天睡眠后被叫醒的状态。
特殊职业需注意
睡眠惰性在刚刚睡醒后表现得最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状态会逐渐减轻。这些小事看似无足轻重,但对一些特殊职业者来说,则暗藏着很大的危险。如值班的急诊医生或护士、长途车的轮班司机、待班的消防员和一线战士等都是需要立刻由睡眠中清醒过来并转换到工作状态的特殊人群。如果转换不充分而出现睡眠惰性的话,则会带来安全隐患。若存在睡眠惰性,可尝试通过以下方法来缓解。
起床前,可以闭目小睡几分钟或醒后稍坐一会再起身。起床后可增强外部环境刺激,包括增加环境中的光线。有研究显示,亮光对减少睡眠惰性有明显的作用。起床后打开电视广播,也能让精神为之一振。环境中的声音对减少睡眠惰性也有一定的作用。
让肢体较多地活动起来,也可以增加对大脑的信息刺激,从而降低睡眠惰性。有些人喜欢清晨洗澡,这样也可以降低睡眠惰性。
午休时间控制在一刻钟左右为宜,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因为睡眠惰性不仅见于早晨,午睡时间过长,也会出现虽然醒了但反应还有些迟钝的感觉。
可以适量饮用一些兴奋性的饮料,如咖啡、茶水等。经研究证实,这些都对减少睡眠惰性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