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蓉城“慢”话 暖巷温情

时间:2024-05-17

郝丽霞

成都的“慢”,广为人知。它的“慢”代表了成都城市的精髓,像一只时空匣子矗立在那里。当中不少代表这座城市“慢生活”的小巷,它们是成都悠闲、温润气质的剪影,也是文艺青年们的最爱。这些处于城中腹地的宁静小巷,可以为人们暂时屏蔽喧闹,让你在适当的时候驻足片刻,发发呆。本期专栏,我们欲借艺术名家的独特视角,细品其中深韵。

肖全,摄影艺术家

长期在深圳等地拍片子的肖全,最近这两年才回成都住。这儿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他的某些胃口,他普通话里夹杂的口音都属于这里。他习惯冬天看不到太阳,他理解成都人通过打麻将之类的活动轻而易举获得精神快感的行为,但他知道自己还是有些不同的。他不太在意四川人津津乐道的成都式幸福,他在意在成都一睁开眼就能看到很多唐代或者更早期的东西,他感觉成都是被这些传统文化支撑着。以摄影名扬江湖的肖全其实是个“望气的人”,成都更是激发了他这一特质的精神故乡。

推荐去处:一针一线一生

★针线织就的出彩人生

一针一线可谓是宽巷子里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精美的门头、梧桐树投下斑驳的影子,院里树上挂着一对画眉,屋檐下的老茶馆,一只猫懒懒地盘在脚下打盹……这些独一无二的“成都语汇”,深深吸引着往来的人们,随意走进一家院落,宅中有园,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中国式的院落,犹如迷宫一般。

在成都宽窄巷的宽巷子里,有一个叫“一针一线锦华馆”的地方。那是个中国传统刺绣典藏馆,里面主要是羌绣、藏绣、蜀绣。还未进门,就被门两边的巨幅刺绣所吸引。对称着的,装饰性很强,颜色很鲜艳。进去之后更是别有洞天,一处处特点各异的刺绣出现在眼前。它们的最大特点是装饰性和实用性。刺绣沙发靠垫、枕头、床上用品,刺绣的背包、钱包、手提包,刺绣的围巾、旗袍、鞋子,刺绣的灯罩……

整个馆的家具基本上都是古色古香的,配以这些传统的刺绣,谁看了不心动?谁看了不被民间艺术的魅力所感染?一针一线锦华馆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精致、无可挑剔的,纯手工的刺绣让传统文化熠熠生辉。虽说是来自民间绣娘之手,却以其绝妙的创意和巧夺天工的绣工使刺绣走进生活的角角落落。刺绣被装裱起来挂在墙上,被做成桌布铺在桌子上,刺绣被做成项链挂在脖子上……即便是整个房间的所有摆设和装饰都跟刺绣有关,也绝无一点累赘和繁琐的感觉。刺绣在这里除了本有的宁静和温暖外,又添了典雅和高贵。

漫步长廊,慢慢会看到6个字:“一针一线一生”。莫名的感动在心里。尘世的浮华与纷扰,心灵的疲惫和纠结,在看到那6个字的一刹那就都放空了。一针一线、一块田、两双手,共度一生,足以。

一针一线锦华馆中间部分有一个露台,摆放着不少桌椅,每一把椅子上都有一个绣花靠垫。有一些人坐在那里品茶,阳光照在他们身上,照在桌子上、椅子上,照在绣花靠垫上,坐在那里,品一杯香茗,享受午后阳光的轻抚。轻捏银针,专注地绣一朵荷花。旁边是一个手工编织的针线筐,里面全是花花绿绿的绣花线……

翟永明,诗人

诗人的生活总是围绕“写作”展开的。翟永明很早就明确自己想过的是“能够有由自己支配的生活,能安心写作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写作《女人》的时候,生活是她挣脱的对象,后来她很快意识到,“写作像一个缸子,得有水倒出来,加进去,保持水是活的”,于是有了“白夜酒吧”,有了写作与生活的“搭桥者”。

翟永明说,“人生可能就是不断摆脱不想要的、退回安静生活的过程。”前半句像在讲她的从前,后半句是现在。然而“稳定、安详的生活对写作有利,却没办法控制”,这大概可以解释她为什么越来越愿意留在成都,她说,“成都是你无论从哪儿出发,最终都会返回到这儿来的温柔乡。”

推荐去处:白夜酒吧

★借酒精和艺术“沾点亲”

白夜酒吧,成都文化沙龙。1998年5月8日在成都玉林西路落户。酒吧的主人是文化界人士,所以这里是作家、艺术家、媒体从业人员、文学艺术爱好者的大家庭。这里有心意相通的朋友,也有节日热闹的聚会,还有隔三岔五的文化活动。白夜借酒精和文学艺术,把人们最自然、最真实的一面完全地释放出来。

老白夜在玉林西路85号,最早由著名建筑师刘家琨设计,是成都市最早的书吧。10年来,白夜在这里举行过许多跨领域的文化活动,并日渐成为成都酒吧的文化地标之一。它见证了成都玉林这个大社区的兴衰,并将继续见证下去。新白夜在最具成都特点的窄巷子32号,2008年8月5日正式开业。这是一个老院落,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四柱三山式西洋门头。院内有一堵清代建渣夯垛老墙,其中夹杂汉代残瓦。东西两厢房部分保留原门窗。院中有2棵枇杷树及一枯树,2棵年代久远的老桉树遮天蔽日,将白夜笼罩在绿阴之中。

酒吧内堂中有著名艺术家何多苓的素描和帅进滇的装置作品《云》;酒吧内堂正中是艺术家何毓中设计的吧台,为酒吧添色不少。

1994年,玉林还是几条街外加望得到绿色的田野,没有人想得到它很快会成为一个繁荣、新兴、开放和享乐的街区。“白夜”和距此不远的“小酒馆”是最先在玉林西路扎根下来的小酒吧。随着玉林西路的规划改变的是,这里不久又变成了服装一条街,个性小店成了玉林美女们的最爱,于是,许多美院毕业生以这里为据点,设计些千奇百怪的服装、首饰、灯具或手工艺品。生意或门庭若市,或门可罗雀,视其品位价格而定。阳光灿烂的下午,各个酒吧都拉起窗帘,没有人在酒吧里写作,但美女在玻璃窗前埋头读书的造型却也是玉林独有的。

白夜前面是一个扇面路口,路的右边是一条窄街。在2002年之前,1994年之后,它是麻辣烫一条街。2002年之后,白夜所在的辖区芳草街办事处,将玉林西路规划成了服装一条街,小区也开始走优雅高端路线。麻辣烫这种直接导致小区环境脏、乱、差的形式,自然是首先清除的对象。

玉林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小区,许多成都作家在描述都市生活中,都会写到这个小区。甚至在一个售房广告上,也能看到房主充满文艺腔调的推荐。酒、咖啡、美女、文学、艺术,这些关键词,都变成了广告词,成了玉林的商用语。

成都很像巴黎,尤其是玉林。当然,这说的是一个城市的气质、生活形态、幸福指标和个人自由度。这一点与一个城市的大小、穷富、在历史地位上的轻重、咖啡的火候和香水的纯正度无关。成都是一个不思大变、小康既富、全民享乐的城市,生活节奏缓慢,物质和精神供应丰沛,气候和阶级关系含混暧昧,富人能够在“皇城老妈”吃火锅,穷人则可以在街边苍蝇馆吃小火锅(有时富人也爱去);有钱可以去“太平洋百货”买名牌,买了也无人问起,没钱可以去染房街买假货,搭配好了照样有人喝彩。

刘家琨,建筑设计师

在成都,从之前的白夜酒吧、鹿野苑和建川博物馆,到现在的蓝顶美术馆、成都当代美术馆、西村大院,很多成都的文化地标性建筑都出自刘家琨之手。刘氏建筑低调得像要隐身在成都的生活和自然中,也高调得像个梦境。田野和城市、精神和生活,一些悖论,总能在刘家琨手中自然地体现。

一直忙于设计的刘家琨提起自己的生活,就用一个“惨”字形容。大多数时间他都在工作,虽然知道“工作就是为了生活”,但相比之下,生活的确不怎么用心。一桌子好吃的,他吃过就忘了。所谓的旅行,也都是不同形式的出差、开会的“专门旅行”。

推荐去处:崇德里

★川西老院慢生活

俗话说“少不入川,老不出川”,可见这座号称天府之国的城市是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最近,成都又多了一条值得寻味的川西老院,那就是崇德里。

在成都,梧桐掩映的镋钯街,向来是文青的集散所,新开不久的“崇德故里”则成为这里的新亮点,不大的空间分成三个部分:茶室、餐厅、主题酒店,整体更像一个生活体验馆。之前略显拥挤的平房区域被设计师重新划分,露出建筑原本的结构,强硬的钢架、规整空旷的墙面、清一色的白,加上恰到好处的光影效果,让这个空间变得更加纯粹、通透,而店内的“王牌”——乍看普通却件件出自名家之手,来自北欧等地的家具及家居饰品一下就被突显出来,成了主角。这里的所有家具都仿佛浑然天成,无耀眼夺人的气场,无“新”的锐气,这些宝贝既是用具,也懒散售卖。

谈茶、吃过、驻下

崇德里离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春熙路非常近,里面一共有4栋楼,分别由1号院、3号院、5号院及一幢老旧教工宿舍(4号楼)组成。目前一共只有3家店,分别是私房菜馆“吃过”、茶文化馆“谈茶”和小型精品酒店“驻下”。

崇德里可以说是现在成都文艺达人的聚集地。这里著名的首先就是吃,“吃过”私房菜重不在吃,而是在用餐环境和食客交流上。“吃过”在这里的3号院,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环境氛围非常不错,无论是装潢还是餐具,都是很有来头的。厨具来自意大利品牌Alessi,由英国著名设计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家具来自丹麦,房屋设计都很有工业感。另外,这里不提供菜单,每个人菜品都是一样的,餐标200元/人,只有36个餐位,每个季节会有不同的菜品提供但餐标是不变的。这里没有菜单却有酒单,老板鼓励大家在这里开怀畅饮。

从菜品上来看,“吃过”做的几乎都是家常菜,即平常人家过日子里,每天都会做的菜。坐在老宅子里,用精美而简洁的餐具用餐,吃的是最熟悉不过的味道,身旁围坐的是乡音萦绕的朋友,这也许就是记忆中的家常味道了。

3号院旁边就是1号院,1号院其实就是一栋灰色小砖砌成的砖楼,外墙看上去很旧,老房子的气息扑面而来,但一走近里面就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主打黑、白、灰三色,简洁的设计、流畅的线条、柔和的灯光,非常具有现代的风格。前面也说到了整个建筑除了保留原有的老宅面貌以外,室内设计上更像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风格,走的是简洁、时尚的风格。另外,这里的茶具都是非常简单的款式,茶具设计得很有老成都的风味,纯白色的茶杯、铜制的茶壶。茶具都是找人专门定做的。虽不是什么名贵之物,但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在这里的5号院4号楼,有一家名为“驻下”的酒店,这家酒店北接大慈寺,西望水井坊,传统市井氛围浓郁,是一家精品设计酒店。4号楼在以前是一栋教职工宿舍楼,这栋楼深得主人王亥喜爱,这种老旧的宿舍,在成都几乎都灭绝了。酒店也被王亥称为家舍,一共只有12间房,王亥将自己家也搬到酒店楼上去,和这12家房客一起,是一种家庭式的关系。

崇德里给人最深的一个印象就是“乡情”。这也是设计师不停重复的一个点。时光荏苒,崇德里既是旁观者又是见证者。岁月悄然爬上了它的枝头,但是又抵挡不住它的新生。不妨将脚步放慢,留一点时间,在这里懒散生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