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极夜大迁徙

时间:2024-05-17

Lucorta92

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往往是神秘的化身。数之不尽的动物昼伏夜出,在夜色中穿行,而唯有这一轮明月能赋予它们微弱的光明。因此,月亮也在诸多神秘生物传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譬如满月变身的狼人、信奉月神的暗夜精灵,以及代表月亮消灭你的美少女战士月野兔。

在大自然中,的确存在着一大类生物,它们可以接受月亮的指引来完成迁徙。来自苏格兰海洋科学协会的金·拉斯特及其团队发现,在北极圈进入极夜时,生活在北冰洋中的浮游动物的垂直迁徙活动会受到月亮的影响。

浮游动物的垂直迁徙

浮游动物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中流砥柱。拉斯特说:“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小型动物,它们位于食物链的底层。一部分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同时又是另一部分肉食性浮游动物的食物。如果没有了浮游动物,海洋中的生命形式将非常少,可能就只剩下细菌和藻类了。”

中国人年年有春运,浮游动物们则每天有垂直迁徙。这是一类全球性的普遍行为:它们往往在白天时向深海方向移动,而在夜晚重新回到近海面处——这或许是这个星球上每天规模最大的迁徙活动了。

它们为什么要进行迁徙呢?“原因其实非常的简单,它们远离阳光是为了躲避捕食者。小如肉食性浮游动物,大如鲸类等生物都在阳光下捕食。因此,当太阳升起时,浮游动物就开始向大洋深处移动,来躲避这些捕猎者。”拉斯特说,“我们的疑问在于,如果没有日夜交替,那又将是怎样的情况呢?”每年,北极圈内大约有6个月的时间,太阳都处在地平线以下——这就是极夜现象。在极夜环境下,太阳的指引不复存在,这些声势浩大的浮游动物迁徙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拉斯特和同事从各国研究机构收集到了累积超过5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北冰洋的各个位置,声学设备被固定在特定位置,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原理,水中的浮游动物能影响声波的反射状况,因此被用来研究浮游动物的活动。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监测的MVBS(Mean Volume Backscatter,平均体积后向散射量)数据中,拉斯特发现了令人震撼的细节。

借月色出击的极夜“狼人”

在每年10月初至12月初之间,北极的太阳光逐渐减弱至完全不可见。在这一阶段中,浮游动物们每天的垂直迁徙依然保持着传统的节奏:白天下沉,夜间上升。这种迁徙随着夜间时间的增长而规模渐小,到12月初几近消失。直到次年1月阳光重新照入北极圈时,日间的垂直迁徙才逐渐回归。

研究者发现,12月初至1月初,浮游动物兴师动众的迁徙似乎陷入停滞。在没有太阳指引的极夜,这似乎是合乎情理的事。然而,在细细分析这段时间的数据之后,拉斯特看到了一种与日间垂直迁移截然相反的现象。

随着每天月亮浮出海平面以上,夜间浮游动物们会向下迁徙;而在原本的中午时间,月亮沉于地平线上,它们又会重新上浮。换言之,月亮成了号令北冰洋区庞大迁徙的新“太阳”,明月当空之时,也成了新的“正午”。每到满月高挂时,浮游动物们会以一个巨大的规模,集体向深海处迁徙:每个月大约有6天的时间,浮游动物们在深海处(38~58米深)的活动比较多,而在浅海处(18米深)比较少,这一规律恰巧与月圆时间相吻合。

这一发现令拉斯特感到激动万分:“这真是一个全新的发现,或许没有人能够想到,浮游动物的运动会和月亮的起落周期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在月亮控制下的垂直迁徙周期是24.8小时,而非24小时。”

“应该从来都没有人想到过,浮游动物的迁徙居然会和月亮的周期产生关联。我们猜测,这是因为海洋中存在‘狼人——一些猎食者会趁着满月月光的照耀,开始主动出击,在浅海处寻觅食物,而因此浮游动物也对应地进行迁徙躲避。”拉斯特说,“这一猜测是有理论基础的,因为我们发现这些生物确实可以感应到月光,借以看清周围的环境。借着月光‘海中狼人们可以借机大开杀戒,而浮游动物则会退避三舍。”

随月迁徙的生态意义

除了躲避天敌之外,浮游动物的迁徙还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浮游动物的迁徙有助于把海洋表面的二氧化碳携带到海洋深处,这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鉴于在极夜环境下,没有光合作用也就没有藻类,浮游动物可能是彼此为食,而碳循环就借助于它们的排泄物来完成。此外,它们迁徙的目的还可能包括降低消耗——在深层的寒冷环境里,呼吸作用和代谢活动都会随之减弱。”

在茫茫的北冰洋中,还存在着更多的秘密等待探寻。拉斯特对所有科学人说:“我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浮游动物垂直迁徙的具体效应是什么,比如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和结果。我们还需要了解迁徙过程中的具体物种的情况,因为声学仪器只能告诉我们全体浮游动物的大致动态是什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