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追踪札赉诺尔人

时间:2024-05-17

司长河

札赉诺尔是滨洲线上的一个小站,东距海拉尔市168km,西距满州里市29km。北、东、南为呼伦贝尔高原环抱,西临高尔真山丘陵,南濒达赉湖浩渺碧波,北有海拉尔河蜿蜒清流。这也正是蒙古语札赉(低地)、诺尔(湖沼)这一名称的由来。

从1927年开始,中外考古学家就到这里来进行考古发掘。1933年,考古学家顾振权找到一个人头骨,1939年,日本远藤隆次将这一人头骨定名为“札赉诺尔人”。1943年,日本嘉纳金小郎发现第二号人头骨。1944年,裴文中和远藤隆次又发现第三号人头骨。这3个人头骨现在收藏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里。他们眉弓粗壮、颧骨突出,门齿呈铲状,内侧成弧形,是原始黄种人的特征。

时间一晃过了30年,由于札赉诺尔大型露天煤矿的开掘,从1973年始,又先后发现了札赉诺尔人头骨12个,还有完整的猛犸象骨架等。正是怀着对这一遗址的向往之心,笔者到这洼沼地里再访古人。

新发现的打制石器地点

从札赉诺尔矿务局往北爬上蘑菇山顶,山上地面散布着大量的安山岩石块。向下挖约33 cm深,就可以找到许多有明显打击痕迹的大石片,这肯定是打击石器。绝大多数为刮削器,个别的为砍砸器和尖状器。矿务局的王正一老先生说,这地点是他和汪字平等同志在1980年发现的。

从山上回头下望尘寰处,整个矿区和居民区都俯伏山下。遥想一两万年前,这山下是一片泽国,达赉湖的浩渺碧波可能一直扩展到此。札赉诺尔人的祖先就生活在这湖边的小山坡上。后来湖水下降,他们才下到低地,创造了包括细石器和陶片在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

在面积1035km2的东露天煤矿,盛产褐煤,已有80年的开发史。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同志,在煤矿北侧地下12.9m的地方,也就是在发现札赉诺尔人第四、五、六号的第四层,发现了箭头、圆头刮削器、石叶、石片、石核、猛犸、野牛、马、鹿、羚羊等化石。在这一层的上下都采到了木质标本。经测定,上面为6 000多年,下面为11460+230年。因此,估计札赉诺尔人距今应为1万年左右,正在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的交界处。

达赉湖北岸和沙子山等地的细石器,几乎俯拾即是。包括石镞、刮削器、石叶、石片、石核等等。这说明札赉诺尔人已经能够熟练地用打制技术和压制技术,制作各种形状和用途的细石器了。

札赉诺尔人还擅长镶嵌技术,能够将精制的石片嵌入骨柄中,制成带骨柄的刀或锯。这是一种复合工具,适于剥刮兽皮、切割肉类和植物根茎。还有磨得很光的骨锥,用来缝皮革制的衣服和帐篷。

陶片为夹沙粗陶,呈灰褐色,多素面,有绳纹和拍印小方格纹。陶器的发明可能和出土的用桦树皮编制的器皿有关。为了盛水,先在器皿上涂上泥土,经过日晒火烤变硬,就成了最古老的陶器。

从以上这类遗物来看,札赉诺尔人过的主要是渔猎生活。

历史时期的民族迁徙

国内外很多专家过去认为细石器文化起源于贝加尔湖边,由于天气变冷而向南传播。这种说法令人怀疑。

一方面,过去在北方沙漠草原地带发现的细石器,大多分布地表,没法确定时代。现在,在华北虎头梁、沙苑、下川等地,以及札赉诺尔露天煤矿发现的遗存非常丰富,且有地层证据,说明它有从南往北传播的趋势。

另一方面,根据人类学发现:两万年前,西伯利亚还没有人类踪迹。人类起源于南方,那儿天气温暖,食物丰富。只有在掌握人工取火和缝制衣服很久以后,人类才会逐渐向严寒地带迁徙。札赉诺尔可能是人类迁徙的中转站。古人类从华北来到这里,有些人北往西伯利亚,西往蒙古,东往朝鲜、日本;再往东,横过白令海峡(一万年前是冰原),进入美洲,创造了古老的印第安文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