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进藏地探奇俗

时间:2024-05-17

龙 泉

居住在偏远、高寒的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不仅有抗高寒、严酷自然条件的超常力,而且这个民族有着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与宗教的渗透融合,显示出独有的文化魅力。那些极具民族特征和宗教色彩的文化现象,深深植根于每一个藏人的脑海,成为这个民族内心深层智慧和善良的表征,令人惊异而敬服!

最神圣坚执的长头等身礼

笔者去青海湖采访时,在湖边公路上遇到一位从西藏洛隆县来的信徒丹增,他三步一扑倒地沿青海湖边的公路磕长头,已经磕了近一个月。除了一个包袱和一个破茶杯外,他一无所有,衣服磨得破烂不堪,手掌和膝盖上血迹斑斑,沿途完全靠化缘裹腹。他告诉笔者,是佛喻示他来朝拜青海圣湖的,再这样磕半个月,他就可以完成环湖朝拜的大愿了,那时他将功德无量,说时他眼睛里充满了幸福和澄澈。

藏传佛教信徒的这种敬仰主佛和宗教胜迹的神圣礼仪叫等身礼,它表达的是一种崇高的仰敬情感,是伴随宗教的圣化而形成的,纯粹而虔诚。

如此五体投地地叩拜是藏传佛教信徒的大礼,是对佛最恭敬的礼仪。这种叩拜,一般是双手合掌,高高举起,依次碰触额头、口唇和心部各一次,同时各跨前一步,然后双膝跪地,全身向前扑展在地,用额头触地,默念祷语和“六字真言”,进行虔诚祈祷。这里,合掌是代表领受佛的旨意,触额、触口和触心,代表身、语、意均与佛相融通,合为一体。虔诚的信徒在一生的修行中,至少要磕10万次长头。

行这种叩拜重礼的地方,主要是在寺院、神山和圣湖所在地。许下大愿的信徒,一般是在寺院的重殿或寺院的中轴线处五体投地,反复起俯,行此大礼。地板上那被手膝磨出的一个个坑窝,还有路上那些被额头汗渍沁得油亮油亮的石头,就是无数极至虔诚的信徒成千上万次起俯行礼的见证。一次,在拉卜楞寺院区,笔者见到几位老人和妇女在主干道上磕长头,2h后再次路过这里时,发现他们还在起身伏倒一丝不苟地磕长头,他们汗流浃背,已精疲力尽,但仍在坚持,令笔者十分震撼!

围着寺院、神山或圣湖磕长头,是以行等身礼的方式,即以等身的距离向前挪动着磕。每倒地磕一次,用手指尖在前面的地上划一个印记,然后起身迈步到划痕处,以同样的方式行下一个等身礼,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去,往往要扑倒几千上万次才能完成一个大愿,时间花费数日、数周,甚至数月不等。

还有更惊人也更虔诚的磕法,也是向前移动,但每次不是一个长的等身,而是身体的一个等宽,移动的距离更小,起卧的次数更多,花的时间更长。这种叩礼因需更大的意志力,便更能积聚功德,显得更虔诚、更受人尊敬。

藏传佛教的虔诚叩礼,也是藏传佛教密宗行者入密修习“三密加持”的方法之一,磕头必不可少10万次。这一则有健身的智慧和道理在里面,另一方面可让人清心寡欲、超越自我,达到更忘我的境界。

永不懈怠的转经功课

转经,是藏族信众另一种更常见的功课,渗透进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种随处可见的现象,散发着虔诚于宗教信仰的温馨气息。

凡是去过藏区的人都知道,无论走到卫藏,还是安多、康区,随处都可以看到虔诚转经的人群,在寺院,在玛尼石堆,在佛塔,在经幡地,在神山,在圣湖……他们手摇黄亮亮的小经轮,步履匆匆,一脸虔诚和郑重其事,没有丝毫的懈怠。遇到节庆和大的佛事活动,就更是声势浩大,人山人海,蔚为壮观。

大乘教义喻示:信徒若通读某部佛教经典多遍,即可免除罪愆,获得超度。所以除了日课诵经而外,信众们还要借助外力转经,追求祈祷的更大效力。

藏区群众的转经,有多种形式。手摇嘛呢小经轮,是最常见、简便易行的转经形式。手经轮小巧精致,可随身携带,永转不息。在藏区,几乎每个人,都是在嘛呢经轮的不停旋转中走完一生的。在嘛呢经轮的转动中呱呱出生,在嘛呢经轮的转动中度过人生的每一天,在嘛呢经轮的转动中安详地死去。

另一种转经的方式,是转嘛呢大经桶。这种经桶安装在寺院四周的转经长廊里,数十成百甚至近千地整齐排列着,一路走过,顺手一拨,一溜经桶便咕噜噜地转起来。经桶外皮上雕有“六字真言”字符,桶内装着多部经卷。按藏传佛教的教义,凡转动嘛呢经桶一次,就等于把里面所有经卷通读了一遍。如甘南拉卜楞寺有上千个经桶的宏大转经长廊,一年四季人流涌动1各寺院往往还会有几个更巨大的经桶,这种经桶里面装的经卷和符咒更多,数人合力转动这样的大经桶,积聚的功德更多。

围着寺院或者神山、圣湖转“廓拉”,则是更庄严神圣的转经形式。如西藏的冈仁布齐、雅拉香布、念青唐古拉,云南与西藏交界处的梅里雪山,安多的阿尼玛卿山以及青海湖、纳木措和拉摩南措……都是藏区最著名的神山和圣湖,每年有很多来自各地的信众,不辞辛苦围着它们转“廓拉”,一转就是数日、数周甚至数月。不少极至虔诚的信徒,甚至以磕着等身长头重礼表达对神山圣湖的崇拜。

转嘛呢堆,也是一种神圣的转经方式。用刻了经文和“六字真言”等符咒的石头堆成的嘛呢堆,是一种神圣的象征物,在藏区随处可见。藏传佛教信徒们,每见嘛呢堆都会虔诚地丢放上一颗或大或小的石头,表示念诵了一遍嘛呢堆上所有的经文和咒语,积聚了不少功德。日久天长,一些嘛呢堆收纳无数信众的祈祷,变成了高墙和小山,成为更有法力的图腾,备受敬仰。如青海玉树的嘉那经石城、泽库和日石经墙,西藏的昌都嘛呢石山、阿里古格嘛呢墙,四川的壤塘邦托寺石经等等,都是在全藏区最著名的嘛呢堆圣迹。此外,藏区有的地方还有借风力和水力转特制经轮的,一般在溪流上或是山口处。这种经轮可以日夜不停地旋转,表示佛的法力永生不息。

藏人身体力行的转经,是与佛最好的心灵沟通,这种半现实半幻想的精神活动,也是对人意志力的考验和严格训练,并且极有利于健身,这就是藏族人转经永不懈怠的原因。

传统而时尚的浪山“乐活”

在藏区的许多节日里,最有人气、最让僧俗人等感到轻松愉快和惬意的节日,就是各种浪山节。

其实去藏区,你会发现藏传佛教比印度本土佛教和汉传佛教要开明得多,譬如藏僧可以食肉,可以经商,有的教派还允许僧人娶妻生子,现在很多寺院普遍允许僧人使用手机、DVD、MP3等现代化时尚用品,允许看电视里的各种节目……这种更人性化、更尊重实际的做法,是藏传佛教的进步和智慧所在。此外,藏区各种形式的浪山休闲节日,同样开明甚至有点时尚的是意在让僧俗人众们在苦读经书、日日忙碌之后,有一段轻松时光。

浪山休闲的节日,在藏区各地叫法不一,但内容大同小异,譬如有望果节、雪顿节、沐浴节,香浪节、采花节、转山会等等。

望果节是藏南的休闲节日,内容是巡游田野、祈福庆丰收,主要在农区流

行。望果节没有固定日期,约在每年7月青稞和小麦成熟季节举行。这时,人们穿上盛装,带上美酒,举着佛像和旗幡,背着经书,在喇嘛的引导下,排成长队在田野里游行,祈谢神佛,并乘此野餐、赛歌赛舞休闲玩乐一通,直到篝火狂欢夜晚。据史籍记载,它起源于公元一二世纪时的苯教时期。

雪顿节,意思是“酸奶宴会”节日,一般藏历七月初一在拉萨举办,源于17世纪前僧人夏安居时受供酸奶的宗教活动,迄今已有3口。多年,后经五世达赖倡扬,加演藏戏,逐渐形成群众性的娱乐休闲活动。现在,每逢雪顿节日,拉萨居民便扶老携幼,带上野餐用具和食品,到罗布林卡举办地来看戏休闲,和朋友聚会喝酒、跳舞唱歌。

西藏的沐浴节,在藏历7月上旬,民间传说观世音菩萨派仙女洒圣水拯救瘟疫中的百姓而来。据藏族历算书记载,这时澄水星出现,河里的水变成了甘露,入水沐浴,可除疾病和罪孽。至今,民间家家户户都在这一周去河里洗澡,趁此到野外聚会游玩,唱歌跳舞,欢度休闲时光。

甘南的香浪节,源于每年盛夏僧人外出采薪野外露宿游玩的习俗,后演变成僧俗共同的郊游休闲活动。每年农历6月,是甘南天蓝草青的最好季节,藏族群众便带上帐篷、食品和美酒,合家联户外出,在附近山上和溪流旁边吉祥的地方安营扎寨,放松疲劳的身心,过十天半月野游和射箭赛马、歌舞联谊的休闲时光,城里也几乎是满城空巷。

每年农历五月五的采花节,在甘肃的“西双版纳”博峪藏区。这一天,以日出前抢泉水开始(据说可消灾灭疾),日出后姑娘们穿着漂亮衣服,由哥哥弟弟们相陪,唱着山歌上山采花,装扮自己。傍晚,在山上升起篝火,男男女女尽情跳舞唱歌,欢闹到天亮,然后他们才又戴着花环,唱着歌下山。然后全村人围圈儿跳“罗罗舞”,庆贺和共享女儿们的快乐,并祈祷吉祥。

四川康定的转山会,是每年春暖花开播种结束后趁闲举办的,和甘南的香浪节相似,人们纷纷乘车骑马,赶到跑马山麓和折多河畔转山拜佛,野游踏青,祈祷人畜安康,五谷丰登。

惜生和天葬里的大智慧

藏民族有着古老悠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渊源,这种源流的根就是祖传的善良和宗教的慈悲精神,它体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

藏族人生活中有很多禁忌是很有益的,如不伤害和食用野生动物,不食用各种家禽和鱼类,不挖渠引泉,不乱砍树木,不在神山圣湖打猎捕鱼,不宰食奶牛、耕牛和放生的牲畜等等。这与藏民族沿袭古苯波教万物有灵论,崇拜山石河流、花草树木、动物虫鸟有关,体现了藏文化中尊重自然和爱护环境的可贵思想。

去可可西里采访时,笔者曾遇到过一位叫才让的藏族壮汉。我们在路过一条小溪时,才让把水边草丛里的一条死的小鱼恭敬地捧在手心,口中念着“六字真言”祷语重新放入溪流的水中。看到笔者不解的表情后,他说:“鱼死了灵魂还在,应该把它放还自然,让它在河流中超度再生。”藏族人也从来不捕鱼不吃鱼,在青海湖偷捕湟鱼、在可可西里盗猎藏羚羊和在隆宝湖偷拣黑颈鹤鸟蛋的人,没有一个是藏族人。藏族人的善良和惜生就是这样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核心是轮回生命观。

甘南拉卜楞寺有个毛兰姆节,也就是传昭大法会,其宗教活动中有一项是放生,或叫“活祭”。也就是将事先备好的一些贡献最大的马、牛和羊只,洒上寺院的净水,系上五色布条和丝线,放出大门,任其自由地游荡于草原山间。这些放生的牲畜,被称之为“央”,在僧俗人等的眼里是神物,人们不去骑乘使用,更不会加害于它们,而是对其格外的亲近和尊敬。据说,这表示佛门广大和众生景仰之意,是佛教倡扬慈悲为怀的象征善举。类似的放生活动,也遍行其他藏区。

藏族的天葬,更能体现其生死观和轮回意识,而且它是环保的。藏族人认为,生活在青藏高原深山的鹫鸟是佛陀的使者,是专门载负死者灵魂去天堂的神鸟。死者的骨肉全部让鹫鸟吃掉,类似“舍身饲虎”之善举,灵魂附着鹰翅升至天堂,可顺利转生来世。这种达观的、带着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生死观,非常浪漫。而且,天葬不像土葬那样麻烦,占有土地,耗用木材,浪费资源。天葬是不允许外人参观的,但笔者在藏族朋友的引领下,去过黄河源头扎陵湖畔的一个天葬场和康区著名的巴塘天葬台,给笔者的感觉只有两个字:神圣!

藏传佛教教义和藏地风俗中的惜生和尊重自然的意识,与这个民族古老祖先的万物有灵信仰一脉相承,这就是智慧和文化的穿透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