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初中科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4-05-17

董剑雨

(嵊州市石璜镇中学,浙江 嵊州 312400)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查,有近 2/3的学生认为:压力最大、课业负担最重的学科是“科学”。众所周知,过重的压力和课业负担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不利于本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养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在当前新课改过程中,与“通过课程改革,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宗旨相违背。本人在近几年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些调查与分析、实验与探索。下面就科学学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 科学学科过重课业负担的成因分析

1.1 教材因素

目前科学教材有几个版本,它们都具有下列特点:①综合性强,联系广泛;②以观察、实验、图标与思考的形式来替代文字陈述;③教材给学生和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④教材强化了“自主”、“探究”和“合作”的理念。这些特点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但对于目前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和负担,特别是“科学探究”、“思考与讨论”等留有空间的发挥受客观的教学条件和主观意识的限制,不能很好地使学生做到“做中学”、“亲身体会”。许多问题的探究、讨论只能通过教师的理论分析,转化为学生的记忆,像“土壤中有什么”和“植物的向光性探究”、“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对生物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等。

另外,作为教材的配套练习——作业本是学生知识和技能运用的训练。然而目前的作业本特别是科学五、六两册的作业本带有明显的应试教学的痕迹。原有的自然科学教材中比较深的、纯粹的物理、化学等的推理演绎,在新课改教本中已是不再提及的内容,却在作业本中得以凸显,难度也大大增加。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深度、广度,导致不少教师不得不拓宽教学范围。尽管有许多人认为:作业本的内容可以具有选择性,可因人而定。这种观点看起来可行,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作业本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出现了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原有教材的题目要做,新教材的习题,当然不能少”的现象。

1.2 教师因素

因大自然的博大,科学教材留给教师充足的发挥空间,有不少教师难以发挥。其实教师在发挥空间上不一定要按照课本的内容,有许多内容和方法可以替换。如“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难道一定要用蟋蟀的鸣叫作为探究的对象吗?用蝉、蚂蚁等又有何不可呢?又如,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刺激会引起“缩手反应”——非条件反射,但要反述“有意识情况下,不会缩手”的例子就有困难。究其原因,我们不少教师从单科教学中走出来,平时少读甚至不读科普读物,难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难以用综合的、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与现象。这样的科学教学只能增加记忆的程度,抑制学生综合认识,阻碍感受大自然能力的发展,折断了学生的想象翅膀,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由于中考的影响,选择教辅资料的错位,教师不使用甚至不会使用现实的、贴近生活的、学生具有的感性基础的材料,使本来没有负担的感性教学内容变成沉重的认知负担。如讲到大气压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很熟悉的事例,索螺蛳要去掉“屁股”,喝水(饮料)、吸钩等。有些教师十分注重马德堡半球的原理、历史和说明的问题,而不让学生去亲身体会一下在P球内<P大气压时大气压的力量。难怪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读书时说:“老师为什么不来考我知道的东西”。

1.3 学生因素

目前我们所教育教学的对象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学习习惯、动手能力、自我调控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加上家长与社会对教育的期望特别是对学生的成绩要求很高,有些家长在家监督子女做作业,并希望学生在校时间长一些,而教师由于害怕出安全事故不可能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向自然。这样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观察能力大大减弱,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以知识传授为主体,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对策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对教材、作业本没有选择的余地,考试指挥棒作用没有能力改变,社会的舆论、上级的评价和家长的期望、升学的压力无法回避。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本人的实践是:

2.1 分析对象、分层教学

分析对象、分层教学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这是新课改中应传承的教育理念。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学对象——每一个学生得以很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明白学生已具有的科学基本素养,即科学的基本知识水平、实际的动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科学组合,要注重“作业布置的层次性”。一刀切布置作业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浪费时间,一部分学生拼死拼活,负担沉重;另一部分得过且过,放纵自由。若让精力多余的学生去探究,思考一些问题,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最后让他们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在相互的合作中得以提高。

2.2 领会课程标准、拓宽科普视野

《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初中科学教学的基本目标,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随意加深教学内容。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就是知识涉及面大,横向交错复杂,稍稍加深就会增加知识的深度和难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对知识要学会取舍。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科普知识和感兴材料,有较强的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力,多看科普杂志,适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减轻单调的知识记忆负担。

2.3 最大限度地利用身边的材料

前面所述,学生要走出校门,体验和感受自然,有很大的难度。教师要尽量挖掘身边的材料,使教学直观化。我曾听一位教师在上“植物的叶的着生次序”一节优质课(地市级),用媒体展示植物的“互生”、“对生”和“轮生”,效果很好,但是仔细想想,无论多好的媒体都是“表象”的,教师在讲课前,何不去采集一些叶的“互生”、“对生”和“轮生”的植物标本,用实际的材料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情趣,这不是一种没有负担、学习掌握知识的好方法吗?

可利用的身边材料很多,只是我们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利用。例如在“认识和感受力的三要素”时,“教室门”就是很好的材料,利用合作小组可通过弹簧秤把力作用在不同点上、在同一点用不同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看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学生在只有兴趣、无负担的情况下就基本掌握了力的三要素。又如校园,大家都很熟悉,但又有多少教师在充分利用校园这一身边资源呢?本人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直根系和须根系”知识时,就让学生去校园拔杂草根,来分析比较不同的地方。继而,各合作小组将不同类型的根系的植物进行分类、比较,自然得出“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植物的根系;同时还可以将“直根系——网状脉——平行脉——分节明显”联系在一起,也了解到直根系,不一定只有一条主根,可能有多根,但主根和侧根有明显的区别,将课本中的知识得以自然的扩展。可以说在没有压力和负担的状态下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探究能力。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本人认为学生的学习有负担,但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经常思考,教学创新,完全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且科学学科比其他学科更有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