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高速公路今后的发展

时间:2024-05-17

梁宝全

(山西省振兴公路监理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高速公路是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出现的专门为汽车交通服务的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在运输能力、速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对实现国土均衡开发、建立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提高现代物流效率和公众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了23万km。高速公路不仅是各国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 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

从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中国内地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1990年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从此中国高速公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京津塘高速公路1993年建成后,中国拥有了第一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的高速公路;1992年交通部制定了“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并付诸实施,为中国高速公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到1997年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 771 km,相继建成了沈大、京津塘、成渝、济青等一批具有重要意义的高速公路,突破了高速公路建设的多项重大技术“瓶颈”,积累了设计、施工、监理和运营等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的经验,为以后的高速公路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17年间,在“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的指导下,中国高速公路总体上实现了持续、快速和有序的发展,特别是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高速公路得到快速发展,年均通车里程超过了4 000 km,到2007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3.5万km,继续保持世界第二。高速公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公路网的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了交通运输结构,对缓解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大大提高了中国运输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规划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的意义

(1)从中国的发展战略看,规划建设中国各省之间的高速公路网有利于加快建设全国的统一市场,促进商品和各种物资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对缩小地区城乡差别、增加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这是世界各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2)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规划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是影响全局的基础性先决条件。21世纪头20年,中国经济总量要翻两番,这样的发展速度势必带动全社会人员、物资流动总量的升级,新型工业化对运输服务效率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汽车化、城镇化和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使得制定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更显迫切。

(3)从高速公路建设的现实需要看,迫切需要统一全面的总体规划指导布局和投资决策;规划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还有利于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和集约利用,有利于国家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加强国防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虽然已有3万多km的高速公路,但相对于中国广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和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中国高速公路总量不足,覆盖能力有限,尚未形成网络规模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高速公路网规划,缺乏对各地高速公路建设进行指导和协调的强有力手段,不利于合理利用交通通道资源,不利于搞好跨区域通道的布局和衔接,无法统一命名和编号,特别是标志的混乱和不规范给使用者和行车带来了许多不便。

3 今后发展计划

根据国家2001年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交通部制定了公路交通现代化发展战略,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公路交通现代化,为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支撑和先导作用。

2007年12月18日,中国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宣布,中国总规模约3.5万km的“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基本贯通,初步构筑了中国区域和省际间横连东西、纵贯南北、连接首都的国家公路骨架网络,形成了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雏形。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5.39万km,仅次于美国。1998年-2007年,中国高速公路年均通车里程已达到4 900 km,是1988年10倍多。

3.1 宏观经济环境

(1)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今后10~15年,在资本、劳动等要素供给较为充分,同时投资、消费、外贸出口各项需求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条件下,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以7%~8%的年均速度增长。在总量增长的同时,中国产业结构将有明显的调整,重化工业将成为带动中国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将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将得到加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的一体化程度和三大区域对中国经济的整体贡献率均将有明显提高,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3)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创造了新的市场最终需求,并且因其是一个市场化、自发性的行为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在较长时间内都不会消失。因此,预计未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有较大的提高。

(4)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心将从引进外资转变为与世界经济接轨,因而经济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与全球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从影响进出口的各种因素分析,由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渐趋巩固,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因此长期来看中国出口增长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外向型经济将继续健康发展,对外贸易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3.2 制度环境

(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将不断提高,价格、利率等经济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将得到加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对于市场主体的约束性增强。

(2)政府将更多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经济管理职能也主要转向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相适应,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宏观经济稳定、调节收入分配以及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随着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政府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3.3 政策环境

(1)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交通运输发展必须保持适当的超前性,才能避免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瓶颈制约。自2004年初以来,国家分别对铁路、公路、水运三大主要运输方式未来发展做出规划,因此,从国家产业政策层面看,交通运输业成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而得到优先发展。

(2)交通运输业一直在进行以放松政府管制和市场化为主要取向的改革,公路、水运和航空业的进入壁垒大大降低,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均得到很大提高。交通运输业基本上属于允许和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类型。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民营资本进入交通运输业的步伐也在加快,铁路建设引入民营资本以及民营航空公司的成立,预示着交通运输业将拥有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3)交通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和市场化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运输业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各种市场化融资方式将继续成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将逐步回归公共产品的属性,对于一些明显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特征的交通基础设施,政府将承担全部或主要的提供责任。近几年政府加大农村公路投资力度,以及降低公路收费标准的政策均传达了这样的信息。

2007年世界高速公路里程排名第一名是美国,高速公路总长度为8.873万km;第二名是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5.392万km,比世界第三的加拿大多两倍多。今后,中国将再用10年时间打造总规模8.5万km以上的国家高速公路网。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5 000 km,到2020年达到8.5万km。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由7条北京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高速和18条东西横向高速组成,被称为“7918网”,总规模约8.5万km。其中,主线6.8万km,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约1.7万km,将把中国城市超过20万的人口全部用高速公路连接起来,涵盖10亿人口。工程总投资超过2.2万亿元,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推动力将超过6万亿元以上。

4 结束语

高速公路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会推动和加快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经过了起步建设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在现阶段,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崛起,会对现有的高速公路带来沉重的压力,结合交通事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中国仍然要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届时,将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和适应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