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生产中的推动作用

时间:2024-05-17

王 超

(武汉大学外语系,湖北 武汉 430072)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生产力或者说社会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中,劳动者——人是第一要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人的“活跃”程度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就曾讲过:“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来源于智力劳动”。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生产力也就不会被束缚进而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即主观能动性,将大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束缚,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总体就业率不高。据国家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到70%,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仅为68%;毕业生就业呈现地域性不均衡特点,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到大中型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就业,据数据显示,2009年毕业生东部地区吸纳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0%,而西部则不足20%;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程度低,“先就业,后择业”占一定比例,工作满意度低,其中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3方面;学生自主创业旁观者居多,参与者少,自2008年以来,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尽管有国家和学校提供的政策等支持和扶持,但大学生自主创业热情仍然不高;毕业生主动待业呈现上升趋势。不少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在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之前,主动选择待业。

深刻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1 社会方面

从1999年开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扩招。到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9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加上历年未就业人员,将有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而今年需安排就业的总人数达2 400万人。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 000万,每年将出现200~3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社会劳动力明显过剩,导致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其次,近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高校专业设置无法立刻改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2 自身方面

许多大学生的就业标准和就业观念存在一定偏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期望值仍然较高,选择热门行业,希望留在发达地区及大城市,期望薪酬普遍过高。偏好大中城市,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稳定、收入高的单位,由此造成了就业扎堆现象。现代大学生都是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缺乏吃苦耐劳、多方合作、敬业精神,遇到困难就退缩,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不够主动,缺乏自信心。

高校毕业大学生不能大量地充实到社会生产中,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必将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摆在当前的重要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努力,共同解决。

3 政府方面

(1)要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要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鼓励、引导、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的合理分流。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按照奥肯定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就业人口3.4万。但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不够合理,GDP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第一二产业,致使近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惊人,但就业率却持续走低。为此,要扩大就业,必须在政策上鼓励发展吸纳大量就业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扩大大学生就业面。

(3)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目前,各级政府都提供了适应大学生实际的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需要一定知识基础或技术性较强的公益性岗位,但还需进一步加大社会公益岗位的开发力度,优先大学生就业,让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有一个锻炼、成长平台,为2次就业创造良好基础。

(4)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农村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4 学校方面

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把教育与就业联系起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实现教育与实际需求接轨。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1)社会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努力吸纳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帮助其尽快成长,实现“双赢”。

(2)毕业生自身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树立科学择业观,到基层、生产第一线、民营企业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