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文/田丰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目前已有超过3200颗卫星入轨组网。早在星链项目正式启动之前,业界就曾有人预言:“利用‘星链’已有的卫星平台,哪怕每颗星只装一个普通手机摄像头,都将使‘星链’摇身一变,成为人类最大规模的军用遥感卫星星座”。如今,这一预言就要成为现实。
▲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盾”介绍页面
正如业界的预料,2022年12月,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正式在官方网站推出了代号“星盾”(Starshield)的军用卫星项目。
目前星盾项目仅有官网的介绍页面,尚未有任何公开的实际项目进展,但由于“星链”的大规模组网和“猎鹰9”的高频发射,业界无人敢再轻视这寥寥数页的项目广告。据介绍,“星盾”主要是基于现有的“星链”卫星平台技术,明确表示将用于军事用途,或服务“国家安全”。现阶段“星盾”将主要开展三方面业务,第一是对地遥感能力;第二是利用现有“星链”的低轨通信技术,实时快速回传遥感数据;第三是利用基于“星链”的通用卫星平台,模块化托管各种军用载荷,提供供电、通讯、热控、总线等一条龙服务。
▲ 背景图中被媒体推测为“星盾”平台
▲ “星盾”业务的主要领域
介绍中还提及“星盾”项目开始后,得益于“星链”和“星盾”共用卫星平台,发射所用火箭也可互换通用,因此尚在研发的“星舰”自然成为首选。这不仅可降低军星部署成本和技术风险,还具有更好的隐蔽性。现如今,美国国家侦查局发射的载荷(如“锁眼”“导师”等)虽然对公众保密,但对于具备完整空间态势感知能力的国家而言,追踪和掌控其轨道情况并不困难。然而,由于“星舰”的整流罩尺寸和运力相对猎鹰系列火箭大幅增加,星链2.0平台的规模和能力均有大幅增长,仅卫星尺寸就扩大到长7米、宽3.5米。根据业界分析,必要情况下“星盾”与“星链”有可能进行混合部署,以民用“星链”为掩护,实现“安能辨我是军民”的伪装效果。但事实上,“星舰”作为“星链2.0”的专用部署平台,目前研发进度受挫,已严重拖累整体项目部署。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还提到,“星盾”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具有成熟的星载激光通信链路,可以集成到合作伙伴卫星上,以便将其纳入“星盾”网络。据分析,该技术将允许其他军用卫星,通过搭载“星链”的激光通信链路,就可以采用“星链”进行中继或者通过“星链”进行遥控。
此外,宣传资料中还有一张卫星图片值得关注,虽然仅是作为背景的轮廓图,但明显可辨识出该卫星与现阶段部署的一代“星链”平台迥然相异。其中,最明显的是两片硕大的可展开式太阳能电池帆板,图片中还可看到4个星敏,还有若干激光发生器,从电池帆板面积也可看出其供电规模远超一代“星链”。
针对这张图片目前有两个猜测,一个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专门改造的“星盾”军用卫星平台,第二种可能——这就是星链2.0平台卫星。但从结构讲又与目前曝光的星链2.0实物照片不甚相符,因此普遍认为这是“星盾”平台星的可能更高。除此之外,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还在宣传中重申了军用领域的优势,如经验丰富、发射可靠、成本低廉等等,然而这些仅是航天宣传的例行话术,并无特别之处。
▲目前部署的一代“星链”
事实上,针对类似“锁眼”的传统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由于卫星价值高,数量有限,同一地点侦查受重访周期的限制,被侦查方可以采用掌握星历,并适时伪装以躲避过顶侦察的方式进行。但若按照设想,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直接在“星链”上假装遥感设备,那么在数千颗乃至上万颗遥感卫星的全时段无死角覆盖下,“躲过顶”的时代很可能要宣告结束。
事实上,对于成立已有20年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而言,与美国的军方或情报机构合作早已是轻车熟路事情了。目前已经为美国空军(USAF)、美国太空军(USSF)、美国国家侦查局(NRO)、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等机构执行了多次发射。但通过“星盾”,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意在扩大这种关系,不仅作为一家国防发射承包商,而是延伸为国防承包商,以获得更多的政府合同并攫取利润。甚至有可能将这类服务拓展至美国政府认可的部分“盟友”国家。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马斯克曾多次表示,“星链”是一个旨在为公司提供大量现金流的项目。这样,他们就能负担得起“登陆火星”和其他不太赚钱的计划。因此,如果能将军方更深入地添加到客户列表中,肯定会对改善公司现金流有所帮助。
有趣的是,作为万年“甲方”的美国国防部也正有此意,表示军方已日渐增加向新兴的私营航天企业寻求服务。有了“星盾”,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涉军业务的垂直整合程度将继续提高。作为一家可为军用卫星星座提供全线服务的私营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可以研制、发射、维护和服务其所有卫星。这种“一条龙”服务的能力将是军方业务的有力竞标者。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称“星链”已经实现了端到端的用户数据加密。而“星盾”将使用额外的高度加密功能来托管机密有效负载并安全地处理数据,从而满足最苛刻的政府要求。目前从俄乌战场情况来看,“星链”信号的干扰并非技术上不可行,而主要在于费效比有限。经过半年多的实战洗礼,“星链”总体满足了乌军的作战和指挥需求,尤其在近期俄军的大规模精确打击下,成为乌军维持指挥和通讯的骨干网络之一。
除此之外,“星链”也得到了五角大楼(国防部)的肯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于2022年12月宣布再向乌军提供10000台星链终端,并可能由欧盟和五角大楼分担这批“星链”的终端费用和服务费。至此,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经彻底抛弃了“星链”和平民用的“遮羞布”,直接投身至地缘冲突中。一家航天公司如此急于“投军”,必然是有一定原因的。
▲背景图中出现了一个迥异于“星链”的卫星结构,被怀疑就是已经入轨的“星盾”平台
▲介绍中称“星盾”是一个平台可模块化托管载荷
2022年12月20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宣布“星链”活跃用户已经正式突破100万大关,这是“星链”的一个重大节点。“星链”今年虽然组网星数量高歌猛进,在轨总数量比人类所有已发射入轨的其他通信卫星总和还多,但是项目整体仍然入不敷出,现金流无法转正,依旧处于烧钱阶段,收回成本更是遥遥无期。因此在2022年中,“星链”的业务拓展动作频频,不但月服务费和终端价格均有上调,还推出了多种服务模式。
7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式批准了“星链”在船舶、飞机和移动车辆上的使用。次月,“星链”首次用于远洋邮轮,后续又推出了针对私人游艇的套餐。10月又针对房车等地面车辆推出新型终端。但随着用户激增,“星链”的网速相对公测时期明显下降,因此公司针对带宽和时延敏感的用户推出了商业套餐。
然而,目前来看这些新业务模式相较“星链”项目的巨大投入仍可能是“杯水车薪”。据业界估计,“星链”实际可能需要500万到1000万客户才能逐步收回成本并正式盈利。所以此次引入高价值的国防军用订单,分担成本,降低融资压力,也是业界普遍认为的一条必由之路。如今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不再顾及身份,向军队“化缘”,或许不过是拯救自家现金流的一种方式而已。
▲ 具备互操作性,可与其他军用卫星通联
▲二代“星链”实物图,仍为平板堆叠结构
其实,“星盾”这种“通用平台星+可定制载荷”的思路并不是新鲜事物。二代铱星上就曾推出过该思路,而“星链”投军也早就是各界共识,项目伊始很多媒体和分析家就认为星链“通+导+遥”一体化只是早晚的问题,现在“通+遥”已经实现了。而且“星链”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经“撕下伪装”,不再刻意保持自己“和平民用”的身份了。这次宣布军用只是水到渠成,业界并无太多的惊讶,普遍只是表示“狼,终于来了”。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2022年12月16日提交给联邦通信委员会的监管文件中表示,计划在2022年12月底前开始发射第二代星链卫星,希望联邦通信委员会为即将发射的卫星给予为期60天的“特殊临时授权”,以允许卫星进入工作轨道后立刻开始提供商业服务,同时继续等待颁发长期许可。这批卫星显然是等不及“星舰”服役了,目前看来只能使用“猎鹰9”发射,但实际发射时根据发射录像研判只是1.5版卫星。
▲ 介绍页面中某星的在轨实物图与宣传图的电池帆板结构如出一辙
▲ 宣传中强调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快速高频发射能力
“星链”目前仍在以每月两次(甚至更高)的频率持续不断发射组网,加之“星链”终端采用相控阵天线,成本高昂。经过两年迭代成本虽然已有降低,但成本仍高达1500美元左右,而终端售价经过涨价也不过599美元。如果用户订阅不超过1年,基本是卖一台赔一台。即使按照每户110美元/月,粗算月收入已超过1亿美元,但仍难以抹平“星链”目前的支出。
▲ Globalstar FM15发射直播,顶端异形支架上的神秘载荷已分离
事实上,太空探索技术已经涉足军用卫星研制领域,而“星盾”项目也被认为是蓄谋已久。2020年,美国国防部太空发展局(SDA)曾授予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一项1.49亿美元合同,为美国国防部生产研制4颗低轨广角红外导弹跟踪卫星。同时老牌国防承包商L3 Harris公司获得同样4颗广角红外导弹跟踪卫星的合同,但价值约1.936亿美元,SDA要求卫星在2022年年底前发射入轨。
但直至2022年结束,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也未公布该合同的履约情况,因此业界怀疑可能这些卫星已经入轨。基于该猜想有两次可疑的发射,首先是2022年1月13日发射的Transporter-3任务,这是一次拼车任务,但有4个保密载荷。其次是同年6月19日发射的Globalstar FM15任务,虽然表面是一次商业卫星发射任务,但所谓的“主星”其实只是“副载荷”,任务主载荷也是4颗机密卫星。这两次可疑发射,据推测可能就是之前合同中的低轨广角红外导弹跟踪卫星。且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卫星可能就是采用的“星盾”平台,而现有“星盾”的公开只不过是要继续榨干该平台的剩余价值而已。
现如今,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抓住了联合发射联盟和蓝色起源等公司的火箭空窗期,独揽大量政府发射订单,而且单位发射价格逐年上升,与“价格屠夫”的称号渐行渐远。同时“星链”在运用于军事行动的基础上,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又将触手伸向利润丰厚的军用卫星研制领域。可以说当年那个立志颠覆行业,低价横扫友商,意图革新航天产业的公司形象俨然有些模糊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军用领域的种种作为,实际上颇有些重走那些当年他们最厌恶的垄断性军工复合体老路的趋势。或许正如尼采的那句话——屠龙者终成恶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