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 毛新愿
近日,国外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公布了探月规划,涉及导航控制服务、月面能源系统、月球车、月球基地建筑等。商业探月有望应用更多新技术新思路,开拓更有效益的探索领域。
众所周知,商业航天的核心在于“商业”,其航天业务以追求利润为根本目标,而不是以专注科学研究和寻求技术突破为首要任务。因此,商业探月热点不断涌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资者认定这项事业“有利可图”。那么商业探月的“利”在哪里?这就需要简要分析商业航天崛起的背景因素。
事实上,很多大众习以为常的技术成果,例如互联网、GPS、计算机等,最早都源于“国家队”的集中开发与应用需求,后来经过商业化大规模推广,最终进入大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可以说,“国家队”通过短期“让利”,换来了更长远的回报。
这个逻辑在商业航天时代同样适用。在传统认知中,航天是对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多方面要求极高的产业,非“国家队”不能胜任。其实,随着近70 年航天科技迭代发展,一些技术已经成熟,能够逐渐实施商业化拓展应用。这个过程会孕育出商业航天巨头,创造巨额财富和庞大市场,最终反哺“国家队”。
比如,从20 世纪80 年代起,美国相继通过多部法案,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尤其是在业务采购中限定了商业航天所占比例。进入21 世纪后,美国甚至构想利用近地空间领域积累的成熟技术,实现全面商业航天服务。为此,美国宇航局“让出”市场和利润空间,吸引了众多商业航天新势力积极投资,在可回收复用火箭、空间站货运、载人航天、对地遥感等领域陆续收获了新成果。我国自2010 年后同样出台了多项政策,全面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商业航天事业。
如今,多国航天“国家队”开始尝试在范围更大、技术难度更高的地月空间“让出”市场。以美国宇航局正在开展的“下一代空间技术与探索合作伙伴计划”为例,通过各附录细则规定了多个航天领域内的政策规划,可以明显看出月球探索商业化思路,因此吸引了众多商业探月公司参与。
仔细分析“阿尔忒弥斯计划”,不难发现,美国宇航局基本主抓重型火箭、载人飞船、航天员、发射场和测控通信等核心部分,而在月面着陆、月面巡视、月表开发等领域广泛寻求商业航天采购服务来解决问题。
近期,西方金融波动引发了商业航天市场震荡,变相体现了商业探月大潮的另一方面背景。
传统的企业融资手段主要是银行信贷,但出于安全考虑,对于风险较大且缺乏稳定重资产作为抵押物的商业航天,银行贷款持谨慎态度。随着多样化金融工具发展,各种融资渠道极大丰富了商业航天的资金来源,甚至有不少非航天企业通过“天使投资”努力抓住商业航天机遇。由于诸多商业航天公司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盈利,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涌入。不过,近地空间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商业探月的崛起也与众多投资者开辟新市场的愿望有关。
换个角度看,很多国际比赛、投资基金调动了社会资金投入探月事业,成为“国家队”的有效补充。而且,这些商业探月行为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更富有冒险精神,同样有望为开发月球提供新思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