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口述/何宇 文/宋皓薇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的突破创新、闯关夺隘,再到神舟十二号到十五号的组批研制、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空间站建造阶段任务,神舟飞船一次又一次交出了优异的答卷。20 多年过去了,作为载人航天工程“最老的型号”,神舟飞船刚刚步入青壮年,而今风华正茂。
现在中国空间站建成了,一支跨世纪的研制队伍也随之成长起来,对我们团队来说,加强人才培养,传承载人航天精神和神舟文化,仍然是当前重点工作,我有责任感,也有紧迫感。
神舟飞船有一个美誉,叫“生命之舟”。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型载人进行天地往返的航天器,神舟飞船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工作标准要求最高。
从历史上看,国际上的航天灾难没有发生在在轨飞行段的,都是发生在上升段或返回再入过程中,规律有其必然的技术原因。在我看来,神舟飞船研制的质量标准和要求,怎么高、怎么严都不为过。
从事载人航天工作29 年,最难忘的是神舟四号飞船进舱测试,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飞船的技术复杂和高可靠要求。载人航天器不是简单的“卫星+载人环境=飞船”,而是一体化设计出来的完整系统,这也成为我们后续设计载人航天器的设计理念。
具体来说,从控制角度而言,神舟飞船除了自动控制外,还有十分复杂的手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是“1+1=1”的关系,其目的都是控制载人飞船完成各种操作。在专业角度,神舟飞船是机、电、热、气、液紧耦合的航天器,牵一发而动全身。从确保航天员在轨执行任务的角度来看,神舟飞船的设计要与航天员工作和生活匹配协调,确保航天员在轨飞行的每一项指令、每一个功能都是安全可靠的。
作为航天员往返天地的交通工具,神舟飞船的舒适性也至关重要。从神舟四号开始,团队就对人机界面进行详细设计并不断完善。经过20 余年的不断磨合和悉心付出,神舟飞船目前的状态已经可以满足航天员各项任务要求以及舒适性要求。
如今,神舟团队对提高飞船舒适度有更高层面的追求——通过优化方案来提高航天员整体飞行体验。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快速交会对接、快速返回就是典型的例子。
“设计正确不代表产品生产合格”,从神舟飞船首飞至今,神舟团队始终严格落实产保要求,坚持“一次做对”的理念:100 分才是合格,要将100分工作标准落实到每次准备、每项判读、每个试验中。“四查”、“三比”、“三性”、首飞“十个最”标准等管理理念,均由神舟飞船团队率先提出。
为有效防控风险,神舟团队按照“四查”的维度去检查每项工作的准备情况,即查岗位、查文件、查人员对文件掌握情况、查地面设备状态。
针对数据判读,神舟团队升级为“三比”,即纵向比、横向比、关联比,纵向比能通过长期比对,发现缓慢发生的数据漂移;横向比能通过比对多个参数,得到真实准确的数据;关联比能通过因果结合的比较方法,既判数据又判数据变化的原因。同时,将测试覆盖分析升级为测试“三性”分析,即覆盖性、有效性、充分性,覆盖性是指覆盖产品所有功能,有效性是指实验的环境条件必须能够反映在轨的真实状态,充分性是指试验的强度必须做到位。
团队始终秉持首飞“十个最”标准,即思想意识最重视、岗位人员最齐备、设计验证最覆盖、现场操作最精心、接口闭合最落实、异常疑点最敏感、流程执行最严格、预案准备最充分、风险管控最全面、组织保障最到位,切实做到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全力以赴夺取任务圆满成功。
此外,神舟团队对外协单位“帮带管扶评”,手把手去教、手把手去带,力求在单机层面实现优选、优配、优用,督促供应商提高生产水平、保持长期高水平运转状态。
回顾过去,神舟飞船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
神舟七号首次在轨释放了中科院的小卫星;载人航天三大基本技术中,载人天地往返和出舱活动技术由神舟飞船独立突破掌握,交会对接技术以神舟飞船为主突破掌握;我国第一个利用国际通信卫星开展数据中继试验的型号,是神舟飞船;我国天链中继系统的第一个用户,是神舟飞船;我国第一个安装舱外摄像机的航天器,也是神舟飞船。
▲ 何宇和同事在工作中
进入空间站阶段,团队仍不断推动飞船升级换代。创新,正在让神舟飞船的生命力不断延伸。从技术上讲,神舟飞船在前期交会对接返回模式基础上,实现了快速交会对接,周期由两天缩短到6.5 小时;实现了5 圈快速返回,返回时间由一天缩短到几小时。
从管理上讲,神舟飞船团队通过流程优化,将以前50 多天一艘飞船的发射场测发流程压缩到40 多天完成两艘飞船发射场工作。
从测试模式上讲,神舟飞船从神舟十号开始启动自动化测试工作,是载人航天型号中第一个引入自动化测试模式的。经过10 年努力,到神舟十二号已经全面采用自动化测试、远程测试,效益可观,人员压缩2/3,测试进度也显著加快。
在神舟十五号发射前,发射场测发大厅的测试台上,有发射场神舟十五号测试数据,有北京厂房里神舟十七号的测试数据,还有在轨的神舟十四号飞行数据,实现了云测试、云飞控,人力资源分配更加灵活。
从老一辈到现在,神舟飞船乃至载人航天对创新的观点是,不会追求局部的先进性而牺牲系统的先进性。我对创新持务实的态度,通过创新得到的结果要在工程中实用、好用、长期用,要为型号服务,为延续飞船生命力服务,要为实现“三高”全面发展而创新。
放眼未来,神舟飞船的升级换代主要瞄准4 个方面:
一是提升载荷上下行的能力,特别是载荷下行能力。中国空间站具有强大的在轨试验能力,进入运营阶段,将会产生大量需要返回地面的在轨实验的样品。目前,只有神舟飞船具备携带样品返回地面的能力,神舟飞船下行载荷能力,可能直接制约着在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的成果生成。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下行能力可能要提升到现在的两倍以上。
二是提升航天员乘坐的舒适性。到空间站建造阶段,神舟飞船实现了快速交会对接、快速返回,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航天员乘坐的舒适性大大提高。后续,神舟飞船还将继续在提升舒适性方面创新优化。
三是提高产品可靠性。哪些环节可靠性、健壮性还能进一步提升?这是神舟团队每名队员尽己所能不断思考、深度挖潜的重点,提升神舟飞船可靠性、健壮性永远在路上。
四是拓展神舟飞船的用途。期待有一天,神舟飞船能够衍生出新型神舟货运飞船,专门运送由空间站到地面的实验载荷。衍生出的神舟货运飞船,可以沿用现有的厂房、地面工装、测试设备,飞行方案只需在载人飞船基础上做减法,还可以将载人飞船返回舱里的设备进行再利用。这既为国家节约成本,也大大增加我国天地货物物流交换的能力和选择。
神舟飞船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载人飞船,研制飞船的出发点就是建造中国空间站。飞船的能力和中国空间站的规模体量相匹配,在空间站阶段,载人飞船任务呈现出高密度、常态化、多样化等特点。2022 年,神舟飞船按计划执行了两船次返回、两船次发射和交会对接、三船次应急救援待命,涉及神舟十三号至神舟十六号共4 艘载人飞船,同时并行开展神舟十七号、神舟十八号地面研制工作。
▲ 神舟十号飞船
在如此高密度的任务下,如何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这是我们队伍进行的首要工作。神舟飞船开启组批研制模式,建立起多艘载人飞船并行研制、发射、停靠、返回及在轨管理体系,从流程优化、技术升级等方面共同发力实现“三高”全面发展。
“一切通过总体,一切通过试验”是保证成功的法宝。一切通过总体,能保证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闭环;一切通过试验,能够暴露产品的各种缺陷。
例如,空间站系统于2020 年在天津开展了五舱联试,验证空间站组合体的各飞行器之间接口的协调性。尽管神舟八号就突破并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但考虑到空间站的体量、表面特性、EMC 环境和以前的空间实验室相比有很大变化,我们团队在天津还专门做了交会对接综合试验。
试验前,团队通过分析认为,飞船和空间站对接过程中,在某个距离会产生无线通信的多径效应,干扰数据接收。随后,通过详细的仿真又排除了这种可能,分析应该不会产生多径现象。为了充分保证准确性,最后还是通过交会对接综合试验1:1 验证了仿真结果,结果证明不会产生多径现象。前面两轮仿真,一轮说有,一轮说没有,最后通过试验证明确实没有,团队才放心。
▲ 神舟九号飞船整体吊装
▲ 神舟十五号飞船转运中
保证连续成功,要通过科学管理提高能力。神舟团队严格落实产品保证要求,系统性提升产品质量;严格落实航天科技集团五院“22 条”要求,规范每名队员的行为等等。神舟飞船队伍对总体提出了专门要求,即重点、落实、敏感、沟通、推动。工作要抓重点、抓落实,保持高度敏感并及时识别风险,要加强对上下左右沟通,把一切工作向前推动,“做工作的发动机,而不是搅拌机”。同时,大家坚持吃透技术,不留疑点,坚持100 分工作标准,扎实做好每项工作。这都是我们保证成功、保证连续成功的方法手段。
在高密度任务形势下取得成功,要通过流程优化、技术升级提高效率。以测试工作为例,神舟飞船包含的产品有600 余台套,比很多型号多一倍以上。为提高测试效率,神舟团队积极推动数字化发展,采取自动化测试和远程测试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打通了型号间、地域间的测试藩篱,实现了人员、数据的跨地域跨型号云共享,切实提升了飞船批产测试能力和效率。
10 多年前,我曾说,要让神舟飞船由产品变为成品,最后成为精品。我们总希望一批比一批做得更好,希望充分吸取上一批次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教训,真正做到零缺陷零故障。如今神舟团队从队伍到机制、流程,都在系统地进行再优化,从各个层面提升保证成功的能力。我们仍在努力生产精品,努力永远在路上。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神舟团队的真实写照。
我在1994 年入职五院总体部载人飞船总体室时,恰恰是载人航天起步阶段。那时研究室刚组建两年,载人飞船研制难度大,执行任务要等七八年,同时又赶上下海潮,年轻人和中生代流失严重。团队中大多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同志和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人才“青黄不接”,起步艰难。
从那时起,我的领导带领我们团队咬紧牙关练内功,一是压担子,二是传帮带、倾囊相授,三是高标准严要求,从各个方面提升能力。对总体人员的要求就是三字:问不倒。要求我们对所有的状态都要如数家珍、百问不倒,甚至会问到单机元器件一层。这样的高要求也是我们苦练内力的动力。
我们这一代总体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幸运。在那样一个艰苦创业的年代,从上至下、年老年少,都拿出全部的气力去努力工作。每一位前辈都是我的老师,都很热心地教过我本领。甚至在我刚入职时,总师戚发轫院士还翻阅过我的笔记本,说“何宇字写得一般,但是内容记得还挺详细挺工整”。
载人航天工程立项至今,这支跨世纪的研制队伍在奋斗中孕育并时刻践行载人航天精神,取得了神舟飞船从无到有、创新突破、圆满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的非凡成就。
30 多年来,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带队伍的条件得天独厚。
我第一次执行发射任务是参加工作8 年以后,发射神舟四号飞船。现在随着任务的高密度开展,新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年之内既可以全程参加一次发射场工作、参加一次全程飞控,还可以参加一次全程回收,而且每年都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团队的肖雪迪毕业两年,如今已经是“长城岗”飞控指挥,已经参加了两次全程发射场任务,成长非常快。
最好的课堂在工程一线,最好的教材是日常工作,最生动的思想教育时机就在发射时刻和返回再入时刻。
当待发段0 号指挥喊发射倒计时的时候,当返回之前飞船再入大气层开始烧蚀变成一个火球的时候,人对工作能够真正产生敬畏之心,任何一个人都会深深反思“我的工作是否做到位了?”
高标准的要求,使神舟团队不断在锤炼中成长、成熟起来。神舟团队每名队员都是可敬可爱的,大家专业技术扎实、工作严谨细致、持之以恒艰辛付出,对成功有着热切的期望、有效的方法和充分的信心,并用一次次连续成功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