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朱枞鹏:航天总师的“起承转合”

时间:2024-05-17

口述/朱枞鹏 文/刘岩 摄/高剑 周子玺 王磊等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提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文学来源于生活,叙事手法寓于生活之中。因此,我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场“起承转合”。

我叫朱枞鹏,从名字看,就与航天有缘。我在青年时期短暂“偏离轨道”后,经过一番“修正”,终于在最恰当的时机从事了幼时就憧憬的航天工作。

如今,中国空间站建造已经梦圆,作为一名亲身参与、亲眼见证的航天工作者,我想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你们听。

起:从“入海”到“飞天”

我从出生就与航天有缘。从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就能看出来——朱枞鹏,“枞”的发音与“纵”相似,“纵”有跳跃、起飞的意思,名字用“枞”则与我的家乡“枞阳”有关,父亲希望我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家乡;“鹏”是传说中的一只大鸟,飞得很远,寓意理想远大。父亲起这个名字倒不是打算让我干航天(他当时可能还不知道航天是什么),但这个名字让我跟航天结下了缘分。

小时候,家里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我特别喜欢看。可能男孩子天生就对会飞的东西感兴趣,比如飞机、导弹、卫星等等。我会琢磨飞机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飞起来,卫星为什么能在天上飞……这是让我对航天感兴趣的一本启蒙书。

那时候大学招生,都是各个大学在各县的教育局宣传栏里贴招生海报。我也好奇地去看,看到了像哈工大、北航、西工大这些搞飞行的招生海报,上面不是飞机就是导弹,也有火箭或卫星。我看了后非常向往,当时就想,将来能上哈工大或北航就好了。

不过,由于家里人希望我早些捧到“铁饭碗”,我初中毕业就读了中专,后来在一家造船厂工作。

在造船厂的日子里,我的心一直放不下“飞行”的事情,就开始自学高中课程,考上了大学。后来我自学通过了硕士研究生考试,最终来到哈工大,学了飞行力学专业。

哈工大培养工程师,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著称。因为航天工作就是要万无一失,每一项工作都必须要做彻底、做透、做到家。这个理念也深刻影响了我日后的学习和工作。

我还记得,做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我的导师刘暾教授说:“你得手抄论文。”但是手抄很麻烦,好几百页的论文抄下来,万一要修改中间不准确的地方,后面的内容都要连带调整。导师说,这可以磨炼我们的心性和意志力。

快过去30 年了,论文内容,我还是记忆犹新。手抄的论文也被我一直珍藏着。这些经历为我日后从事航天工作打下了基础。

1993 年,我毕业了。我从哈尔滨来到北京,直奔位于海淀知春路的五院总体设计部。人事处的领导看到我的简历后,就问我:“我们想分配你到载人航天总体研究室工作,从事载人航天工作。你愿不愿意?”我一听就很高兴,然后就说:“当然愿意。”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1992 年立项,那时候是对外保密的,所以我都没想过自己能从事载人航天这项工作。

也是凑巧,我毕业那年,五院总体设计部载人航天总体研究室开始招兵买马,我正好专业符合他们的需求。现在想想,如果晚毕业一年,我可能就不能干载人航天了。

我先是参与到载人航天深化论证工作中,后来与兄弟单位合作做航天器飞行控制的工作。

1999 年,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我的岗位是飞行控制,让飞船按照飞行程序的指令去执行飞行中的每一个动作。但事先设计好的飞行程序需要根据实际飞行情况不断修正,再通过手动注入指令,让飞船执行动作。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指令下达前进行修正确认。那时候我还年轻,签字的时候,手直抖,特别担心下错指令。

▲ 朱枞鹏(右一)与天宫二号试验队

结果是好的,每条指令都执行正确,而且飞船也按照我们的指令,最后返回来了,我非常激动。

后来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任务,我还是负责这项工作,不过已经非常得心应手了。所以说,年轻人往往要经过一次次重要的历练,才能不断成熟起来。

承、转:披挂上阵送“天宫”

2012 年,我的人生迎来了一次重大转折。上级任命我为空间实验室系统总设计师,也就是天宫二号的总设计师。

说实话,我的压力很大。那时国家本来是想再研制一个天宫三号,由于时间和经费紧张,最后改为在天宫二号上把天宫三号的试验一起做了,难度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如果天宫二号任务失利了,整个空间站建造计划都将被迫延长。

但是,想要在天宫二号这样的小航天器上实现这些任务功能,着实让我们伤透了脑筋。

那会儿,火箭的运载能力有限,所以我们必须将天宫二号的质量控制在8.6 吨以内。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减重。

减重,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一点一点打磨天宫二号的结构,把能利用的空间全利用上;二是优化飞行方案,减少推进剂的加注。经过长时间的“折腾”,我们最终实现了目标。

还有一件让我记忆深刻的事。由于要利用好天宫二号的全部空间,我们在实验舱的后锥段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后锥段空间很小,既要放下补加推进剂的压气机和用来做实验的载荷等设备,还要符合总装的要求,不是个容易事儿。

横着摆、竖着放,我们反复倒腾。好在我们有了可以做三维仿真的设计工具,最终把后锥段空间利用得井井有条。如果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可就麻烦了。那么多管路、线路,稍微有一点问题,就可能前功尽弃。还是得感谢技术的进步。

我们早先做神舟飞船的时候,还没有这些仿真工具,飞船内的设备模型都是靠木工做出来的。我们就在飞船里边摆来摆去,看怎么合适。

做天宫二号的时候,加班成了我和团队的常态。因为天宫二号一立项,任务节点就定了。我们要保证“后墙不倒”,就得从任务节点往回倒推,干不完了,只能加班做。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家都没空照顾。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航天老前辈,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航天精神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

比如我们五院的王希季院士,他跟我们党的岁数一样大。老先生对下面的人很关心,很和蔼,你要有什么问题问他,他都会很有耐心地给你一点一点讲。老先生做卫星总设计师时,每当到了总装测试的阶段,他就搬着一个小板凳,坐在现场看。

其实,总师有很多事情要负责,不一定必须到现场看,但他就喜欢。他说,卫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到卫星一天天装配起来、一天天测试,每天守护着,心里比较踏实。

这就是一种情怀,一种热爱。我们干航天的,就是把自己做的航天器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天宫二号就是我自己的孩子。

现在,我们的团队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学历高、见识广、思路活,是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我也向老一辈航天人学习,以身作则,带领年轻人不断进步。

比如天宫二号在发射场总装测试的时候,我也每天在现场待着,看它一天天总装测试——不过我是站着,因为我比较年轻。

实际上我不只是在看,还在脑子里回想:从方案设计的那一天开始,天宫二号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做了哪些试验,在研制过程中出了哪些问题,我们怎么解决,解决得是不是彻底,还有没有什么隐患没想到……在脑子里不断回溯,生怕发射前出现问题。总装的那几天,我就一直在想这个事,直到让自己放心为止。

▲ 天宫二号团队全家福

在工作中,我对团队成员要求比较严,让他们写文件、方案时一定要细,因为这些东西不仅是他们自己要看,别人也要看,必须严谨认真;生活中,我还是比较有趣的一个人,在做研究室领导的时候,看到大家压力大,就会组织大家搞些文体活动,出去游玩散心。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工作。

2016 年9 月15 日,天宫二号发射的日子。工作快30 年了,我从来没有在现场看过一次发射,即使是天宫二号任务。我当时坐在指挥大厅里,看不见火箭起飞,但听见了火箭起飞的隆隆声。发射结束,我跟大家一起拥抱欢笑,都是喜悦得不得了。

合:迈入载人航天新时代

天宫二号在太空飞行了近3 年,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按照国际公约,应该让它受控再入大气层了。

事实上,我们是非常纠结与不舍的。因为当时天宫二号的状态非常好,上面所有的设备工作都正常,再飞个两三年都没问题。很多人提出来,可不可以让它再继续飞一段时间,毕竟上边的科学实验设备还能源源不断地传来数据。

但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后续建造空间站的任务,经过综合研判,上级还是下定决心,让天宫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

我通过指挥大厅的视频,看着天宫二号一点点进入大气层,最后变成一个火球,瞬间就没了。我不像发射时那么喜悦,而是难舍的感觉。我当时就想,天宫二号“在烈火中永生”了。

2018 年,也就是天宫二号任务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我又接受了新的任务:空间站工程航天技术试验。空间站建成后,目的就是要应用,一般是科学应用,同时还有技术试验应用,因为我们的航天要不断发展,很多航天技术在地面做试验可能无法充分验证,必须到太空中进行试验。

▲ 对接机构吊装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现在想在空间站外部安装一个设备,需要航天员亲自出舱。我们就想,是不是能研制一个机器人,让它来代替航天员。通过不断试验,这个机器人会非常灵活,甚至比航天员干得还好。

我们的试验主要是要考虑项目的先进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现在已经有不少项目在进行中了。后面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时,我们会根据安排,向外界通报相关信息。

▲ 天宫二号吊装

现在,中国空间站已经全面建成了,作为一名亲身参与者,我真的非常激动。刚工作的时候,大家说载人航天“三步走”,我感觉非常遥远,以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能搞一个20吨级的舱段就不错了,哪能想到中国航天可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已经立项30 多年了,我却觉得像弹指一挥间。这30年里,一代一代航天人接续奋斗,不少老同志们都退休了,也有的已经去世了,真的令人感慨。

畅想一下未来吧!我想,中国航天将来一定会在很多方面领跑,一定会实现载人登月,甚至是载人登火。人啊,一定要有宏大的理想。

今年,我已经60 岁了,从事载人航天事业也有30 年了。从人生的经历来讲,我年轻的时候想不到自己能取得什么成绩,现在回溯过去,自己真的很幸运。

最后我想说,人生的选择很重要,走错了路,再修正过来,既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又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希望年轻人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奋斗,走出符合自己期待的人生轨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