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文/ 苏晓禾
中国载人航天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出生于1932年,年幼时家境贫寒,几位哥哥姐姐都不曾读书,唯独他在大哥的帮助下幸运地上了学。
然而,万事开头难。王永志的启蒙小学离家相当远,往返路程将近8公里,道路不仅蜿蜒曲折,十分难走,而且还要经过一条小河,可是,他却丝毫没有退缩。为求学,7岁的他就开始长途跋涉,早出晚归。乡间地头,映着他勤奋的身影。上了中学,王永志的求学条件才有所改善。
他在知识的海洋中一天天长大。天生的聪慧加上后天的努力,使得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航空系。从此以后,他的每一步变化都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1955年8月,王永志顺利通过严格的考核,被选拔远赴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留学6年期间,他又服从国家需要,从飞机设计专业转到了火箭导弹专业。无论是飞机设计,还是火箭导弹,他都学得津津有味。攻读飞机设计专业时,他出版了一本《喷气式飞机》译作。火箭导弹专业毕业时,他的毕业论文《洲际导弹设计》获得了导师高度的评价。这些都为他日后服务中国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永志心系祖国,总想快点为新中国贡献一份力量,所以,当莫斯科航空学院副院长挽留这位优秀毕业生继续读研时,他婉言谢绝了。
▲ 王永志
1961年3月,王永志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被安排在国防五院第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工作,投身到导弹研究工作中。他参加了我国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和远程导弹的研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他迅速成为导弹研制的骨干力量。
我国第一颗中近程导弹试飞前出现了一个紧急状况,预计导弹射程不够,弹头将无法抵达指定区域。最终是王永志独辟蹊径,提出减少600千克燃料的办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发射圆满成功。他也因此得到了钱学森的赏识和认可。
1969年年底,王永志被抽调出来参加洲际导弹的研制,后被任命为洲际导弹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出厂前,为了将所有问题彻底扼杀在摇篮里,王永志带领大家加班加点数十天,发现和排除了179个较大的隐患。
王永志一直以国家利益为重,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坚持工作,与爱人王丹阳共同完成了47万字的著作《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
不过,让王永志声名鹊起的却是大放异彩的“长二捆”——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和令世界为之震惊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2004年2月20日,王永志(右)和刘东生一起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 2005年10月17日凌晨,王永志(中)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监控“神六”飞船运行情况
▲ 王永志(中)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总指挥袁家军、“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黄春平在一起
▲ 王永志被太空探索者协会授予“水晶头盔奖”
1986年,刚担任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的王永志,下定决心提高我国火箭运载能力。仅一年半,他就带领研究人员攻克了火箭捆绑技术的关键性难题,使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一下子提高到了8.8吨。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直插云霄,发射成功,实际运载能力还有了新的突破,达到9.2吨。自此,我国火箭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1992年9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60岁的王永志被任命为总设计师。载人航天项目难度巨大,可以说是我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要求最高、系统最复杂的项目。千斤重担让他感到了压力。不过,面对祖国人民的期望,面对组织对自己的信任,王永志义无反顾地再挑大梁。
王永志打起百倍精神,鼓足拼劲,集合大家的智慧,带领研究人员一起没日没夜地攻关。他们勇于创新,不断取得进步,完成了具备自主故障诊断和逃逸控制能力的长征二号F火箭研制方案,研制出三舱飞船,确定了多学科多用途的空间科学应用项目等,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铺就了成功之路。
▲ 王永志传递奥运火炬
王永志一心扑在项目上,累倒了也依然在奋斗。神舟四号飞船发射前夕,在病床上的他利用难得的“空闲”,对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0年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思考,提出了34个重点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在王永志和同事们的努力下,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并安全返回,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千年的载人飞天梦。
▲2008年,王永志担任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