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和“长征六号”一样,“长征七号”也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火箭,不过能力大大增强。液氧煤油组合能进一步提高火箭推力,极大降低燃料存贮和运输成本,是一种可靠性高、对环境友好的火箭。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我国在液氧煤油发动机领域内已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不仅是燃料方面,其他各方面如系统工程、材料技术、发动机等,也都在之前的基础上大大进步。
长征二、三、四号系列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航天梦想,近几十年来的几乎所有航天发射都由它们完成。“长征七号”集合了三系列火箭的各项技术,液氧煤油推进,推力更强(近地12~15吨运载能力),能满足近几十年内中国航天的绝大部分需求,预计未来中国航天发射一半以上任务都将由它完成。
“长征十一号”是小型火箭,于2015年加入长征家庭,也是中国首款纯固体火箭。
固体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发射准备时间大大缩短,航天任务的快速反应能力极大提高。在此方面固体比起液体的优点巨大,液体火箭需要准备半个月甚至数月才能发射,而“长征十一号”可以在24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内完成。
美国的航天员叫做astronaut,苏联/俄罗斯的航天员叫做cosmonaut,它们都是源于希腊语,naut的意思是sailor,船员/海员的意思。astro的意思是星星,所以美国的航天员本意大概是星际旅行的船员。苏联人不干了,用了cosmo,在希腊语的意思是宇宙,所以是宇宙旅行的船员,在名字上确实赢了美国……事实上,二者基本互通,主要还是那个年代意识形态斗争,必须从名字上都割裂开来。
中国比较牛,给他们都翻译成宇航员,然后给自己的起名叫航天员,但英文依然是astronaut。港澳台地区有时会叫太空人,但这并不是官方名称。
进入太空后,由于失重,所有东西都会漂浮,人类也不例外。且舱内的空间狭小封闭,这导致人类没有参考、无法区分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前庭系统和脑部相关神经就会出现紊乱,一个表现就是无法抑制的恶心。为了应对这个,每位航天员都经过了各种艰苦的训练。关于前庭系统适应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游乐场夸张的三维/四维旋转器连续坐上一小时。
即便能够克服这些生理反应,但他们的大脑依然认为自己处于完全失控的失重状态,尤其是睡醒的瞬间。航天员睡觉并不存在躺着睡、侧着睡、趴着睡这种说法,找个睡袋钻进去捆起来别到处飞,就是这样。睡醒之后真是要问一问自己是谁?为什么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即便返回地球,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迅速过来的,走路都要坚定意志才能走稳。想像下醉酒之后走路轻飘飘的感觉,失重给大脑的感觉要更强,你醉酒后能在半小时内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吗?
这位老先生叫做约翰·格伦,是美国最早的7名航天员之一,1962年曾进入过太空,1998年又跟着发现号航天飞机第二次上天。第二次飞行时,他已经77岁高龄了,还坚持上去,一方面为航天医学研究太空环境对老年人影响提供最好的案例,另一方面又顺便修了修哈勃空间望远镜。真是伟大,致敬!老爷子在2016年95岁高龄时仙逝。不知道他的高寿跟两次航天探险经历是否有关。
航天员去了太空,基本上都要“长高”几厘米,事实上是微重力情况下骨架展开。在没有重力压迫的情况下,人的骨头会伸长,尤其是腰椎会展开。待在国际空间站上比较久的有的甚至长高5厘米左右。回到地面,虽然由于体重的压迫这些增长返回很多,但基本也要比进入太空之前稍高一些。这才是长高的正确方法啊。
不过有一点也要注意,人类进入太空后由于不需要运动,骨头没有压力,人体会自动排出很多骨质,所以骨头非常脆弱,返回地球后要注意及时补钙。
(本栏目由太空精酿供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