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刘少才
哈佛人常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大学创办于1636年,其办学历史比美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历史还要长一个半世纪。380多年来,从哈佛大学走出了无数的商界精英、政坛领袖和学术大牛,其中包括8位美国总统、16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美国国会议员、政府部长和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中,大约有1/10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哈佛大学多次被评为全美最佳大学,不仅执美国大学之牛耳,而且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之一。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高校之巅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究的秘密。事实上,对于许多人来说,哈佛大学不仅是一所令人神往的世界知名高等学府,更是一种期待、精神与象征。
哈佛大学,简称“哈佛”,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一提到剑桥,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英国的剑桥大学。确实,麻省的剑桥就是为纪念这所英国大学而命名的。为了区分两者,也有人把美国的这座小城译为“坎布里奇”。小城之所以蜚声世界,无疑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有关,而且其历史非常悠久,只不过那时的剑桥还是个“村庄”,居住着英国殖民美洲的新移民。
哈佛大学的建立也正是得益于这些移民,他们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经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为了让子孙也能够接受类似的教育,新教徒们于1636年在查尔斯河畔创办了“新市民学院”。1638年,因学院所在地更名为剑桥,学院也被命名为“剑桥学院”,它完全照搬剑桥大学的模式,其目标是在荒蛮的美洲大陆“建立一所与英国剑桥大学一样优秀的高等学府”。1639年3月,为纪念在创办初期曾给予学院慷慨支持的约翰·哈佛牧师,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并最终于1780年扩建为哈佛大学。
在哈佛大学行政楼前,有一尊约翰·哈佛牧师的塑像,上面鐫刻着“约翰·哈佛”“建校者”“1638年”等字样。这尊塑像雕塑的其实并非约翰·哈佛,由于当年他并未留下任何照片,校方在建造塑像时只好找来一位英俊的男士充当模特。约翰·哈佛牧师也并非最早的建校者,他只是将自己一半的财产和320本书捐赠给了学校。不过,为了感谢和纪念他的这一善举,学校仍以他的名字命名。另外,哈佛大学的建校时间是1636年,而不是1638年。虽然其中的谬误多多,但人们仍对这座塑像充满深情,因为它已经被视为哈佛大学精神的象征—奋进、自信、博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哈佛人。
建校之初,哈佛大学虽然带有明显的私人社团性质,但在很长时期内,政府拨款是其主要经费来源。直到19世纪初,学校的私立性质才明晰起来。在管理上,哈佛大学采取了与英国的大学迥然不同的模式:学院设立由校外人士组成的校监委员会,全权管理学校事务;1650年,又成立了由校内人士组成的董事会,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由此形成了由校内外人士共管的独特管理模式。哈佛大学的这一管理模式打破了欧洲传统教条的束缚,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1636年建校到1869年的230多年里,哈佛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变革,只是一个热衷于“博雅教育”的教学型小学院。在建校初期以及之后的百多年时间里,学校一直以经典教育为主,基本不涉及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带给哈佛大学很大的冲击。又过了大约半个世纪,哈佛才开设了科学学院,即现在的哈佛工程与物理科学系的前身。
19世纪以后,哈佛大学以德国大学为样板,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打破传统的固定课程,允许高年级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科目;以系为单位重组学院,允许学生按照能力和兴趣安排学习进程,并与教授进行双向选择。学校还摒弃纯粹的背诵式教学方法,倡导研讨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讨。为给毕业生提供进一步研究学术的机会,实行住校研究生计划……尽管上述改革计划最终并没有完全实现,但还是使哈佛大学迈出了从传统学院向现代大学的第一步。
19世纪后期,哈佛大学迎来了第二个改革高潮。学校提高了招生标准,开始推行选修课程制度。1863年,哈佛大学建立了公共讲座制。1862—1868年间,建立了人种考古学博物馆和牙医学院;并在教学上推行演讲制,以代替背诵法教学。
1869年,年仅35岁的化学家查尔斯·艾略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进行了学校历史上第一次以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改革: 法学院、医学院获得了新的活力,新建了商业管理学院和文理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全部实行自由选修制,许多新的适应社会现实的学科被纳入课程体系;同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入学考试可以用数学或自然科学代替希腊文……艾略特用了40年时间把哈佛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学,“建立了真正完备的大学教育体系”,哈佛自此步入了辉煌时代。查尔斯·艾略特也被总统罗斯福誉为“合众国第一公民”,成为美国现代大学的缔造者。
除了诸多诺贝尔奖得主,哈佛大学还培养出了18位菲尔兹奖(数学领域的最高奖)、14位图灵奖(计算机科学) 和30位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
哈佛的弱项是工科,因为其对手—麻省理工学院太强大了,但也并非“弱不禁风”。至于文、法、医、商学科,则是美国公认最优异的。哈佛大学最顶尖的专业是英语、政治学、商科、医学,其次是数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物理学、生物学、化学、艺术。强项则是哲学、法学、文学、历史、神学、经济学等。
进入哈佛的新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接受通识教育。学生们有两年的时间可以慢慢考虑自己的专业选择,边学习边选择。这样可大大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在哈佛大学读本科,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4年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在这里,学习的压力很大,不仅是因为作业量很大,课后还要花很多时间看书和预习案例。学校的淘汰机制非常严格,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学校的每堂课都要记录学生的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有丝毫放松。
在哈佛,严谨治学是师生的一种习惯。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论文写作,都被要求在扎实的资料收集、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并对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做出详尽的解释。
在这里,学生既有自由选择某一门课程的权利,也有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在选课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学习交叉学科。由两名教授加两名助教给三名本科生上课的“联合授课”方式在本科教育中十分普遍,约占总课程的1/3。有时,两位教授因观点不同,还会在课堂上“吵架”。“联合授课”的课堂教学变革,不仅增加了授课教师的数量,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跨学科人才绝非是一位“万能”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课堂、教学、组织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促使学生“学”出来的。教师不重视答案是否正确,而将重点放在学生新思想的培养上。
学术自由不但体现在课程教学中,而且反映在校园生活中。哈佛大学认为,学生在社团中的经验与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一样有益于他们的发展,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会对所生活的外在环境持有积极的态度,每一位毕业生都会在哈佛校园文化、知识探索道路上留下独特的印记。校内的学生社团包罗万象,形式多样,规模大小不等。
从地图上看哈佛大学的主校区(老校区),宛如一座围城,被围墙圈在里面。不过,这座城有很多门,从哪个方向都可以进入。哈佛的校门共有25座,大多朴实无华,仅以红砖砌起来而已。据记载,最开始的时候,哈佛校园其实是没有围墙的,当人们在1889年开始圈地并树立起一座校门时,还曾遭到很多人的谴责,认为用石墩和铁栏杆把大学围起来有悖于这所大学早期的清教徒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墙越建越长,人们在这些围墙上开设了更多的关口,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校门。这些校门上大都有一个数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说。
以最有名的约翰斯顿大门为例,它位于学校西面围墙的差不多正中,相当于学校的正门,是哈佛大学的第一座校门。对哈佛的学生而言,在四年或更长年限的学习过程中,只会有两次出入此门,一次是入校,另一次是毕业离校。大门是由哈佛1855届本科生塞缪尔·约翰斯顿捐款修建的,造型风格属于殖民复兴时期的产物。后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哈佛大学建筑都沿用了这样的风格,使用多彩的纹路和富有颜色的砖块等,最终演变成为哈佛大部分建筑物的标准风格。
Dexter Gate,建于1901年,为纪念哈佛1890届学生Samuel Dexter而建,门的上方刻有这样的英文字样:“请进!你将获得智慧。”在内侧门楣上则刻着这样的英文:“离开!更好地服务你的国家和你的同胞。”大学的精神在一座校门的前后门楣上如此绝妙地得以表现,又如此简单。
当年,哈佛属于典型的“精英学府”,校园规模不大;其后,虽然不断扩大,发展成为一座“没有边界的校园”,甚至还有分校区,但是,被围起来的主校区仍然是其核心,也被哈佛人视为其精神所在。
作为哈佛最古老的校园,哈佛园的面积并不大,在最早的时候,占地不到2英亩,后来慢慢扩展,到1835年,大体上有了今天的规模。哈佛园无疑是哈佛大学的历史中心,更是学术重心和管理重镇。它由一组大约400幢早期乔治王朝式、维多利亚式或罗马风格的红砖建筑群组成,还有数幢教学塔楼耸立其间。这些教学楼、宿舍、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筑物大多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其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它们包括本科生宿舍、韦德纳图书馆、拉蒙特图书馆以及高大挺拔的纪念教堂……除了教学楼和教师之家外,还有哈佛校长、本科生学院院长、文理学院院长等的办公楼。哈佛园的中心位置—300周年广场也是学校每年毕业盛典的举办场所,这里呈四方形,前后是哈佛大学的两大标志性建筑—韦德纳图书馆和哈佛纪念教堂。
进入校园,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砖红色的古老建筑。哈佛校园的建筑流行色是原汁原味的砖红色,这并不是当初建房时没有钱美化外立面,而是另有其因。这种砖红色就是哈佛大学校园里的主基调色,哈佛人很喜欢这种颜色,其运动队也穿砖红色的队服,后来,这种“哈佛红”(Harvard Crimson)就成了一个哈佛特有的专有名词,甚至哈佛大学的校报也取名《哈佛红》。在一片哈佛红上展开雪白的书卷去探求真理,是每一位哈佛学子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真理”二字也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校训被铭刻在了校徽上,成为哈佛永远的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