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代的帝号

时间:2024-05-17

朱筱新

帝号,即帝王的称号。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帝号主要由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组成。

谥号,起源于周代。是依据亡帝生前的行为、品德和是非功过评定的一种称号,实际就是所谓“盖棺论定”的结果。“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逸周书·谥法解》)凡帝王死后,先由礼官将其一生的作为进行褒贬评议。再交大臣进行廷议,定出谥号。并以朝廷的名义,由即位的新帝正式授予。由于是在死后评定的,故称追谥。如商汤王、商纣王、周武王、汉文帝、汉武帝、汉光武帝、隋炀帝等,都是以谥号作为帝号。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的两位皇帝没有谥号。其原因就在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认为:“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甚无谓。”(《资治通鉴·秦纪·始皇帝二十六年》)所以,他下令废除谥法。

先秦时期,有一部专门记载周代诰誓辞命的著作《逸周书》,其中有一卷《谥法解》,专门记载谥号的评定标准。经后代不断地增补、充实,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谥法体系。就性质而言,谥号可以分为美谥(褒扬)、恶谥(贬斥)和平谥(怜悯)三类。同一个谥号,还有不同的评定标准。如“文”就有:“经纬天地日文,道德博闻日文,学勤好问日文,慈惠爱民日文,愍民惠礼日文”。“武”也有:“刚强理直日武,威强睿德日武,克定祸乱日武”。所以,拥有同一个谥号的帝王,生前的行为并非相同。

美谥,是对亡帝一生行为的肯定、赞扬。汉文帝生前曾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西汉的社会经济因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所以依据“慈惠爱民日文”的标准,评定出他的谥号。在他之后的汉景帝,不仅沿袭了其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还平息了“七国之乱”,所以,他死后是依据“布义行刚日景”的标准,评定的谥号。

灭亡商朝的周武王,因其是“克定祸乱”,即消灭了商朝暴虐的纣王,故以“武”为谥号。而西汉武帝在位时,北击匈奴,还通过“推恩令”等方式,收缴王国的权力,避免了战争。所以。他是以“威强彀德”作为谥号评定的标准。

恶谥,是对亡帝一生行为的否定、批评。如商纣王,取意“残义损善曰纣”:以贪婪、残暴著称,导致“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取意“杀戮无辜日厉”: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隋文帝后即位的隋炀帝,最终又被自己的部将杀死,则取意“去礼远众日炀”。

平谥,具有惋惜、同情之意,属中性标准。在东汉后期,曾出现外戚(即皇太后、皇后的家族)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为了能控制政权,便扶植年幼或年少的皇帝即位。如刘隆即位时,年仅百余日。在位不足一年,即病死,故以“短折不成日殇”为其谥号。刘炳两岁即位,在位仅4个月,故以“幼少在位日冲”为其谥号。其他几位皇帝虽然不是早夭,但也无所事事,因此他们的谥号,只能依据其性格和为人评定。如汉和帝,“不刚不柔日和”;汉安帝,“宽容和平日安”:汉顺帝,“慈和詹服日顺”:汉质帝,“忠正无邪日质”等。通过这些谥号,人们只能感受到这些皇帝具有忍让、谦和的品质,而看不到他们的功绩。

帝王谥号也并非都是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商朝的建立者汤王,亦称成汤、武汤,这些称谓实际都是谥号:“安民立政曰成”、“除残去虐日汤”。“成”、“汤”这两个谥号实际概括了商汤王一生最大的功绩:即推翻了夏朝暴君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政权。东汉的建立者刘秀,既“克定祸乱”,又“能绍前业”,即恢复了汉室的统治,因此他的谥号为“光”和“武”。

自唐代以后,皇帝的谥号数量愈来愈多。如唐高祖李渊的谥号为“神尧大圣光孝皇帝”,其子李世民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谥号更长,为“启延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多达21个字:“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而清世祖福临的谥号,更多达23个字。谥号数量的增加,也使得作为帝号称呼起来十分不便。所以自唐代开始,人们便以庙号作为帝号。

庙号,出自宗庙。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宗庙是用于供奉和祭祀本家族祖先和先人亡灵的场所。“宗,尊也;庙,貌也。言祭宗庙,见先祖之尊貌也。”(《礼记·祭法·郑玄注》)不过,受等级制度的影响,帝王家族的宗庙称为太庙(图);官僚及百姓家族的庙,则称为家庙或祠堂。在太庙的大殿里,放置先祖先帝的牌位,或悬挂其“影像”(即遗像),并定期在此举行祭祀仪式,以告慰亡灵。因中国古代社会的避讳习俗,即后代不能直呼先祖或尊长者的名,因此在庙里供奉的牌位上,绝不能直书其名,只能用另外一个名称替代。这个名称,就是庙号。

庙号,始于商代,主要以祖、宗为称。每个朝代的第一位皇帝,即开国皇帝,庙号多称祖,一般常用太祖、高祖、世祖为称。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第二位皇帝及其后世即位者,庙号多称宗,一般常用太宗、高宗、世宗等为称。如唐太宗、唐高宗等。但清朝皇帝的庙号比较特殊。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庙号为清太宗,其子皇太极的庙号为清太宗,而第三代皇帝福临(顺治帝)和第四代皇帝玄烨(康熙帝)的庙号则分别为清世祖、清圣祖。这是因为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统治全国的第一位皇帝;玄烨则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大清帝国。这两位皇帝“虽日守成,实同开创”(《清史稿·圣祖本纪》),所以都冠以“祖”的庙号。

庙号和谥号都是在帝王死后才出现的称谓,所以他们生前是不可能听到的。

尊号,始于武则天时期。是皇帝在位时,由臣僚敬颂的称号。虽然在此之前也有尊号之称,如汉高祖死后,“群臣日:‘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日高皇帝。”(《汉书·高帝纪》)但这里所说的尊号,实际是谥号。刘邦的庙号实际是“太祖”,谥号为“高”。

唐光宅元年(684年),皇太后武则天掌权后,即接受唐睿宗率群臣上的尊号。此后,她又多次接受群臣敬颂的尊号。如“圣母神皇”、“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亦作“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神龙元年(705年),大臣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之机,发动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武则天知道自己即将寿终正寝,遂“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旧唐书·则天皇后纪》)她死后,也以“则天大圣皇后”为谥号。所以,武则天之名,实际是称其尊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于记载在位年代的名号。汉武帝即位当年,就使用了“建元”年号,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年号纪年的历史。但历朝历代皇帝的年号字数不等,少则两个字,多则六个字。且每位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数量也不等,一般为一个年号通用始终。也有多次改元,使用多个年号的。如武则天在位20年,年好多达17个。而明清两朝基本是一位皇帝只使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明成祖朱棣的“永乐”、清圣祖玄烨的“康熙”、清世宗胤祺的“雍正”等。所以人们便将年号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的称谓。(文章代码:142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