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智能化新闻生产技术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探析

时间:2024-05-17

摘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性同样必须贯穿数据新闻制作发布的全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运作、发布等各个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工智能生产新闻的过程是利用AI等技术传入数据自动写成新闻,只要符合算法要求,就能迅速生成一篇模板新闻,尤其是在写灾难报道、财经报道、体育报道等硬新闻时,速度与精确度都比新闻记者略胜一筹。但是,囿于AI技术本身固有的缺点及数据资源不够完善等,智能化新闻生产在保证新闻真实性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如内容虚构、情感伪造、语法错误等。因此,各种智能技术给新闻生产的真实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涉及内容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新闻环境的真实等多个方面。基于此,文章聚焦智能技术对新闻生产真实性的影响,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规范新闻生产环境。

关键词:智能化;新闻生产;真实性;内容;情感;新闻环境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8-0-03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廣泛应用。一方面,人工智能正在加快推进新闻行业的智能化,促进新闻生产全过程的协同化、一体化[1];另一方面,新闻真实自新闻学产生起就是一个重要的话题,随着智能新闻生产方式的逐渐普及,人工智能利用其独特的算法逻辑,在新闻制作过程及受众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新闻真实也被重新建构。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新闻真实受到较大的影响,新闻求真的具体标准也应根据现实环境作出调整。本文围绕新闻真实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智能化新闻生产影响新闻真实性的三个方面。

1 智能化生产对画面内容真实的冲击

人工智能技术一改过去记者实地拍摄、采访、记录的流程,运用传感器、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设备自动生成稿件和视频,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新闻事实的本真,与记者基于亲眼所见写成的稿件存在差距。常见的MGC新闻,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由机器智能生产的新闻[2]。不断进步的智能新闻生产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但其似乎还没有在新闻真实上取得标志性进步。

以MGC视频为例,虽然其依靠新媒体技术实现了采集的系统化、多样化,是新闻生产的一支推动力量,但是其在进行概念理解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单纯依靠刻板的算法,无论是在众多的采集视频中选择契合新闻主题的信息还是挑选最能表现事实的画面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自动生成的画面可能仅仅是再现了新闻现场,并没有突出主题,所以这种画面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还会对新闻内涵的真实传递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同一主题中出现的画面不止一个,这就需要从不同角度,依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展示画面。这种角度和逻辑应符合社会表达规范、主题表达、受众的心理感受等,而这些是无法仅仅依靠智能技术完成的,简单的画面堆砌造成画面不连贯的问题,削弱了新闻真实性。这种画面的不真实一定程度上也来源于受众生理和心理上的“极性”,因为受众存在一定的生产倾向,在声音解说的背景下,受众会脑补画面中没有出现的内容,甚至脑补没有出现过的画面,以期达到视听平衡,所以容易忽略画面内容的真实性这一问题。这些原因使智能化新闻生产的真实性受到冲击,从画面层面影响了新闻表现的真实。

我们要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对于画面内容不真实这一问题,从技术方面来看,要不断提升机器的识别能力,避免画面内容重复及逻辑混乱。在这一方面,技术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拍摄规范,达到让视频画面内容采集符合拍摄规范的目的,从根本上避免出现虚假画面。在社会这一宏观层面,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新闻生产技术要实现科学合理发展,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是关键,要鼓励受众进行深度阅读,对画面呈现的事物和内涵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智能化背景下生产出的解说和画面阐述。受众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理智看待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和画面,才能成为人工智能新闻生产技术真正的使用者,而不是被技术掌控。

2 智能化新闻生产对情感真实的消解

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颠覆了单纯依靠记者采写的模式,新闻采写主体多元,但这种由机器生成的新闻,消解了新闻生产本该具有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传递。以机器人写作为例,它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对搜集和输入的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分析、处理和加工,从而生成一篇较为完整的新闻报道,缺乏人类情感参与。但记者在写稿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工新闻语言,使新闻表述更加亲切,使情感成为新闻的更高追求,这是机器人无法独立完成的。林丽指出,数据挖掘是人工智能的“看家本领”[3]。机器人写作就是如此,它能完成的只是检索已有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抓取和分析数据。此外,如果是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那么机器人在写新闻时可能出现无法理解的情况,这种人际交流之间的情感不能得到充分表达,新闻自然也无法传递出真情实感。

有观点认为机器人新闻写作是从现有的语言库中选取词语,不太会受到作者情感的影响,更加客观公正,因此这种新闻写作方式反而更具有真实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客观陈述事实的背后,是新闻情感的缺失。体育类、财经类、金融类等硬新闻由于具有客观性和数据性,因此使用机器人写作局限较少;但在民生新闻中,其会导致新闻工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传递消失殆尽。新闻真实并不排斥记者及撰稿者的主观色彩,一定程度上的情感传递反而更有利于受众对事实的把握,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4]。类似机器人写作这种稿件生成技术是无情感的,甚至会消解事实原本具有的情感,所以智能技术影响了新闻真实的情感要素,使情感的获得由易变难。

面对这些问题,要从技术和内容这两个层面入手避免机器人写作在新闻生产中的局限性,这有利于机器人写作这一人工智能生产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长足发展。

首先,可以着力提升人工智能算法技术的透明度。这是由于目前广大受众往往只看新闻成品,但对其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漠不关心。因此,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相关APP运作平台,都应该让受众明确机器人写作不是万能的,其中也有智能技术带来的偏向和失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消除受众对人工智能写作技术的完全信任或者消极抗拒。

其次,除了在技术层面发力外,还应该使其与理论内容相互协调合作。比如可以充分运用相关技术来提升机器人写作在采集新闻时的数据选择能力,从生产源头保证新闻的规范性。由机器人生产的新闻,其中引用的数据应该标明信息出处,必须有据可查,不能凭空捏造。

最后,记者这一重要主体也应发挥作用,实现人机配合。这是因为机器人写作技术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只有人机结合才能推动新闻质量和新闻真实性的提升。新闻记者极具思想性,有利于深度挖掘新闻,提升新闻的思想内涵。而机器人写作技术不具有人文关怀和思想性。由此可见,人机结合才是新闻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更重要的是,机器人写作在生产新闻的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从而给新闻记者和编辑提供了深挖新闻的机会,由此带来的新闻生产质量提升仅靠智能技术是无法实现的。

3 智能化新闻生产技术对新闻环境真实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在新闻真实层面也有所体现。前文提到的MGC新闻和机器人写作,带来的都是新闻本身的不真实,但一些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传播方式也在给我们建构一个虚假的新闻环境,对新闻真实同样产生了冲击。

以大數据推送技术为例,周子怡指出,当今社会是信息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5],所以个性化新闻推送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为广大受众获得有效信息提供了便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新闻真实性。一方面,由于推送内容的同质化,因此机器主要是根据用户标签和设定范围推送信息,关键词抓取新闻导致信息具有相似性,并且会给受众打造出一个拟态环境,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人们了解和认知世界,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据”。谢啸轩提出,算法带领人们进入后人类主义时代,人们不得不接受算法的驯化,享受且被迫享受档案化和数据化生命的监控和管制[6]。在传媒领域,随着算法新闻的出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打造出来的现代媒介拟态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人的本能、直觉、感觉等各种感性元素,在看似公正、真实的面具下打造出高度逼真的媒介拟态环境,在涵化机制的作用下,受众不断建构对现实的态度,由此产生的对新闻环境的认识与现实产生了分离。另一方面,除了技术层面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之外,用户自身的特点也在加剧新闻环境的不真实。董萌提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阅读时间也变得更加碎片化[7]。碎片化的社会环境,加之受众在选择内容时存在固化心理,可能出现一些倾向性的选择,这样会产生“信息茧房”,这种让用户自定义新闻内容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获取信息的来源,导致受众对新闻大环境的认识产生偏差。比如,在今日头条中,频道定制这一方式减少了信息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进一步加剧人们对社会认知的固化,使新闻环境失真。

因此,塑造真实的新闻环境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受众的配合,只有二者共同发力才能建构真实的新闻环境。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必须着力优化算法推荐过程,加强共性信息尤其是社会公共新闻的推送,加大社会主流信息的推荐力度,多关注国家政策文件及社会公共事件,凸显新闻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主流价值[8],而不是给受众营造“信息茧房”,盲目迎合受众兴趣,对受众进行信息“投喂”。应坚持新闻生产的真实性,提高信息价值。服务于受众的信息需求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底线,新闻媒体每天都在发布新闻信息,有一点需要明确,信息发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获得高浏览量,从而获取经济效益,而是要基于新闻事实,发布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吸引广大受众关注,推动相关事件的解决。只有兼顾社会效益,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

其次,从受众角度来讲,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受众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要扩展新闻传播的视野,抵制“信息茧房”带来的侵害,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9]。新闻信息传受双方都必须保持严肃的拟态环境意识,提升对新闻信息和新闻画面的辨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制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真正成为技术的主人,而不是被技术掌控。

4 结语

必须承认的是,智能化新闻生产方式的确改变了传统新闻的采集方式与生产流程,为新闻生产提供了新的路径,使新闻生产更加科学复杂,新闻写作更为直观明了。人工智能技术产生并快速发展,在新闻行业的应用必然会引起形式、内容等各个方面的改变,这些变革源于对技术的期待和不断追寻,但同时可能产生不可预期的不良后果:新闻真实性受到挑战。人工智能对新闻真实的影响涵盖多个方面,这种影响使人们不得不反思,未来技术会不会进一步冲击新闻真实。因此,只有合理使用技术,新闻真实才能更好地被保护和呈现,助力智能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新闻生产。从画面到情感再到环境真实的变化都是智能化背景下的巨大挑战。总而言之,需要明白的是:技术的变革要求人们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当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时,人们更应该在使用技术时保持清醒,不能盲目推崇和推广。新闻工作者作为潜能最大的新闻内容生产者,未来将持续发挥主体作用,并推动智能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

参考文献:

[1] 孙志男.人工智能对传统新闻生态的变革与重塑[J].新闻论坛,2018(2):80-83.

[2] 商艳青,彭程,阮玲霞. MGC新生产范式技术驱动新闻生产变革[J].南方传媒研究,2020(1):164-170.

[3] 林丽.科技期刊有声阅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7(5):78-80.

[4] 田爱平.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中人文精神的消解与重构[J].汉字文化,2021(19):142-143.

[5] 周子怡.网络热词的圈层化传播研究:以马保国语录为例[J].汉字文化,2021(8):15-16.

[6] 谢啸轩.科技与社会视角下算法媒介伦理问题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7(12):41-43.

[7] 杨瑞芳.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建设与运营[J].科技与出版,2022(11):101-105.

[8] 吴丹,马素伟.算法推荐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内在逻辑与解决进路[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35(2):38-42.

[9] 李莹.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分析与展望[J].青年记者,2023(4):57-59.

作者简介:刘坤(1999—),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指导老师:周阿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