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摘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演艺产品的融合是实现地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作为民族文化旅游的一种衍生物,因其在彰显独特文化、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扩大地区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而受到各级政府和旅游经营者青睐。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发现,近年来,我国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经过探索已经形成一些初具市场规模的产品,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充分、亮点项目较少的现实问题。文章主要探究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演艺融合发展路径及发展新范式,即通过分析旅游演艺助力民族文化旅游的内在价值,结合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演艺融合发展现状,提出融合发展创新路径:在以知名演艺IP为参照对象的基础上,注重形式与内容的融合;艺术性与商业价值的互惠互利;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弘扬主旋律;依托景区空间的客流量与配套设施打造旅游演艺,与旅游市场共享观众,降低表演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实现景区受益与演艺成功的双赢;政府、企业、社会和居民多重力量融合推进,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演艺;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6-0-0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各民族的文化汇聚形成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有着明显的关系边界,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存在资源禀赋和区位劣势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质慢慢被现代化所稀释甚至替代。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演艺的融合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重要产品形态,文化牵手旅游,将文化基因注入旅游资源,有利于实现良性循环、合作增值[1]。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天然的神秘性和独特性,能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而旅游演艺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旅游演艺将少数民族文化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是将文化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举措。
1 旅游演艺助力民族文化旅游的内在价值
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得以生存延续的精神内核,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是激活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那么如何讲好民族故事、传承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便是一种有影响力、感染力的有效途径,依托当地资源,通过旅游演艺的创新传播,将民族文化转化为可展示的“活文化”,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1.1 传播少数民族价值观,提升民族凝聚力
文化的载体在于民族,少数民族文化是其千百年来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价值体系。尽管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有着地域性和差异性,但其蕴含的价值观有独到之处,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中也闪耀着普世光辉[2]。借助旅游演艺的艺术展现力,少数民族文化不仅能更好地在本民族中传承,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出民族,传播少数民族价值观。
1.2 创新旅游展示方式
文化和旅游部于2019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涌现一批有示范价值的旅游演艺品牌。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旅游演艺赋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发展趋势向好、潜力巨大。旅游演艺打破了传统的静态文化传播模式,通过演绎手法的变化、舞台手段的创新以及剧情、表演等的创新,将旅游者带入其所创造的文化场域中,让观众更加真切、深刻地感受文化力量与真挚情感。
1.3 借助演艺产品发展相关品牌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旅游演艺以异地游客为目标客群,依托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能呈现当地文化、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等的活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需求的增加,因此人们对旅游活动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旅游演艺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演艺数目和票房收入不断增加。旅游演艺能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当地人的广泛参与,当地民众通过参与演艺增加收入,能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此同时,旅游演艺活动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为地区发展其他品牌经济、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重要助力。
2 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演艺融合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旺盛发展,各地推出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在內容质量上也不断丰富自身内涵。从目前的旅游演艺表演形式来看,可以分为歌舞诗、歌舞剧、山水实景剧三种类型。1982年西安的《仿唐乐舞》是中国旅游演艺兴起的开端。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作为旅游演艺的一种形式,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1991年华侨城推出的《民族艺术大游行》是我国较早推出的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大型演艺产品。
总体来看,目前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开发有着聚焦本土IP、展示原生态文化的特点,题材依赖于当地的山水并呈现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较为知名的旅游演艺IP“印象”系列中,《印象·刘三姐》的演出融合了阳朔的山歌与山水,运用中国画的构图手法融入真山真水,代表性地展示出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以及漓江周边的百家万象,浓郁的文化与毓秀的山水和谐相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创作团队成员梅帅元曾说,真正的旅游实景演出应以山水为基础,以当地文化为根基,同时实现本土文化与旅游市场之间的有效互动。九寨沟藏谜大剧院的《藏谜》由“孔雀公主”杨丽萍与“藏族歌王”容中尔甲联手打造,以老阿妈朝圣路为主线,从民间搜集了服装、音乐、道具等,汇集了我国西北、西南100多名少数民族演员,最大限度还原藏族生活与民俗艺术。独特的民族资源、表演方式再现了纯粹的藏族文化传统和民族个性特征。
这些旅游演艺成果不仅展示了民族文化特色,还发展了相关品牌经济,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显著的效益。但旅游演艺产品的整体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众多、分布广,不同地区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发展不同。西南地区旅游演艺开发起步较早,影响力较大,出现了一些能展示民族区域特色、知名度较高的产品,如《千回西域》、“印象”系列、《西江盛典》、《藏谜》等,为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北地区具有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和游牧文化,但目前知名品牌匮乏、中小型产品占主流,仍处于“破题”阶段,需要打造能有效将西北民族文化形象展示给世界的品牌。
2.2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为创作而创作,为演艺而演艺,盲目套用模仿其他成功的演艺节目,导致演艺节目对民族文化内涵理解不透彻,改编效果不理想,出现一些水平较低、伪文化,吸引力、感染力不强的作品。因此,专业团队须深度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对文化和旅游进行细化处理,打造出专业、高水平的旅游演艺产品[3]。需要将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世人,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演艺的有效融合。
2.3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充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如神话、传说、史诗,音乐、舞蹈、绘画,有价值的科学典籍,以及雄伟壮观、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4]。每一种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物种,但部分文化的创作表演呈现并不充分,尤其是中小型体量的演艺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没有推陈出新,在节目形态上没有和高端艺术演出相结合,大多仍以歌舞表演、风情秀为主,导致旅游演艺产品趋于模式化。
2.4 亮点项目较少
以旅游演艺为载体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曾有辉煌时期,最负盛名、影响力最大的实景演出莫过于“印象”系列,为中国观众乃至世界观众所喜爱。山水实景的不可复制性,并没有阻碍“印象”系列旅游演艺产品的发展,其导演曾说,“每个‘印象既是唯一,又可复制”。纵观目前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数量不断攀升、发展速度较快,但存在规模小、受众少的问题,经典项目少之又少。
3 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演艺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3.1 形式与内容融合
旅游演艺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要注重形式表达。在体验经济时代,感官刺激是获得震撼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方式,通过表达形式的创新,不断迎合旅游者审美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运用各种手段,能更好地呈现文化内涵。同样,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也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设计演艺活动时,一方面,在地域特征基础上深挖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紧扣主题;另一方面,外在表现形式要适合文化的表达,通过多种手段,加快推进VR、AR等数字技术在旅游演艺领域的应用和延伸,完善演艺周边配套设施[5],提升现场氛围效果。
3.2 艺术性与商业价值的融合
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核心是文化,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故而应鼓励创作者深入民族,在展示方式上推陈出新。在尊重本土的基础上,通过“变”拓展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实现深层文化内涵与表演艺术性的结合,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演艺产品进入市场创造出商业价值,才能维系其可持续发展。《印象·刘三姐》的参演者大多是当地村民,他们白天打鱼、晚上表演,这场演艺为表演者增收数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因此,演艺产品设计立足本地的同时,更要兼顾艺术性与商业价值。
3.3 民族与时代相融合
民族文化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弘扬主旋律,在文化特性与时代特征中找到连接点。从古至今,音乐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等都能激发人们对审美的不懈追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能偏离时代,要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从全局的、发展的视角反映少数民族生活、思维、情感变化。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发展,一方面要立足本民族,展示出不可或缺的价值,以现代化诠释传统之美,摒弃娱乐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弘扬时代主旋律,真正与传统對话,把民族与时代、世界结合,以取得“美美与共”的审美效果。
3.4 民族景区和演艺的融合
文化富集的民族地区往往有着交通区位的劣势,但旅游演艺投入成本高,要求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以景区的客流量、知名度、配套设施为依托,将“演艺+旅游”和文化、民宿、娱乐项目等联合起来,打造丰富的旅游项目。一方面,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丰富景区产品业态,延长旅游产业链;另一方面,通过与旅游市场共享受众,降低表演的成本和风险,提高景区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实现景区受益与演艺成功的双赢[6]。
3.5 政府、企业、社会和居民多重力量融合推进
民族地区存在资源禀赋优势和区位劣势的结构性矛盾,旅游演艺产品对艺术性的要求较高,仅凭自身力量进行旅游开发往往会因管理不当、治理不善而出现诸多问题,需要地方政府、社区、外来力量主体合力完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具有地域性,需要地方力量用行动演绎出活态的地方故事。但旅游演艺也不是地方居民的独角戏,需要政府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同时,政府在艺术性的创作表达方面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因此,需要政府、市场、社区、外来力量同频共振,共同推进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的发展。
4 结语
在旅游和文化产业日益勃兴与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文旅演艺产品对文化的再生,可以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随着旅游者的审美品位不断提高,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文旅演艺产品的优化、转型。在此背景下,我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作品,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也存在发展瓶颈。知名演艺IP是增强游客体验感的参照对象,在此基础上,可推进形式与内容融合、艺术性与商业价值融合、民族与时代融合、民族景区和演艺融合、多重力量融合,创建旅游演艺发展的新范式,以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月婵.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路径研究:以广西京族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样本[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68-75.
[2] 鲍扬.贵州民族文化资源的文旅演艺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10):127-133.
[3] 闫福佳.从地方剧种到旅游演艺产品的转化路径初探:以吉林省为例[J].戏剧文学,2021(5):103-106.
[4] 黎富兵,孙小岚,段华琼.攀西地区精准扶贫与民族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18(6):60-63.
[5] 李文明,裴路霞,孙玉琴,等.旅游演艺项目游客游后推荐行为影响因素与机理:以抚州《寻梦牡丹亭》演艺为例[J].经济地理,2022,42(10):216-223.
[6] 陈敏,单世联.旅游演艺重构传统表演艺术的路径研究:对《印象·刘三姐》的案例分析[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23,32(1):245-255.
作者简介:贾梅爽(1999—),女,河北邢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旅游产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