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林煊力 高瞩
摘要:移动办公方式的兴起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指在办公室以外的场所借助无线联网办公,处理业务。移动办公车是全新的移动办公方式在交通工具上的综合运用。基于此,文章对移动办公车展开设计研究,通过数字座舱设计以及空间拓展设计,使用户在车内即可完成基本办公,通过车体组合形成用户所需的不同办公场景。以移动办公车空间代替固定办公场所,车载移动办公空间数字座舱需要满足用户在车内的办公需求。通过需求层次确定基本办公空间;对设计的空间进行人机工效学分析评价,并优化空间设计;研究移动办公特征,设计相应的造型形态语义,进行造型设计。为了实现车载移动办公空间的可拓展性,要选择合适的拓展结构以延伸移动办公车的空间。此外,通过组合多个车体模块,形成大型联合办公空间。针对车辆群的连接端口现状,选择适当的连接途径。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多车互联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车内活动流线,构建未来移动办公车群的场景,以保持车群场景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关键词:办公空间;移动办公车;空间拓展;汽车群;协同办公
中图分类号:TU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6-0-03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移动办公
移动化发展使各行业机构的内部办公和业务应用系统逐渐实现了移動化,帮助用户摆脱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按需处理工作。
1.1.2 智慧出行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被应用到交通工具中,汽车的空间和交互发生变化。汽车从运载工具变成包含个人和社交空间的设计对象。
1.2 研究意义
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把握全球数字化发展新机遇,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1]。以车载移动办公空间替代办公楼,能为打造城市管理智能体带来新的可能,为数字化社区服务新业态积聚新潜力。
2 文献综述
2.1 移动办公车发展现状
2.1.1 办公空间发展历史
现代办公空间出现在一战前后,虽然实现了工作效率最大化,但是没有考虑人和社会的因素。1939年,赖特基于摩天大楼设计了开放式的办公空间,出现了对照明、吸声的设计研究。21世纪后,办公室设计开始接受“热桌办公”。2010年前后,随着联合办公的兴起,以及WeWork公司的推动,共享办公空间遍布英国的各大城市。后疫情时代,出现了许多为个人协作而设计的办公空间。
2.1.2 移动办公车发展历史
早期移动办公模式:1994年,美国的普旱茅斯洛克保险公司在车内配备了移动电话、工作站等设施,用户只需要打电话表达诉求,公司就会驱车提供上门服务。
铁路办公客车:同时期,瑞典研制了世界上首辆铁道办公室客车,以满足职员上下班途中的需求。
车载硬件办公:2001年,revolve公司设计了一款车载硬件设备,通过副驾驶的支架连接设备,使用户可以在汽车内办公。
商务办公:2004年,奔驰推出了Viano商务车,以“移动总裁办公室”为原则进行设计。
生活空间系统:雷诺于2018年发布了ez-pro概念车,这款车由调度车厢和无人驾驶的机器人车厢组成,可以成为移动办公室或摆摊店铺,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强调空间概念:2021年,日产发布NV350办公概念车,采用办公吊舱的概念,后方配备了可电动伸缩的办公区,增强了内部的舒适性和多功能性。
2.1.3 移动办公车未来发展趋势
(1)增加内部使用空间。移动办公车从早期的车辆简易配套硬件模式发展到商务办公车模式,再到改装车模式。如今的移动办公车设计主要关注空间的营造,空间的可拓展性屡屡出现在新的办公概念车上。
(2)系统化应用。移动办公车针对的办公场景由单独一人的办公模式扩展到整个办公系统,提供不同的办公空间、满足不同的办公需求成为发展趋势。
(3)加强数字化应用。中国移动办公市场的发展得益于宏观经济、软件开发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随着实有主体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逐渐扩大,协同办公软件量质齐升。
2.2 移动办公车数字座舱及造型设计研究
2.2.1 移动办公车数字座舱现状
2020年,丰田发布了e-Palette概念车(见图1),基于无人驾驶技术,e-Palette作为一个移动空间,低底盘和箱式空间的设计,让这款概念车拥有了更大的车内空间,将移动办公、移动商业、移动零售等生活场景囊括在内。基本款作为交通工具在东京奥运会上使用,其内部座位可以拆卸,以便空间另作他用,如将办公空间(办公桌、办公椅)移到车内。
移动办公车概念经历了车载硬件办公、商务办公再到现在重视系统化、空间拓展化的阶段。由于无人驾驶技术的出现,汽车人为操作弱化,汽车作为移动工具的概念被强化,用户在其中具体的办公共性需求为可以放置电脑办公桌、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办公椅,以及有Wi-Fi设备,车内的办公方式也由简单的在汽车座椅上办公发展演变为将办公室移到车内。
2.2.2 人机工效评价方法现状
传统的人机工效评价方法是真人样机现场评价,由于评价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分析结果过于片面,且这样的评价缺乏完整的体系,在理论研究上缺乏科学依据。Jack软件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成熟的一款人体建模仿真与人机工效评价软件,目前我国有多名学者使用这款软件对产品进行人机工效分析。
2.2.3 移动办公车造型设计现状
在电动汽车与无人驾驶技术出现之前,移动办公车的设计基于商务办公车以及普通车辆的改装,与普通车型的外观无异。由于电动能源与无人驾驶等技术的成熟,众多造型概念方案涌现,其共性是低底盘与大空间的组合。
移动办公车的造型设计涉及复杂多元的因素,不仅需要满足办公人员特殊的功能需求,而且需要考虑用户的审美偏好。作为一种独立而特殊的汽车类型,移动办公车的设计要与普通汽车区别开来,重新定义其概念和价值,因为它面向的是特定的办公人群。要以移动办公车造型作为设计的目标主体,依据基本国情、心理共性、安全性等制定設计原则,并以所学专业方向,结合产品语义学、交互设计等理论方法设计研究外观造型[2]。
2.3 移动办公车空间可拓展性设计研究
2.3.1 汽车空间拓展结构现状
传统的汽车内部空间因为内部与外部造型的布置固定不变,所以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调整大小,少数房车以及概念车,由于对车内空间的需求高,所以配置较为丰富,座椅和空间的拓展性强,能通过拓展车身结构,增强内部空间的实用性。移动办公车作为办公空间,内部对空间多样性的需求增加,通过拓展车身,扩大办公空间。国内外的汽车空间应用主要集中于房车、拖挂车,拓展方式主要分为柔性拓展与刚性拓展(见表1)。
2.3.2 汽车支撑结构应用现状
汽车在拓展使用空间后,为了保证用户在车内空间的活动安全以及汽车平稳,会加装驻车支腿。驻车支腿的主要作用是平衡和稳固车辆,而非作为车辆的主要支撑,具体有5种类型(见表2)。
移动办公车的流动性较强,需要较强的地面适应性,将单动型支腿结合空间拓展结构结合进行设计,能够保证移动办公车的安全性与路面适应性,同时可以将单动型支腿与气动支腿结合,避免拓展空间时需要烦琐的操作。
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3.1 研究主要内容
3.1.1 移动办公车数字座舱及造型设计
(1)移动办公车基本空间设计:通过需求层次分析,设计能够满足需求权重最高的办公空间,聚焦青年人的移动办公空间典型情景。
(2)人机工效学分析:对基本空间设计进行建模,通过调研设计典型用户人体模型,对其进行数字模拟,分析并优化办公空间人机工程。
(3)移动办公车造型设计:以低底盘和大空间为基本造型意向,梳理移动办公车外观造型典型设计方法,强调办公特征性,进行形态语义及色彩语义设计。
3.1.2 移动办公车空间可拓展性设计
(1)移动办公车空间拓展结构设计:调研次级需求权重的办公空间,并分析现有可拓展结构的汽车,选择适合次级办公需求空间设计的结构进行优化,并构建空间拓展的办公场景。
(2)移动办公车拓展结构支撑设计:调研支撑结构现状,分析合适的结构,满足移动办公车拓展结构的支撑需求[3]。
3.1.3 移动办公车整体系统及其功能协同性研究
(1)移动办公车车辆群连接途径:由于存在对大空间体量的办公需求,所以需要连接不同的移动办公车,形成大空间,调研分析现有的车辆连接实践,选择适合的移动办公车连接结构进行设计研究。
(2)办公车内活动流线设计研究:建立典型场景,分析用户在移动办公车中的交互行为,调研原办公场景行为,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规范梳理移动办公车的活动流线。
4 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案
4.1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查阅、研究和整理已有的研究以及文献资料,收集相关的无人驾驶智能座舱应用,明确移动办公车的系统设计应用思路。
调研法:调研已经开展远程办公的企业与企业员工,使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各企业远程办公人员的共性特征、远程办公环境的必要工具等。
4.2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5 结语
移动办公车的设计问题集中在车载移动办公空间数字座舱及造型设计方面,要在调研办公空间需求的基础上满足用户在车内的办公需求,同时对设计的空间进行人机工效学分析评价,优化空间设计。通过研究移动办公特征设计相应的造型形 态语义,进行车辆整体的造型设计。在拓展结构的设计上,选择合适的拓展结构延伸移动办公车空间。车群的协同性设计要基于构建未来移动办公车群场景,使车群场景保持形态整体性。
参考文献:
[1] 关于《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2022(13):21-23.
[2] 刘社明,王小平,陈登凯,等.基于JACK的驾驶舱仿真及人机工效分析[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8):106-110
[3] 谭浩宇.基于无人驾驶技术的老年人代步车造型设计研究[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22.
作者简介:林煊力(1998—),男,福建南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产品造型艺术与应用实践。
高瞩(1965—),男,上海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交通工具设计形态学及其产业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