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环境行为与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时间:2024-05-17

摘要:设计作为服务人类生活的造物活动,是一门交叉学科,其涉及的学科及知识面十分广泛,包括历史学、地理学、美学、工程学等。设计服务于人,故实用性应当凌驾于美感之上。为了设计出真正实用且为人所喜爱的景观,设计师需要对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即从人类的活动行为及其对景观产生的心理反应入手,了解人类的习惯与需求,从需求出发反推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原始时期的人类以适应环境为主,而现在的人类越发注重对生存条件的改善,使环境服务于人,因此,环境设计在当今是至关重要的。对环境设计的从业人员而言,对环境行为与心理学进行研究非常关键,其能够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文章以校园景观为对象,从校园的出入口、道路、广场、生活区与活动区的景观设计入手,从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校园景观的现存问题,提出不同校园场地下的景观设计目标与设计方法。

关键词:校园景观;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4-0-03

0 引言

环境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起初,人们会尽可能地适应环境,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设计应运而生,人们开始着眼于改造环境,使环境更适应人的需求。这种需求包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上,环境设计应当满足实用性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使人感觉到舒适与便捷;而精神层面上,则应当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使人们获得精神的享受。要想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则需要深入了解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大致分析出景观设计的原则与目标等,从而使环境设计更加细致、更有内涵。校园作为承载时代希望的场所,其环境设计应当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校园景观为对象,结合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展开讨论。

1 相关概念

1.1 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关注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应用性较强。它试图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概念,研究人们在城市和建筑中的行為活动,以及人们与环境产生的相互作用,从而反馈给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师,使其在这些理论基础之上寻求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理论性虽然不强,但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相关理论的更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将建筑师的一些经验和感受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进行解释。

1.2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能将人类行为与相应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展示出来。设计是“以人为本”的,只有懂得不同景观带给人的不同心理体验,才能够更好、更有依据地进行设计,从而设计出受人们欢迎的景观。

1.3 校园景观

景观最初的含义是具有审美意蕴的风景,它的本意等同于风景和景色。而随着景观设计学的出现,“景观”一词的含义变成了在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两种。

本文主要研究校园景观,根据校园的用地组成、功能分区等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几类,包括出入口、道路、广场、生活区、活动区等部分。

景观设计遍及校园各个角落,因此它往往决定着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貌,好的校园景观设计能够体现出校园的文化底蕴与整体实力,能够帮助师生产生对校园的归属感。

2 校园景观设计的现存问题

当学生生活在校园时,偶尔会遗憾没能享受到更加舒适便捷的学习环境;当学生走在教学楼附近时,总会下意识地感到紧张、焦虑与不安;当学生打算在某处坐下读书时,感受的不是静谧美好,而是浮躁与嘈杂。究其根源,校园景观设计存在不足或不合理之处。基于校园景观的几种类型,结合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可以总结出校园景观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2.1 出入口

在校园的出入口处,来往行人及车辆较多,是行人对校园产生第一印象的主要区域。然而,许多学校没有合理运用这片场地,没能较好地体现校园的特色。与此同时,校园出入口容易产生安全问题。尤其当下众多“低头族”在外出时沉迷于电子设备,更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校门口的车辆堵塞问题也十分突出,尤其在开学、放假、开家长会以及开展校园活动时,交通堵塞问题更加严重。

2.2 道路

道路景观不仅存在于校园中,还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主要起到美化环境、遮阴蔽阳的作用,同时植物具有净化环境、隔音等作用。道路周边的绿化,不能阻挡通行者视线,应当引导便捷高效通行。同时,应当定期修剪,整洁美观的景观往往能带给人愉悦之感。然而,就目前校园内的某些道路绿化而言,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

2.3 校园广场

校园往往具备一定的活动空间,并且大学校园通常设有广场。设计校园广场的主要目的是连接教学楼、道路以及供学生娱乐、休憩。还有一些广场属于交通性广场,主要位于学校大门内外和道路交叉路口,通常规模较小。

很多校园广场铺地规模较大,往往采用相同颜色、材质的材料铺地,并且没有高低变化,缺乏必要的设计元素,使得广场显得较为空荡。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环境往往会使人感到内心孤独,并不符合校园的氛围。广场与周围空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使得广场相较于整个校园环境显得比较突兀,人们也不能获得较为舒适的感官体验。广场没有行为支撑,缺乏吸引力,通常只有举办活动时才会有人群聚集。广场的尺寸不合适,比如过大的广场往往会使人感到太过空旷,而过小又不足以支撑太多功能。广场建设缺乏识别性,不具有校园特色。广场的铺装材料没有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比如某些场地采用花岗岩材质进行铺装,使用抛光的深红色花岗岩进行方格网分割,然而对北方城市来说,冬季的霜雪会导致地面湿滑,通行较为危险。此外,对校园内交通广场而言,可能存在树木过高,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问题。

2.4 生活区

校园生活区主要指宿舍楼及周围环境。师生宿舍通常人口密度较大,因此空气流通和自然采光非常重要。部分宿舍楼周围由于树木的高度和距离规划不合适,遮挡了宿舍窗户,影响了宿舍通风、采光,给师生带来诸多不便。

2.5 活动区

校园活动区是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与休憩娱乐的主要场所。由于某些校园的活动区与教学楼距离较近,学生在教室学习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种情况多在面积不大的校园中出现。除此之外,校园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部分校园活动区的设施建设不合理,易引发安全事故。

3 校园景观的设计目标

校园整体设计成果类似规模的社区和建筑集群,若要为整体设计打下基础,校园景观设计必不可少。校园景观设计需要达成实用性与美观性两方面的目标。

在实用性方面,校园景观要满足师生工作与学习的舒适与便捷需求。另外,交往场所是促进师生交流和相互启发、锻炼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场所,是学生可依赖的日常生活空间,因此要强调它的可参与性。

在美观性方面,校园景观要体现校园的活泼与生机,同时体现该学校的文化与历史底蕴,也要均衡四季活力(由于景观是校园中具有时间性因素的部分,因此景观的生长性因素能够呈现一种动态的四季特色)。还要注重再次围合空间,在校園景观中营造适宜的二次空间尺度和氛围。

总的来说,校园景观设计需要达到以上目标,才能为师生提供自由与舒适的空间。

4 校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根据上述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及设计目标,结合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总结出以下校园景观的设计原则,分别对校园的出入口、道路、校园广场、生活区、活动区等分区的设计进行研究。

4.1 出入口

为使进出的行人获得最佳的体验,出入口的设计首先要注重校门的尺度感,这是指校门的宽度、高度、体量对入口空间的把控。此外,校门是一所大学的“门面”,它是形成视觉直观感受的区域,因而要注重融入校园文化与特色。可以用立碑、立牌的方式表示学校名称,通过富有校园风格的符号与装饰展示大门的形式、风格,再配以校牌。

如果大门后面的建筑成对景,最好与校门的距离控制在150米以内,校门控制感要稍强;如果大门后面没有建筑或建筑歪向一边,校门控制感的设计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安全问题,校园出入口应当配有反光镜,防止车辆及行人进出时产生转角的视觉盲区,可以增加提示性的标语或景观小品,设计应当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行人的注意力以发挥提醒作用。

4.2 道路

道路景观的设计需要遵循功能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便利性原则、观赏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道路景观的设计可以从其性质与功能入手,发挥交通、街景组织和改善微气候三大功能。可以在满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按照生态原则进行景观组织。在道路景观的组织中,要充分考虑道路绿化在净化空气、隔离噪声、降尘、防风、防火、改善微气候等方面的环境效应。应采取不同的绿化措施,形成以绿色软景观为主的绿色生态环境。设计时应当客观地分析人的生理与心理感受、行为规律,根据美学特征和游憩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植物配置应当根据地点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与不同的尺度,以满足人的不同心理需求,划分人性化的空间区域。除此之外,道路绿化还应当考虑现代人的审美与时代特色,以自然流畅的线条和简洁时尚的色块组织绿色景观,实现宜人的道路绿化。

最后,在选择植物时,要充分考虑道路绿化的养护,尽量降低养护成本。可遵循生态规律,使植物自然更新,最终达到稳定的道路绿化生态效果。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场地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注意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组合[1]。

4.3 校园广场

校园广场的设计要结合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广场的设计,但要全面考虑人、自然、社会的联系。例如,人作为校园广场的使用者,如何设计绿化可以使人在广场中放松身心,以及如何通过景观设计吸引人到广场进行社交活动等。基于这些功能,总结出校园广场的设计原则有以下三点。

4.3.1 与周围环境相统一

校园广场的设计需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与教学楼、花坛、走廊、草坪等相协调。同时,校园广场的设计也与学校的大小有关,不同学校中的校园广场大小不同,设计时应当注重广场的比例[2]。

4.3.2 体现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师生的价值追求在校园生活与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反映。因此,校园广场在景观设计上应充分体现校园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等内容[3]。可以通过景观雕塑展示校园氛围或者教学理念,将校训融入景观设计当中,让校园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入人心。

4.3.3 为师生的交流提供空间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较为严谨、古板[4]。而当前的教育观更注重师生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友好关系。规划合理的校园广场可以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交流空间,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往。

4.4 生活区

校园内的生活区往往人口密度大,为使室内空气流通并且拥有较好的采光,在设计生活区附近的景观时,要注意乔木应远离宿舍楼3~5米,窗口前种植的植物应当注意其高度等。除此之外,生活区附近的景观设计还应当致力于营造舒适静谧的休憩空间,注重隔音与空气质量。

4.5 活动区

校园活动区作为学生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往往距离教学区及行政管理区较远,并且靠近校园生活区。校园活动区的景观设计应注意在外围添加隔离林带或树木,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活动设施的选择上,应当注意保障安全性,避免事故发生。

5 结语

校园是青少年学习与生活的主要空间,良好的校园景观设计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校园景观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功能分区的相互渗透与协调,二是传承校园特色与校园文化,三是保护与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四是使校园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遵循这四个原则,才可以使校园景观设计充分满足师生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挺.以瓯海大道为例浅谈道路绿化设计[J].北京农业,2015(6):42-43.

[2] 杨子垒.感知与真实: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9:1-154.

[3] 公思文.大学校园广场规划设计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5):64-65.

[4] 陈黎珍.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设计要点分析[J].上海建设科技,2013(3):31-35.

作者简介:马钰茜(2002—),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