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何远东 张凌云 杜月 王芳
摘要: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缓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为乡村指明发展方向。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将作用于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发展,其对激发乡村活力具有重要理论探索和实践意义。乡村振兴的内涵与风景园林的定位有着极大的交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乡村振兴中可以起到协调人与自然、加速产业融合、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鉴于此,文章基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定位,探究风景园林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以期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基础,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助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风景园林;乡村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4-0-03
0 引言
2017年,***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同期国家乡村振兴局成立,重心向农村倾斜,推动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组织、生态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区开始大面积开发与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乡村地域文化丢失、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1]。许多内陆乡村面临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压力[2],这些乡村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大都出现了规划无序、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备、村民收入低、发展受到阻碍等问题,此时迫切需要一门学科来解决乡村振兴路上遇到的难题。风景园林作为在资源、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的重要学科,可以进一步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展现乡村的淳朴民风,發扬传统文化精神,提高乡村环境质量,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3]。
风景园林的多重属性决定其在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搞清楚风景园林的时代任务和如何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运用于乡村振兴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从风景园林专业视角,探讨其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理论依据。
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乡村振兴的关联性
1.1 乡村振兴的目的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激发广阔乡村的潜能、构建农业现代化体系、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农村各产业,以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产业、生态、文化等多维度的振兴,达到乡村振兴20字方针要求[4]。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实践与乡村振兴的目的有极高的相似度。
1.2 什么是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5],涉及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环境生态、文化艺术等领域,综合性极强,承担着建设自然和人工的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1.3 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
乡村内部的聚落、道路、公共空间、水利、林田系统是景观系统的组成部分,能直接反映乡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只有乡村各部分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乡村景观的直接参与者,承担着美化乡村的重任。
1.3.1 乡村中人与自然的协调者
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论”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第一要务。乡村振兴的主导者是农民,一切都必须以农民的利益与意向为基础。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差,污染得不到治理,人居环境受到破坏。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对乡村景观的营造与重塑有助于缓解人与自然紧张的关系。规划设计乡村景观,有利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保留乡土风貌,守住乡土味道,通过优美的环境唤醒人们对乡村的情感,擦亮乡村的底色。
1.3.2 乡村产业融合的催化剂
产业融合是通过不同产业的交叉渗透,诞生新的产业,以达到增值增收的目的。产业融合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能够充分发掘乡村农业、自然和文化等资源,作为纽带连接乡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赋予农业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属性,打造生态农园、康养农园、传统特色建筑、地方特色饮食等,拓展农业功能,从而加速农业与文化、旅游、餐饮等产业的融合。
1.3.3 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乡村不仅要塑性,还要铸魂。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和支撑[6]。如今,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离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千村一面”现象屡见不鲜。乡村在发展中丢失个性,乡村文化出现断层,传承和延续乡村传统文化的任务十分艰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能够直观体现当地的文化特点,通过规划,不仅能充分展现当地的景观风貌,还能让人们从景观中感受到鲜明的乡村特色,同时更好地激发村民的情感,增强村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积极传承和发扬当地传统文化。
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推动乡村振兴的途径
要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需要“三农”与“三生”统筹推进,通过构建乡村田园综合体、新型乡村社区等,规划乡村空间布局,实现产业欣欣向荣、乡村美美与共协同共进,对实践乡村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出发,乡村的空间类型可分为农田、聚落及乡村生态空间,三个空间类型分别对应生产、生活及生态。乡村振兴给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1 乡村聚落景观规划
乡村是重要的聚居空间,聚落是村民生产和生活的载体,聚落景观是传统乡村景观研究的核心。依据国家标准和各地相关建设导则,一般根据新旧景观比重,将乡村聚落分为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等类型[7]。地域特色突出的乡村建筑如黔北民居、傣族竹楼、陕北窑洞等,在保护地方性的同时要辩证吸收新文化。
对于历史短、地域特征不明显、经济发展落后的乡村,在没有易地搬迁的情况下,发掘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和创新利用当前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介入乡村聚落形态、功能、风貌等的规划,吸引村民积极参与景观改造,构建能留住乡愁、传承文化和安居乐业的乡村聚落空间,激发乡村活力。
2.2 乡村生产景观规划
乡村生产性景观建设有助于激活乡村活力,丰富农业功能,保护基本农田,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健康、农业生产增收”的有效途径,对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乡村生产性景观是以生产要素为基础,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等需求的同时又满足人们的经济生产需要,是有明显物质产出的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包括农业产出物、农业活动和农业用具,按照景观类型可以分为农业作物景观、农业活动景观和农业设施景观[8]。
2.2.1 农业作物景观
在构建农业作物景观时,大规模种植乡土植物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还具备独特的表现力和震撼力,如新疆霍城万亩薰衣草、贵州毕节韭菜坪等。此外,还可以通过林下种植菌菇类、中药材,院落种植葡萄、黄瓜装饰棚架等丰富立体空间,进行景观补充。
2.2.2 农业活动景观
通过创新改造,可以让村民参与到种植、采摘、管理等农事活动中,学习当地农耕风俗和精神内涵,拓展农业活动的教育、科普功能。
2.2.3 农业设施景观
现代社会较少使用水车、打谷车、犁等传统农业工具,可以将其作为村头巷尾的装饰来丰富农业设施景观,传承古人农业智慧。先进的农业器械、大棚设施、自动化及智能管理设备能带来科技的冲击感,展现现代化农业的魅力。
2.3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9]。相较于生产生活空间,乡村的生态景观空间尺度更大,生态空间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矿等资源的载体,包括大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等[10]。
2.3.1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的内涵
合理的生态景观不仅要发挥景观的美化功能,还要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维护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基于乡村自然环境,打造高效、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乡村的生态景观规划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2.3.2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的途径
景观生态学将乡村景观空间分为斑块、廊道与基质三要素。乡村生态景观规划的核心是基于景观生态原则和乡村生态需求,多层次、多目标地规划设计斑块和廊道,使其更加完整与稳定。
(1)完善乡村景观结构。乡村生态系统中,人为因素导致景观结构十分不稳定,通过景观规划设计补充景观,使景观结构趋于稳定。通过生态模式的规划设计科学配置景观,以高效发挥景观功能。
(2)保护乡村景观完整。乡村景观的完整对建立健康的乡村生态景观有重要意义,同时生态多样性关乎环境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的多样性与乡村景观的完整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人工干预,采取相应生态保护措施,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的同时增强乡村生态景观的稳定性。
(3)加强廊道斑块建设。通过观察斑块大小与形态,可以了解乡村景观的物种多样性、稳定性和迁移状态[11]。廊道具有美学功能、过滤功能、传输功能,廊道联通乡村景观,保护整个区域内的生态系统,避免景观破碎化,形成高质量、景观体验完整的区域空间网络,促进廊道边缘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斑块和廊道对保护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与规划生态廊道,有利于连接破碎的景观斑块,保护生态与乡村文化,提升景观游憩价值,利用其生态功能,缓解人类过度干预带来的环境压力,维护乡村景观的生态平衡。
3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振兴的内涵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历史任务有极强的耦合性。在乡村振兴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主要承担着协调人与自然、加速产业融合、传承乡村文化的功能。
以农村为平台,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村焕然一新;以农业为基础,打造乡村产业景观品牌,加快产业融合,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以农民为主体,发掘地域文化内涵,展现独特魅力,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吴潇潇.连南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示范带景观建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乡村科技,2022,13(22):126-129.
[2] 郑洋,郝润梅,米园,等.西部地区村级规划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1,34(3):69-74.
[3] 田韫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9):229-232.
[4] 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95-802.
[5] 徐琴,杜春兰.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中国风景园林学发展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4(8):226-230.
[6] 杨永恒,杨楠.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难点及路径[J]. 行政管理改革,2022(11):44-51.
[7] 胡青宇,张宇,史超然.乡村聚落景观节约型设计策略探索[J].中国园林,2020,36(1):31-36.
[8] 姚国鹏,宋建军,邓洁,等.乡村旅游中农业生产性景观的应用及季节调控策略[J].乡村科技,2021,12(3):93-96.
[9]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2017-10-27.
[10] 刘志超.新型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县级“三生空间”布局与“三线”划定[J].规划师,2019,35(5):27-31.
[11] 王伟,杨豪中,陈媛,等.乡村生态景观的构建与评价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3):448-452.
作者简介:何远东(1998—),男,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张凌云(1968—),女,四川泸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
向:风景园林。
杜月(1999—),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王芳(1996—),女,贵州铜仁人,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思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