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林业科普图书高质量出版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17

摘要:林业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简单易懂的图书科普能够让公众较好地接受林业文化知识,而林业科普图书的研究鲜有人关注。文章通过分析林业科普图书发展至今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试图探寻林业科普图书在自媒体环境下获得良性发展的路径。文章首先分析当前影响林业科普图书的机遇与挑战:科普形式与技术的发展、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公众科普知识需求的增加、自媒体带来阅读习惯的改变。梳理当前我国林业科普图书存在的问题,包括与时代脱节、缺乏创作队伍、自身内容不足、脱离社会土壤等。在此基础上,为未来我国林业科普图书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从图书出版、人才培养、内容深度、营销手段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林业科普图书;出版;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0-0-03

1 林业科普图书出版的机遇与挑战

1.1 技术呈现革新

微博、微信发文操作简单,没有传统出版渠道必经的编辑、排版、审核等流程。相比图文内容,通过短视频,作者不仅可以做到随时更新内容,还可以全面展现普及成果、通知等。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短视频用户规模突破10亿,占网民整体的94.8%[1]。如今网络阅读、音视频已成为人们休闲的首要选择。

传统线下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得益于技术进步。如上海科技馆的科技文化展“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采用AR、VR、多元交互等技术手段,再现了青花瓷诞生、成长、繁荣和复兴的传奇[2]。运用交互技术不仅能让人们在互动中增强参与感与获得感,还能拉近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距离,提高科普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1.2 环保意识强化

环保意识增强,是林业科普事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以百度网页搜索次数为基础,科学分析了中国网民的科普搜索行为特点、人群等结构特征。根据《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201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科普搜索指数为91.64亿,较2017年增长19.17%。从搜索终端来看,移动科学搜索指数同比增长22.15%,达到70.61亿,移动终端科普搜索指数为PC终端的3.36倍[3]。2021年1月20日,《经济参考报》报道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问题后,微博话题累计9.2亿次阅读,47.9万次讨论。此外,各类民间环保NGO组织的日趋活跃,也足以佐证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给科普图书创作出版带来良好机遇,但也表明只有内容质量越来越高的科普图书,才能满足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同时,人们对科普图书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阅读习惯改变

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喻国明教授认为,数字化、传播语境的碎片化、话语权的阅众分享和全民出版是解读数字化的四个关键点[4]。自媒体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间接致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在自媒体语境下,有海量自媒体为读者提供文本,读者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各种简短零散乃至断章取义的内容更容易被读者青睐。此外,读者可以突破纸质书稿的限制,交叉、跳跃地阅读书籍。这种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也容易使读者的注意力被次要信息转移。

大多数网络用户早已习惯短平快的阅读体验,各种垃圾信息无不在争夺读者的眼球,注意力成为一种十分稀缺的资源。在读者的阅读耐心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不仅仅是科普图书,未来整个图书行业的发展,都必然逃不开这些问题。

2 林业科普图书发展困境

2.1 形式单一且运营不善

自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改变使大众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相比艰深难懂的专业知识,读者更倾向于阅读娱乐化、碎片化的内容。在出版形式上,出现了以漫画、AR等新形式为主的林业科普图书,如《蛋生园AR动画绘本:热闹的森林》,用AR技术结合填色绘画功能开发,首次将绘画与动画结合。而其他林业科普图书大多没有摆脱传统纸质图书的形式,如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森林》等。

除了形式单一外,图书运营不被重视也是极大的问题。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使网上书店成为主要营销渠道,但即使是专司图书售卖的当当网,其林业科普图书的营销比重也远不及教辅、热门畅销书等品类。社交平台是作者、出版社与读者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如果不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就会导致图书信息到达效果不佳,直接影响林业科普图书的销售表现,并削弱林业科普图书再创作的动力。

2.2 作者缺乏且创作意愿不足

作者是决定一部科普图书是否优秀的首要因素。广义上来说,图书编纂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人参与,这些人共同组成林业科普图书的“作者”,不仅仅是指撰写图书文本的人,还应包括编辑、策划、营销人员等。

缺乏创作队伍,体现在林业科普图书数量稀少上。目前较为完整的林业科普图书系列较少,仅有《我的森林笔记》系列、《树木时钟》系列等。大部分林业科普内容往往存在于其他门类科普图书中,如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家公园》等。在当当网搜索“科普”词条,仅有《二十四节气自然绘本》等销量较高,共有评论51 807条。此外,还主要体现在缺乏科学家作者,根源在于林业科普图书投入与收益不均衡:收益低,风险高。科普图书质量直接影响科普图书的销售,没有优质作者,圖书质量就难以保证,科普图书市场也就无法繁荣。

2.3 选题陈旧且内容枯燥

图书的选题包括选择和确定图书出版物的名称、内容,决定了图书内容的行文思路、语言风格与目标读者。《春天第一只蝴蝶》系列图书参照报纸的样式编排,将科普知识以文学性极强的语言表述出来。但此类角度清奇的林业科普图书仍然是少数,大部分选题仍存在保守且空泛的问题,仅囿于简单罗列花草树木。

科普图书以普及基础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这就要求其具有生动有趣的文风、简单易懂的讲解。而我国的大部分林业科普图书,更像是一本本“图鉴”,尽管内容足够翔实,但总觉无趣。如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森林》,虽然明确定位是一本内容比较全面的森林科普书,但是仅目录就难以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这或许是一本十分优秀的教科书,但绝不是一本优秀的科普图书。

2.4 底蕴缺失且忽视热点

公众对传统文化与科普内容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人文深度的需求,早已有学者论述证明。学者刘丽苹通过分析我国现有原创科普图书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呈现形式和科普作用[5],认为公众普遍希望传统文化对科普内容的作用得到适度发挥。陈芳烈认为目前我国科普图书的创作理念存在问题,“现在比较受欢迎,可读性比较强的科普图书,大都具有融科技与人文为一体的特征”[6]。当前我国市面上的林业科普图书,并没有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

林业科普图书内容相对基础,并不艰深晦涩,但需要搜集的资料繁多,因此往往难以即时跟进社会热点。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问题就值得当作优秀案例出现在有关科普中,但囿于图书出版周期长,要经过选题策划、编辑、校对、印制等多个环节,从撰写到问世需要很长时间,这是图书这种载体本身的局限。要想解决图书内容难以及时更新的问题,就必须寻求其他方式。

3 推动林业科普图书高质量出版的对策

3.1 拓展形式,延长产业链

要在保证图书内容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利用新技术丰富文本内容,尽可能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此外,设置相关网站、公众号等平台链接,能够有效解决图书出版周期长、内容难以及时更新的问题,占据长尾市场。哔哩哔哩拥有大量的科普类视频博主,不乏百万级别的“大V”,如“吟游诗人基德”“赛雷三分钟”等,其中“赛雷三分钟”已经配合出版《赛雷三分钟,漫画中国历史》图书,销量累计达20余万套。林业科普图书应进行立体式的深度开发,不能局限于图书,而是应契合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生态,积极开发科普视频等,以图书为本,发展其他相关产业,多方配合反哺图书创作,进行产业化经营。

总之,作者及出版社在保证产出高质量内容的同时,应迎合目标读者的习惯,结合新技术,以图书出版为起点,延伸产业链,多形式联动。以图书为本,以适应自媒体的传播生态为纲,充分发掘每一种形式的市场价值,反哺图书创作。

3.2 积极营销,重视私域流量

任何商品的营销都要考虑如何塑造形象,应通过各种渠道打造IP,以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为基础,占领读者的心智。林业科普图书IP的树立,离不开系列丛书的打造。丛书具有的规模效应,能覆盖不同的消费群体,给读者更大的选择空间。出版机构流量运营的三重奏就是“私域矩阵流量+头中部博主流量+平台官方公域流量”。林业科普图书要重视引流公域流量,在各大图书电商的网站主页高频次推送图书,利用自媒体开展运作,培养潜在粉丝。通过建立自有流量池,降低营销成本,帮助积攒人气,促成消费,增强黏性。一切以适应自媒体生态为纲,充分拓展私有流量池,从而提升图书口碑,快速打开销路。

总之,林业科普图书必须采取适应互联网的营销方式,与时俱进,从打造IP入手,实现品牌化,做好品牌营销建设。只有不断完善林业科普图书品牌,才能进一步获得读者认同,增强用户黏性,让图书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使林业科普效果更加明显。

3.3 培育队伍,完善激励体制

要重视高校在林业科普图书作者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应鼓励各科研机构研究人员、青年教师等参与创作。如南京林业大学,其林学相关师资力量与学术水平属全国顶尖,创作林业科普图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此外,还应注重吸收学生进入创作团队,创新选题、改进文风。南京大学2020年出版的《科学加Science+青少年科普MOOK》装帧设计十分复古,如果能够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那么或许在此方面能有所改进。科普图书的撰写本身就属于研究活动,并不是简单堆砌资料,而是需要作者多方考證、融入学术见解。未来应提高科普创作的报酬,放宽科研经费限制和职称标准。“拿不到课题的做科普,退休的老者做科普,爱出风头的做科普”[7]这种思潮无疑会严重打击创作热情。

总之,高校是林业科普图书创作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应积极吸纳不同类型的人才,予以激励。而只有职称评价体系将科普考虑在内,才能为高校的林业科普图书人才培养打下现实基础。

3.4 拓展深度,回应社会关切

从传统文化入手,将富含人文精神的内容与科学的内容相结合,进一步拓展文化内涵。例如科普兰花,可以讲兰花作为重要的情感意象存在于大量诗词中,往往借以象征君子等,这都是丰富科普图书人文内涵的好方法。但当前林业科普图书很少提及。科普图书以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为本,还应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介绍林业相关方针政策,并深入解读,力求让读者理解有关政策的内容与精神,助力政策顺利实施,从而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要分析解读社会热点事件,引导、梳理公众的负面情绪。

总之,应将林业科普与中国古典诗词、历史典故等串联起来,使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厚重的文化总能为科学增光添彩。此外,林业科普图书必须“接地气”,跟上社会发展,保持活力,历久弥新。

4 结语

西方国家普遍重视“纳税人”这个概念,公众认为,科学家拿着税款从事科学研究,自己有权利知晓科学家的研究内容,有权利了解科学是否在为公众服务,科学家也愿意向公众解释自己的研究,以获取资本的支持。科学是为人服务的,在这个意义上,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人类文明长久延续才有希望,而科普图书便是提升科学素养的有效方式。要想让一个偏离时代潮流的事物屹立不倒,乃至逆风成长,唯一的办法就是求新,即新的形式、新的创作团队、新的内容、新的评价体系、新的营销手段。一切都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否则只会被无情抛弃。科普图书只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才能被更多的人阅读,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03-02

[2] 季民卿.基于场馆展示的丝路科技文化传播:以上海科技馆对外交流为例[J].科技传播,2021,13(7):5-9.

[3] 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R].科学技术学会,2021-01-12.

[4] 喻国明.传媒新视界:中国传媒发展前沿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25-32.

[5] 刘丽苹.我国原创科普图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情况与公众阅读需求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6] 陈芳烈.科普图书原创刍议[J].科技与出版,2007(5):12-13.

[7] 吕韶伟.关于我国科普图书出路的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刘春雨(1999—),男,安徽淮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与社会、广告与新媒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