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意产业园型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时间:2024-05-17

房克凡

摘要: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工业遗产迅速消亡甚至荒废,部分工业遗产在民众需求和产业转型等因素的作用下进行了改造实践。创意产业园模式将创意产业所需与工业遗产相结合,使工业遗产在现代社会重新得到关注与认同,焕发新的生命力,对现代社会和当代艺术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从保护工业遗产的视角出发探讨798艺术区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对创意产业园模式下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旨在推动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在新时期的深度融合,使之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工业遗产;创意产业;798艺术区;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4

1 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理论研究

1.1 工业遗产的概念

工业遗产指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厂房、生产作坊、工厂矿场、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等各种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1]。

1.2 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园

创意产业园区由产业内关联性企业、组织和机构共同组成,具有区域聚集的特点。一方面,产业园运营者利用现有的资源来招商并提升园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开展创意工作的团体和个人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而闲置在城市中的工业遗产不仅具有良好的空间氛围,而且租用成本较低,很好地满足了艺术创作需要。于是新的合作方式在政府、私人投资者和艺术机构之间形成[2]。这种工业遗产型创意产业园区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实现了创意人才聚集和创意氛围营造的良性互动,同时将工业遗产的文化和理念体现在文化生产和展示之中。

1.3 文献综述

20世纪60年代,较早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西方国家开始调整产业结构与城市职能,率先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在以劳伦斯·哈普林为代表的景观规划师所提倡的建筑再循环理论下,废旧的工业遗产逐步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保护对象,以工业遗产保护改造为主的设计实践在西方国家展开。2003年,俄罗斯下塔吉尔举行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大会上通过了《下塔吉尔工业遗产宪章》,诠释了工业遗产的特殊内涵和价值使命[3]。

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和工业遗产评估与鉴定相关的研究较为匮乏,直到2006年,第一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会议召开,通过了旨在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无锡建议》,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006年6月,单霁翔先生发表《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阐述了我国城镇化基建热潮及旅游热等现象对文化遗产产生巨大威胁的紧迫态势,确立了对文化遗产历史的、整体的“有机更新”观念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思考[4];2008年11月,东南大学王建国教授发表了《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深入研究国内诸多案例,规范和分类产业类建筑的价值和评定标准,构建了产业建筑保护理论与方法;2012年12月,由张京成等人发表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创意经济时代”的视角》采用了“创意经济”的宏大视角,立足当前的“创意经济时代”,以一种缅怀和纪念的心态审视工业遗产的存在价值;2016年12月,蒋楠、王建国编著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将评价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全过程,通过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来建立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理念与技术的有效选择机制,实现该流程的制度化、科学化以及合理化[5];2017年9月,昌雋如概述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聚效应,并分析其形成动因和内部的竞争机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建议和策略[6];2021年9月,闫文奇、葛幼松发表《“城中厂”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绅士化演进——以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为例》,文章从时间维度出发,分三个阶段剖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映射的绅士化演进特征,解析创意产业园工业遗产现存的发展问题,并展开进一步思考和提出建议[7]。

通过梳理上述文献可知,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视角逐渐扩大,并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内容逐渐多元化,从工业遗产改造的价值、功能、规范、方式方法到改造过程中政府与参与者及工业遗产本身的关系等方面都有涉及。但关于改造再利用的技术、管理、经济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旧改类创意产业园的相关研究则以运营、空间设计、使用评价、发展状况等为主,缺乏从保护传承工业遗产的视角对此类创意产业园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的

研究。

2 工业遗产保护的价值及意义

2.1 工业遗产的价值

遗产的价值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遗产本身所承载的“本征价值”,即遗产本身所承载的历史、科学、美学等意义;二是其潜在的“功利价值”,主要是指遗产具有的经济、政治、教育等功能[8]。两者时常出现矛盾,因此要在科学、全面地认识工业遗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价值与内涵,并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2.2 工业遗产保护的意义

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可以使公众更直观地接触、了解一个时期的工业技术水平及生产生活氛围,感受以往的时代精神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市民的科学素养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度,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活化遗产空间,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和质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3 798艺术中心发展概述

3.1 798的形成

798艺术区前身是798厂,又称为大山子艺术区。20世纪80年代,其逐渐衰落,到90年代,许多厂房人去楼空,但这种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具有高大简洁、结构对称、采光好等特点,再加上房租低廉,很适合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因此798厂逐渐成了艺术家的聚集地。

3.2 798的发展

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迁入望京地区后,央美部分教师开始在798园区内开设艺术工作室,798艺术家群体由此发展壮大。2002年以后,数次艺术活动的举办以及国际画廊的入驻使798艺术区逐渐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群落”和“LOFT生活方式”,形成了日臻活跃的文化经济市场。

2006年至2008年,北京市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798借助其艺术群落的影响力,成为北京市首批创意产业园区。同时奥运会的举办也给798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和发展契机,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9年后,随着798产业不断更迭,发展出现疲软之态,艺术区的商业气氛愈发浓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租金上涨等问题导致部分艺术家出走,画廊和外资机构取而代之成为798的主体。

2016年至2020年,798艺术园区陆续举办了北京798艺术节、798儿童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并与国外博物馆、画廊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近年来,798艺术区进行了转型发展,以文化产业为核心,通过举办艺术交流和活动,大力实践“文化+”战略,深化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的融合,打造网红打卡新地标,逐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产业和交易中心。

4 798工业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4.1 798艺术区定位不明确对工业遗产的影响

当下的798艺术区缺乏明晰的定位,根据调研数据可知,其发展定位逐渐由艺术创作区转为商业旅游区。由于定位不精准,园区中大量入驻与创意行业毫不相干的经营店铺,如今除部分创意产业外,还经营着大量的酒吧、餐馆、服饰、刺绣、超市、旅游纪念品等商铺,就其经营模式和内涵来看具有明显的商业化倾向,严重挤占了创意产业和工业遗产的发展空间,甚至造成798艺术区局部脏乱的问题。

就其使用状况来看,空间功能的引入并未与工业遗产的空间特性相融合,部分隔音较差且采光不足的工业厂房难以为和旅游业深度捆绑的消费行为提供适宜的空间。同时这种违背工业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改造,也给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园区整体氛围的营造带来了负面影响。

4.2 艺术与商业的博弈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影响

798初期的艺术创作对工业遗产以直接利用为主,艺术家的介入将艺术创作所需的宽敞空间与厂房原有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很好地保证了工业遗产的原真性改造。另外,对艺术作品的内涵塑造对工业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实现了一定的传承和发展,以新的表现形式展示工业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对游客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而在旅游经济的主导下,异质文化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强度提升,繁杂的异质元素与工业遗产景观难以协调,艺术创作与展示交流失去了原有的客观环境。

由此可见,在798艺术区商业氛围日益浓厚的情况下,工业遗产的实体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都受到异质文化的消极影响,而在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商业区内,工业遗产的保护自然无从谈起。

4.3 798艺术区工业遗产保护主体长期缺失

自20世纪90年代末国企改革以来,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艺术区发展前期,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实际经营权的七星集团并没有义务保护工业遗产,因此从798近十几年的发展来看,对艺术与商业的定位选择,运营方逐渐趋向后者,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此外,文物保护部门也很难成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主体,工业遗产既是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其也有特殊性,更多的工业遗产并不属于文物保护对象。且实际运营权在企业手里,通常情况下文物保护部门只能对核心建筑进行监管,并不能对工业遗产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2018年,北京市为保护近现代建筑出台《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工业遗产的范围,同时指出遗产所有权人应对工業遗产保护起到主要作用。然而798艺术区对工业遗产长期缺乏监管,很多原有结构风貌已被改造,且难以改变其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经营现状,管理者在经营中只会选择性地保护其核心部分,最终难以避免在旅游经济和商业机构的影响下丢失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和原真性,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 798艺术区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

5.1 明确798艺术区的定位

哪怕是798如此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区,都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统一的发展规划目标。目前关于798艺术区的发展定位,存在艺术创意区、艺术商贸区、文化旅游区三种可能。能否精准把握园区未来发展趋势,是798艺术区品牌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

艺术区的发展方向应与城市的总体规划一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第55条指出,要拓展和丰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包括加强历史建筑及工业遗产保护,建立评定优秀近现代建筑、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的长效机制,划定和标识保护范围,制定相关管理办法[9]。因此,在798艺术区的定位上应当依托北京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充分认识保护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在保持工业遗产完整性的基础上,在艺术创作方面体现工业遗产的价值和文化,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在资本引进方面慎重考虑与工业遗产的契合度,探求艺术与商业的平衡

发展。

5.2 构建798艺术区的专业运营机构

随着798艺术区商业价值的提高,其运营凸显过分逐利的问题,对入驻798的机构和商铺缺乏专业的审查,因此,需要聘用专业人员管理艺术区。

部分经营者缺乏艺术管理和文物保护的相关经验,多年来在798的经营管理上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这种管理模式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使得创意产业难以获得发展,且对工业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此,企业首先要选对管理者,在798艺术区构建艺术以及遗产保护的专业运营机构,对798的入驻商铺提出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发挥北京文化艺术园的名片作用,支持园区内艺术的发展,在园区内形成保护工业遗产、传承工业遗产、彰显工业遗产魅力的良好风气,按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规律来管理艺术区。

5.3 发挥艺术区“城市触媒”作用

1972年,屈米提出有关“环境触发器”的讨论,在艺术街区引入“触媒”概念指园区环境本身不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可以广泛持续刺激和引导人们体会工业遗产的价值和艺术氛围。通过打开围合边界、建造与工业遗产氛围相匹配的现代艺术装置等方式,结合新的传播媒介,带动周边公共空间形成更好的步行体验,增强人们对工业文化的认同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