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知觉现象投射的室内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17

摘要:文章探究知觉现象学对室内空间设计的指导作用,以设计策略为切入点,从理论指导到理念引申,对知觉现象学质料、身体、知觉结构等进行解读,对其在空间设计语境下室内空间设计策略的转化进行思辨,总结出去符号化的空间设计策略、“质料纠结”的形式设计策略、多感官交织的空间设计策略、多岔口的曲折路径设计策略、光影流动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知觉现象学;空间设计;室内空间;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3

我国自古以来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同样,知觉现象学中“身体对物体的介入、与世界的交织”这一观点,强调从身体知觉的角度增强人体对环境的感知体验与融合。这与空间设计的某些观点相契合,在设计某一空间时,离不开对这一空间周边环境的调研,有的体现在“在地性”“室内外呼应”这种对周围实际环境的顺势而为,有的则体现在延续地域文脉等人文环境的表现。本文则从这一切入点出发,探索知觉现象学与空间设计的交叉点、融合点。

1 空间设计理念

1.1 知觉—身体—意识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将知觉解释为—种“相通”,一种身体与现象世界的超驗性互动,甚至把它比作神的赐予[1]2。联想和记忆都并非一个人盲目的感觉,只是在感官认识上的一种生命判断力。感官和认知活动是反思的前奏,是用理性构筑世界和自我之间真实联系的链条。梅洛-庞蒂认为人活动的核心问题就是认识问题,人的感官与认识活动是人向世界打开的第一器官,也是世界向人进入的第一个关口。

燕连福的《我们知觉到了什么——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一书探要》一文,对梅洛-庞蒂知觉的范畴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析:一是知觉的主体是身体;二是知觉的对象是人的意向活动,即生命意义、文化世界、自然世界;三是知觉的基本结构是“图形-背景”,正是因为这一结构,构成了最基本的意义

单位[2]80。

梅洛-庞蒂关于知觉现象学的理论研究强调,以回归自然为起点,通过身心的互动建立一种整体关联的思维模式。究其要点可归结为二:一是“介入”,梅洛-庞蒂主张“进入物体中去感受我们自己”,即通过逐渐展开的身体过程去真实体验物体的结果;二是“交织”,所谓交织,即身体在体验物体的行为活动中实现了“与世界的交叉”。身体、被感知的世界、自为的存在三者构成了人存在于空间的方式[2]81。

1.2 知觉现象学的空间:时空一体

现象学语境下的空间是“处境的空间”。处境代表着作为人空间性的基础的现象,有建构方向、确定位置、扩展空间三个基本作用。而这三个基本作用决定了现象空间的三种典型表现形式:定向的身体空间、定位的身体空间以及扩展的身体空间。分析现象空间之后发现,人通过身体进入知觉现象空间,身体通过知觉链接现象空间,最后通过体验显现出来[1]6。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空间理论强调了主体的重要性,并认为空间的本质更多地关注身体的主体性和永久性,并没有摆脱时间和历史的束缚。知觉现象场内身体、知觉、运动、时间、空间各要素交错。总体上看,知觉现象学的哲学思想所具有的“暧昧哲学”性质,也正预示着此类空间的空间感受就是含混的,空间风格就是综合的。

2 相关研究进展

拉斯穆森的《体验式建筑》和肯特·布鲁姆、查尔斯·摩尔的《身体、记忆和建筑》(1977),这两本书都没有直接引用现象学术语,旨在强调物理经验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为当代在感知的现象学维度研究身体和建筑奠定基础。

肯尼斯·弗兰普顿在对建筑和场地的研究中讨论了人体经验的意义。他引用斯蒂恩·艾勒·拉斯穆森1959年关于触觉和听觉的著作《体验建筑》,谈到了安藤忠雄对“神的身体”概念的诠释,即“为了感知存在,人必须在身体上存在”,还提到了阿尔瓦尔·阿尔托的建筑设计所带来的身体体验,其中包含现象学意识,与梅洛-庞蒂的感知和身体思想有相似之处。

尤哈尼·帕拉斯玛呼吁建筑中的多感官体验,特别强调触摸的价值和意义。他以身体为感知和意识的中心,进一步探索了与感知现象学相关的主题,如延迟、可塑性、感知、真实性、理想化和沉默。他介绍了人对建筑设计现象的七种看法,并说明了自然现象中的意识及其在建筑设计学上的重要意义。作者所主张的是一种肌肤的、触觉的建筑设计学,一种可以再次认知听力、嗅觉和味觉的建筑设计学。用整个身体的存在去感受、接触、聆听和衡量。

如果说之前的知觉现象学在建筑空间范围的讨论更多聚焦于人的身体感觉,斯蒂文·霍尔则将其拓展到时间和运动的维度,霍尔提出空间内“质料”对人知觉的影响和“视差”的观念,对之后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冯琳《认知现象学透镜下“结构-人体”的在场分析》的硕士毕业论文中,详尽论述了知觉现象学是如何帮助建筑学完成向以人体为核心的建筑设计功能空间转变的,提出了四维分解与空间流动、绵延——时间的反思与路径设计等观点。艾铭刚在《从感知现象学角度分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情感设计——以青岛中国历史文化小区为例》中,从知觉现象学的视角,结合青岛城市街区的历史和情感记忆,通过将街区的空间情境化,以色彩、材料、声音、光线等感知体验元素为核心,表达街区的历史与和谐情感[3]。

3 知觉现象空间设计引导策略

3.1 去符号化的空间设计策略

人类文明能够绵延不断,有赖于符号化的一切,而这种符号化的事物往往掩盖了事物的直接本质,现象学讨论的问题类似于苹果在成为苹果之前是什么,是一种去符号化的直观的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和过程。

一直以来,很多设计师在做中国建筑或者空间设计时,常常会使用坡屋顶、青砖灰瓦等带有东方古典符号化的要素,使人一眼望去就联想到某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空间形象。马岩松曾在一则采访中谈道,“传统文化应该是精神性的延续,而不是符号化的表象”。这种符号化的设计手法使很多中国设计师忘记了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本质,转而用固化的符号化的形式代替这种思考,这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空间设计的同质化。

琚宾也曾经说过,设计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寻空间的本质。这种追寻空间本质的过程和它所呈现的结果一定是去符号化的,因为你一旦运用某种符号,就代表你掩盖了空间最纯粹的本质,而去追求符号所代表的某种关联。空间设计的符号化与去符号化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主张符号化的人说符号化的设计是对符号下文化的传承,认为像现代主义建筑“白盒子”式的去符号化设计其实也变成了一种现代主义的符号,用这种符号代替另一种符号,才是文化同质、设计同质的罪魁祸首,从而批驳去符号化的支持者是“高高在上的傲慢”,对设计创新与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

其实去符号化的设计只是不执着于对设计形式的表象追求,而去直面这个空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知觉现象空间中设计的去符号化体现了对空间、文化、文明本质的探索。那么也就意味着,在空间当中,所有的文明、文化都要面对现象学的直观本质追问、审视与思考。带着这种思考,空间中语言文字要消解掉,空间中要想用语言表达的一切,都要用各种空间设计要素表达清楚。这种空间设计要素的表达蕴含了对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直观描述,设计者对空间应该有为什么成为空间的准确把握。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公共卫生间的设计,如果没有指示牌标明男女,很多人都会走错,因为设计得都一样。仔细想想公共卫生间,男厕和女厕的直观本质到底是什么,从这个角度出发,男女厕所的颜色会不一样、灯光氛围会不一样、入口设计会不一样、门与墙的设计都会不同,厕所的方位与其他空间的距离都能够纳入设计中,这样一来,不需要某種文字的标识,也能够一眼看出区别。

当然这只是举一个例子,像某些功能性空间和消防等硬性规定在空间当中还是需要用文字说明的。知觉现象视域下的空间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对设计者的创新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去符号化不仅体现在不使用符号化的纹样、图案和标记,还体现在空间设计的每一条线都在它该在的位置,每一个图形都与空间相互呼应,形成最美的风景,不只是方形、直线,颜色也可以浓墨重彩,重要的是意境和精神的传递与表达。

3.2 “质料纠结”的形式设计策略

前文探究了空间与环境的关系,明确了空间应该成为什么空间,空间设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空间中人的感受与体验服务。人的感受有时候并不以物化的形式出现,却会被物所引导,从而引起知觉,产生想象、联想、反思、直觉、预感等。而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种因人而异的意识活动和因意识而产生的行为,就是设计要达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因为它带来了更丰富的体验,甚至链接了更高维度的世界,增添了生命的张力。在空间设计中,用设计的手法准确把握与提炼,用空间限定、空间序列的精妙设计给人带来相应的体验和感受。

“如梅洛-庞蒂、古尔维奇、阿瑟米森和其他人提出,质料材料自身表明为属于对象世界的感性性质,它们在与意向活动相关的意向活动相关项中意向性地显现。”[4]虽然“质料”带有一定第一人称视角的意味,但在空间设计中,所有的要素都可以被认定是影响使用者意识行为的存在,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区分与确定空间中使用什么样的“质料材料”,即空间中可以被感知到的一切,对知觉现象空间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这一点,设计者要在设计前期调研的时候多找一些使用人群,记录下他们对原初空间与环境的直观感知描述,以及对之后空间的期望或者想象的描述,只要是感觉到的、知觉到的,都可以收录,把这两部分结合融入整体设计当中。设计空间时,在材质、色彩、灯光、造型、空间功能、陈设这几个方面,尽量使用与调研结果相对应的方式。

3.3 多感官交织的空间设计策略

多感官交织是指每个限定空间中都综合了视、听、嗅、味、触这五种感官,比如空间的道路,人在行走的时候会产生微风,有声音,那空间设计在设定人运动轨迹时,从触觉上要设计脚走在路面上的触感;从听觉上在运动中产生的声音可以以一种具象的方式设计出来,如在楼梯每一个踏步上装上不同的声音,每走一步会触发一个声音;从视觉上要设计每走一步的景象——“移步异景”;从嗅觉上可以让所使用的材料带有香氛,定制设计空间味道;味觉则可以在某些特定空间,如餐厅、茶室、咖啡馆等,或者某些功能性、趣味性的空间中,添加品尝的环节。而这些都是在一个限定空间之内同时出现的。

3.4 多岔口的曲折路径设计策略

知觉现象学关于空间的讨论从来离不开时间和运动的参与,身体的体验随着运动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将时间的元素融入空间当中,将客观世界所规定的时间纳入空间设计当中,即将历史、现在、未来的维度通过路径设计来表达。历史对应的是道路是曲折迂回的道路;现在则体现在每一条道路都有三岔路口,每条岔路都设计对应不同的空间体验,意味着不同的选择,在每个岔口处设置记忆功能、回看功能、观想功能的空间;未来对应的是俯瞰功能,在竖向上的瞭望平台,处在高点。这一部分主要运用解构的设计手法,突出体现在竖向的空间设计当中。用不同的交错、重叠、嵌套、内置、倾斜、选择、模糊空间,形成形式、风格综合而又模糊的空间。

3.5 光影流动的设计策略

知觉的基本结构是“图形-背景”,正是因为这一结构,构成了最基本的意义单位[2]80。那么顺应这一知觉的基本结构,在一个空间中,人们所知觉到的所有的空间图景都是由一层一层的“图形-背景”组成的。在空间形态设计中,要着重设计以同一水平线方向为一层的空间形态的对应关系,空间体现“层峦叠嶂”所设计构成的统一图景,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景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

室内要通过光影的变化来体现时间的流动,同时结合层层透漏的空间图景,让空间因为光影的变化而显现出不同的流动之感。当太阳光、自然光黯淡下去以后,灯光的设计也要将空间的形态和氛围勾勒出来,呈现出有设计感的图景。

4 结语

现象学强调直达事物的本质直观,知觉现象学则是使用身体这一通往世界的“入口”去触达事物的本质。本文转化知觉现象学有关“本质直观”的概念为去符号化的空间设计概念,并提出去符号化的空间设计策略,语言文字消解后,对空间本质的探索;转化“身体知觉”相关概念为“质料纠结”的形式设计策略、多感官交织的空间设计策略;转化“现象空间中的时间”概念为多岔口的曲折路径设计策略;转化“知觉的基本结构”概念为光影流动的设计策略。碰撞出了哲学与空间设计的思辨火花,丰富了室内空间设计的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 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6.

[2] 燕连福.我们知觉到了什么: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一书探要[J].浙江社会科学,2011(1):76-82,134,157-158.

[3] 王叶明.知觉现象学理论下的燕赵艺术馆体验空间设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

[4] 赵猛.感觉、意向性与第一人称视角:论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质料”问题[J].现代哲学,2016(3):76-81.

作者简介:李秋子(199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